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6|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3任賢詩解6虞世南擅論政規諷嘉善諫失拾遺補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30 17: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任賢詩解6虞世南擅論政規諷嘉善諫失拾遺補闕題文詩:
會稽餘姚,人虞世南.貞觀初年,太宗引爲,
上客因開,文館館中,號爲多士,咸推世南,
爲文學宗.授以記室,與房玄齡,對掌文翰.
嘗受命寫,列女傳書,以裝屏風,於時無本,
虞暗書之,一無遺失.貞觀七年,遷秘書監.
太宗每於,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
虞世南雖,容貌懦弱,如不勝衣,志性抗烈,
每論及古,之先帝王,爲政得失,必存規諷,
多所補益.高祖晏駕,唐太宗因,執喪過禮,
哀容毀悴,久替萬機,文武百寮,計無所出,
世南每入,進諫太宗,甚嘉納之,益所親禮.
嘗謂侍臣:朕因暇日,每與世南,商榷古今,
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嘗不悅;有一言失,
未嘗不恨;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
世南天下,何憂不治?太宗嘗稱,世南五絕: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詞藻,
五曰書翰.及卒太宗,舉哀別次,哭之甚慟.
喪事官給,仍賜東園,秘器封贈,禮部尚書,
諡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世南於我,
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當代名臣,
人倫準的;吾有小善,必將順而,成之吾有,
小失其必,犯顏而諫;今其亡矣,石渠東觀,
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太宗,
爲詩一篇,追思往古,理亂之道,既而嘆曰:
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其琴也;朕之此篇,
將何所示?因令起居,褚遂良也,詣其靈帳,
讀訖焚之,悲悼若此.又令玄齡,長孫無忌,
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圖形於,凌煙閣中.
【原文】

    虞世南①,會稽餘姚人也。貞觀初,太宗引爲上客,因開文館,館中號爲多士,咸推世南爲文學之宗。授以記室,與房玄齡對掌文翰②。嘗命寫【列女傳】以裝屏風,於時無本,世南暗書之,一無遺失。貞觀七年,累遷秘書監。太宗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世南雖容貌懦弱,如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爲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及高祖晏駕③,太宗執喪過禮,哀容毀悴,久替萬機,文武百寮,計無所出,世南每入進諫,太宗甚嘉納之,益所親禮。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每與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嘗不悅;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治?』
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及卒,太宗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喪事官給,仍賜以東園秘器④,贈禮部尚書,諡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善,必將順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⑤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太宗爲詩一篇,追思往古理亂之道,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⑥。朕之此篇,將何所示?』因令起居⑦褚遂良⑧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與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圖形於凌煙閣⑨。

