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4|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4但思正人匡諫不忤竭誠極難開懷納諫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8 17: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求諫詩解4但思正人匡諫不忤竭誠極難開懷納諫題文詩: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閒居靜坐,
則自內省,而恆恐上,不稱天心,下爲民怨;
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
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乃致言語,
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
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使不合,
朕心朕亦,不以爲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
戰懼豈肯,更進諫言!貞觀十五,年時太宗,
問魏徵曰:比來朝臣,都不論事,爲之何也?
魏徵對曰:陛下虛心,採納誠宜,有諫言者.
然古人云:未信而諫,以爲謗己;信而不諫,
則謂尸祿;但人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
心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
不得諫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身,而不敢言;
如此所以,相與緘默,俯仰過日.太宗謂曰:
誠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諫,輒懼死亡,
之禍與夫,赴鼎鑊之,與冒白刃,亦何異哉?
忠貞臣非,不欲竭誠.由竭誠者,乃是極難.
所以禹拜,昌言故豈,不爲此也!朕開懷抱,
今納諫諍;眾卿爾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閒居靜坐,則自內省,恆恐上不稱天心,下爲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①,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爲忤。若即嗔責②,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

【注釋】

①怖懾:害怕的意思。

②嗔責:嗔怪,責備。

【譯文】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好讓我的視聽能和外邊相通,使下面沒有積怨。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常顯得心懷恐懼,連講話也變得語無倫次。平時奏事,情況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面諫諍,必然害怕觸犯逆鱗。所以每當有人諫諍時,縱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見怪。假如立刻發怒斥責,恐怕人人心懷恐懼,豈敢再說話!』

【原文】

貞觀十五年,太宗問魏徵曰:『比來朝臣都不論事,何也?』征對曰:『陛下虛心採納,誠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諫,則以爲謗①己;信而不諫,則謂之尸祿②。」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與緘默,俯仰過日③。』太宗曰:『誠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諫,輒懼死亡之禍,與夫赴鼎鑊④、冒白刃,亦何異哉?故忠貞之臣,非不欲竭誠。竭誠者,乃是極難。所以禹拜昌言,豈不爲此也!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

【注釋】

①謗:毀謗。

②尸祿:意思是占據官位拿著俸祿而不做實事。

③俯仰過日:馬馬虎虎混日子。

④鼎鑊(huò):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

【譯文】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魏徵:『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這是爲什麼?』魏徵回答說:『陛下虛心納諫,本來應當有話說。然而古人說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會被認爲是毀謗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勸諫,就叫做尸祿。」但是人的才能氣度,各有不同:膽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進諫;被疏遠的人,怕不信任而無法進諫;貪戀祿位的人,怕不利於自身而不敢進諫。所以大家沉默不言,應付著混日子。』太宗說:『這些現象確實像你所說。我常想,人臣要勸諫,動輒害怕有死亡之禍,這和赴鼎鑊被烹殺、冒刀劍被斬殺又有什麼兩樣?因此忠貞的臣子,並非不想竭盡忠誠,竭盡忠誠實在太難了。所以夏禹聽了好的意見要拜謝,豈不就是因爲這個緣故。我如今敞開胸懷,接受諫諍,你們無須因爲害怕而不敢把想說的話說出口。』
周佐 發表於 2025-4-12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四『求諫』章句疏解

釋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閒居靜坐,則自內省,恆恐上不稱天心,下爲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爲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

貞觀十五年,太宗問魏徵曰:『比來朝臣都不論事,何也?』征對曰:『陛下虛心採納,誠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諫,則以爲謗己;信而不諫,則謂之尸祿。」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與緘默,俯仰過日。』太宗曰:『誠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諫,輒懼死亡之禍,與夫赴鼎鑊、冒白刃,亦何異哉?忠貞之臣,非不欲竭誠。竭誠者,乃是極難。所以禹拜昌言,豈不爲此也!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

