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2|回复: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3君舟人水能载覆舟正词直谏裨益政教君臣同心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29 1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2论政体诗解3君舟人水能载覆舟正词直谏裨益政教君臣同心
题文诗: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
养病无异;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
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
若便骄逸,必至丧败;天下安危,今系朕故,
日慎一日,虽休勿休;耳目股肱,寄于卿辈,
义均,一体,协力同心,事有不安,
极言,无隐,君臣相疑,不能备尽,
肝膈实为,国之大害.贞观六年,太宗谓,
侍臣曰:看古帝王,有兴有衰,犹朝有暮,
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者不言,
邪谄日进,既不见过,以至灭亡;朕在九重,
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耳目;
众卿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可爱非君,畏非民;天子有道,人推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不长久;今陛下乃,富有四海,内外清晏,
能留心,治道常能,临深履薄,国家历数,
自然灵长.闻古语云;舟也;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百姓可畏,
诚如圣旨.以民为本.贞观六年,太宗谓曰:
古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
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
之,杀关龙逄,汉诛晁错,未尝不,
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
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比来,
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公等,以为小事,
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
大事又将,不可,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隋主残暴,死匹夫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
公等为朕,思隋朝之,灭亡之事,朕为公等,
龙逄,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和养病没有什么不同,病人感觉好起来,就格外需要将息调护,如果触犯禁忌,就会导致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尤其需要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如果就此骄奢放纵,必然弄到衰乱覆亡。如今天下安危,责任都落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至于起耳目手足作用的,就寄托于你们了,既然君臣是一个整体,就理当协力同心,发现事情做得不稳妥的,要尽量把意见讲出来,不要有什么保留。倘若君臣互相猜疑,不能讲真心话,实在是国家的大害啊!”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自然灭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可爱的是百姓指出君王的过失,可畏的是上位为难百姓。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可怕啊!”魏徵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失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过:'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逄,汉诛晁错,未尝不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逄、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人讲过:'国家在危急时不去支持,社稷颠覆时又不能去扶助,哪能要这样的人来做宰相?’从君臣大义来讲,臣下能不竭尽忠心匡正补救吗?我常读书,每当看到夏桀杀死关龙逄、汉景帝诛杀晁错时,未尝不抛下书卷叹息。你们只要能义正词严地直言劝谏,使有益于政治教化,我绝不会以冒犯尊严、违背旨意而滥责罚你们的。我近来亲临朝堂处理政事,也有违背法令的地方,而你们却认为这是小事,不据理力争。凡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会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国家危亡,都是由此而起。隋炀帝残暴,死于匹夫之手,天下百姓,很少听到有人为他痛惜的。你们替我想想隋朝灭亡的事情,我为你们想想关龙逢、晁错被杀的教训,君臣之间相互保全,岂不很好!”
冰玉壶 发表于 2025-4-3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二《论政体》第三则所载太宗君臣论治之语,实为千古治国之圭臬。本文试从"君民舟水之喻""正言直谏之道""君臣一体之义"三端,抉发其中精义。

一、君民舟水之喻的政治哲学
太宗引古语"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此喻实本《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说。魏征对曰"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揭示出贞观政治的核心要义——以民为本的敬畏意识。考《尚书》已有"民惟邦本"之训,而太宗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政治实践:其"临深履薄"之态,非徒惧覆舟之祸,实含"若保赤子"的执政情怀。这种将民众力量具象为自然伟力的认知,使贞观之治超越一般仁政说教,形成动态平衡的治国智慧。

二、谏诤制度的实践维度
太宗要求臣工"正词直谏",自警"不以犯颜忤旨妄加诛责",实为制度性建构。其特别指出"小事不谏终致大祸",与《周易》"履霜坚冰至"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更值得注意的是,太宗以夏桀杀关龙逄、汉景诛晁错为戒,将历史教训转化为政治禁忌。这种"逆耳之言"的包容机制,使贞观朝形成"主明臣直"的良性循环,较之隋炀帝"钳语杖忠"的作为,恰成鲜明对照。

三、君臣同体的治理伦理
"义均一体"之说,实发《孟子》"君臣有义"之微旨。太宗谓"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将传统比喻落实为行政责任:君主为决策中枢,臣子为执行器官,二者构成有机整体。其特别警惕"君臣相疑"之害,恰中历代衰世之弊。这种强调"协力同心"的治理模式,既不同于法家"尊君抑臣"的极端主张,亦有别于后世"君尊臣卑"的僵化关系,体现出贞观时期特有的政治生态。

要而论之,此段对话浓缩贞观之治三大精髓:以民为本的执政根基、从谏如流的决策机制、君臣共治的行政伦理。三者环环相扣,形成"敬畏—纳谏—协同"的治理闭环。千载而下,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小事作大"的防控智慧,犹为今人治国理政之明镜。太宗云"虽休勿休",正谓此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