【注釋】

①虞世南(558 — 638):唐初書法家。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 )人。性沉靜寡慾,篤意學問。起初曾在隋爲官,後從宇文化及,又被竇建德俘獲,李世民滅竇建德後,他被引爲秦府參軍。
②文翰:即文章,也指公文信札。
③晏駕:古代稱帝王死亡的諱詞。
④東園秘器:即葬具。
⑤石渠、東觀:漢代朝廷藏圖書秘籍的地方。
⑥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史書上記載說伯牙善於鼓琴,而鍾子期善於聽琴。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鼓琴,因爲世上無知音了。
⑦起居:官名。唐制,門下省置起居郎,中書省置起居舍人,記錄天子動作法度,以修記事之史。
⑧褚遂良(596 — 658或659):唐大臣、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 杭州)人,一作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主張維護禮法,定嫡庶之分。累官至中書令。貞觀二十三年(649)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書右僕射,世稱『褚河南』。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爲後,屢被貶職而死。
⑨凌煙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圖畫開國功臣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尉遲敬德等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閣在當時的長安。太宗親自作贊,褚遂良題閣,閻立本作畫。
【譯文】
   虞世南,浙江餘姚人。貞觀初年,唐太宗尊他爲上賓,設立文館,文館中人才濟濟,但都推舉虞世南爲文學的宗師。唐太宗授予他記室的官職,同房玄齡一起掌管文化方面的事情。虞世南曾經受命書寫【列女傳】用來裝飾屏風,當時沒有現成的書,虞世南就憑記憶將書默寫了出來,竟沒有一點差錯。貞觀七年,虞世南提升爲秘書監。唐太宗處理完政務,一有空閒就召見虞世南,和他暢談歷史,探討治國方面的道理。虞世南外表弱不禁風,一副書生模樣,性情卻十分剛烈,志趣高遠,每次談論起歷代帝王的政治得失,都能夠有所針砭,進行一番很好的評論和判斷。唐高祖去世之後,唐太宗由於爲他操辦隆重的喪事而操勞過度,形容憔悴,國事有所耽誤,文武百官無計可施。但是無論在哪種情形下,虞世南每次進宮進諫,唐太宗都欣然接受。從此以後,唐太宗對他也就更加親近和尊重。唐太宗曾經對身邊的侍臣說:『我一有空閒就與虞世南商討古今大事。我一有好的見解,虞世南總是非常高興,可是一旦我的觀點有失偏頗,他就十分擔憂。他如此誠懇,我非常欣賞。如果各位大臣都像虞世南那樣,我哪還用得著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呢?』
唐太宗稱讚虞世南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辭藻,五是書翰。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失聲痛哭,非常悲傷,爲他舉辦了喪事,賜以喪具,並追封他爲禮部尚書,諡號文懿。唐太宗在寫給魏王李泰的信中說道:『虞世南對於我,就像我身體的一部分。他提醒和糾正我的遺漏和過失,一刻都不曾忘記。他實在是當代名臣、人倫道德的榜樣啊。過去,我有一點成績,他必定加以肯定,我有一點小過失,他必定冒著觸犯我的危險毫無保留地指出來。現在他去世了,國中再無這樣的人了,這怎不讓我痛惜。』不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詩,憑藉古人的事跡來發表感慨:『鍾子期去世之後,伯牙失去知音,再也沒有彈過琴。我這首詩,又寫給誰看呢?』於是唐太宗讓褚遂良把詩拿到虞世南靈帳外誦讀並焚燒,可見他哀痛之深切。然後,太宗又下令將虞世南和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畫在凌煙閣內,作爲永久的紀念。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23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所載虞世南事略考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會稽餘姚人,乃初唐名臣、書法家、文學家。其生平事跡載於【貞觀政要】卷三【任賢】篇,今就其政治貢獻與君臣際遇略作考述。

一、文學侍從之職守
貞觀初年,太宗設文學館,世南以"文學之宗"居館中,與房玄齡共掌文翰。其記憶力驚人,【列女傳】默寫無遺,足見其博聞強識。貞觀七年遷秘書監,掌圖書典籍,此職正合其學養。太宗於"機務之隙"常召其共觀經史,可見世南實爲太宗重要的文化顧問。

二、諫臣風骨之彰顯
世南雖"容貌懦弱",然"志性抗烈"。其諫言特色有三:一爲"必存規諷",每論古帝王政事得失皆含勸誡;二爲"懇誠"直諫,太宗言其"有一言失,未嘗不悵恨";三爲特殊時機的匡正,如高祖崩後太宗哀毀過禮,世南屢諫得以"益所親禮"。此正合【孝經】"天子有爭臣七人"之旨。

三、五絕之譽的深意
太宗稱世南具"五絕":德行、忠直、博學、詞藻、書翰。此評價體系頗具深意:
1. 德行居首,符合儒家"德行爲本"思想;
2. 忠直次之,強調臣道根本;
3. 博學、詞藻、書翰三者,體現唐代"文質彬彬"的士人理想。其書法師承智永,得王羲之真傳,與歐陽詢並稱"歐虞"。

四、君臣相得之典範
世南卒後,太宗有三事尤顯哀榮:一爲手敕魏王泰,稱"拾遺補闕,無日暫忘";二作悼詩焚於靈前,比之伯牙絕弦;三圖形凌煙閣。此三者,實開唐代君臣關係新模式——既保持禮制距離,又具真摯情感。

結語:
虞世南在貞觀之治中,以文學侍從之職行諫諍之實,可謂"文士其表,骨鯁其里"。其事跡印證了太宗"以文治國"方略的成功,亦展現唐代士人"兼濟天下"的理想實踐。觀世南生平,可知貞觀盛世非獨賴英主,亦因有群賢輔弼之功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