疏解:
此二段載太宗求諫之誠與魏徵析諫之難,可見貞觀君臣『共治』之要義。

首段太宗自陳『內省』之切,其懼『上不稱天心,下爲百姓怨』,實承【尚書】『民惟邦本』之訓。而『正人匡諫』一語,尤見其以『兼聽』爲明君之基。太宗察臣下奏事時『怖懾失次』,更推己及人,悟諫諍者『畏犯逆鱗』之心理,故縱諫言『不合朕心』,亦『不以爲忤』。此非徒寬容,實深諳【荀子】『非我而當者,吾師也』之理。

次段魏徵對以『三不諫』之因:懦者『不能言』,疏者『不得言』,利祿者『不敢言』,直指諫諍之窒礙在『信』與『位』之矛盾。徵引古語『未信而諫以爲謗,信而不諫謂之尸祿』,實本【論語】『信而後諫』之旨。太宗聞言而嘆『竭誠極難』,更以大禹『拜昌言』爲喻,顯見其以聖王自期,欲破『君臣懸隔』之局。末句『開懷抱』之誓,正是對『戰懼』心理的主動消解。

要義:
貞觀之治所以爲後世法,在於太宗以『畏天恤民』之心求諫,魏徵以『析理明勢』之智導諫。二者相濟,遂成『君明臣直』之局。今人讀此,當思『納諫』非僅制度,實爲君德與士節之共構。太宗『不忤』之度,魏徵『極難』之嘆,皆可爲千古鏡鑒。

(全文約780字)

註: 本文以『疏解』體例,先錄原文,次分段釋義,終揭整體思想,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引【尚書】【論語】【荀子】爲佐證,凸顯貞觀政要的儒學底色,而末段『要義』升華,呼應題中『開懷納諫』之旨。
無恙 發表於 2025-7-21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四「求諫」章句疏義——論納諫之難與君臣相濟之道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侍臣論諫之言,實爲千古君臣相濟之圭臬。貞觀八年,太宗自省「上不稱天心,下爲民怨」,其憂患意識非徒虛言,乃根植於【尚書】「民惟邦本」之訓。太宗深知「正人匡諫」爲治國樞機,故雖見奏事者「怖懾失次」,仍以「不以爲忤」爲懷,此即【周易】「君子以虛受人」之踐履。蓋諫諍之難,非獨在臣子敢言,更在君上能容。太宗引韓非「逆鱗」之喻,而反其道行之,化「犯顏」爲「沃心」,此其所以成貞觀之治也。

至貞觀十五年,魏徵對以「未信而諫則謗,信而不諫則尸祿」,直指諫諍之核心矛盾。魏徵所舉「懦弱不能言、疏遠不得言、懷祿不敢言」三弊,實爲歷代官僚通病。【論語】云「君子和而不同」,然現實中「緘默俯仰」者眾,非盡因無忠悃,實由制度未彰、君心難測。太宗嘆「竭誠極難」,正合【荀子】「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之義。其以「禹拜昌言」自勉,更見聖王氣象——納諫非僅容人之量,實爲「以天下耳目爲視聽」的治國智慧。

要言之,貞觀君臣論諫之精義有三:
一曰「君心爲本」。太宗「開懷納諫」之誠,非權術也,乃本於【孟子】「樂取於人以爲善」之德。
二曰「制度爲用」。若無「不以爲忤」之保障,則「極言」終成空談,此即後世王安石所謂「君臣相與如一體」之理。
三曰「上下相濟」。魏徵以「才器不同」析諫諍之阻,揭示納諫需兼顧人性差異與政治生態,此即【中庸】「盡人之性而後盡物之性」的施政藝術。

今人讀此,當思「諫」之本質非對立,而系共謀其善。太宗「恐人懷戰懼」之慮,與魏徵「尸祿」之戒,猶爲當代領導與下屬關係之鏡鑒。若失此「虛己竭誠」之道,則「耳目外通」終成虛文,豈不惜哉!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以經學義理爲綱,融貫【尚書】【論語】【荀子】等經典,結合貞觀君臣對話的政治語境,揭示納諫制度背後的文化邏輯。語言力求簡古,避免現代術語,以貼合傳統疏證文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