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2論政體詩解2重儒風淳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嚴恪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9 13: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論政體詩解2重儒風淳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嚴恪職
題文詩:
貞觀二年,太宗問曰:近代君臣,治國,
劣於前古?黃門侍郎,王珪對曰:古之帝王,
爲政,志尚清靜,以百姓,之心爲心;
近代則唯,損百姓以,適其欲所,任用大臣,
非經術士.漢家宰相,無不精通,一經朝廷,
若有疑事,引經,決定由是,人識禮教,
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輕儒,參以法律,
儒行既虧,淳風大壞.太宗深然,其言自此,
百官中有,學業優長,兼識政體,多進階品,
累加遷擢.貞觀三年,太宗謂之,於臣曰:
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
詔敕如有,不穩便者,皆須執論.比來惟覺,
阿旨順情,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
豈是道理?惟署,詔敕行以,文書而已,
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自今詔敕,
有不穩便,必須執言,妄畏懼,知而寢默.
貞觀四年,太宗問曰:隋文帝,何如?
蕭瑀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
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
傳飧而食,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
太宗: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性至察,
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
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
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
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盡合理.朝臣既知,
其意,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
朕意不然,以天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
須合變通,皆委之以,百司商量,宰相籌畫,
於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一日,萬機獨斷,
一人之慮;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
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
乖謬既多,不亡何待?如是豈如,廣任賢良,
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爲非?因令諸司,
詔敕頒下.有未穩便,必須執奏,不得順旨,
便即施行,務盡臣下,恪職.恪盡職守.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國,多劣於前古,何也?』對曰:『古之帝王爲政,皆志尚清靜,以百姓之心爲心。近代則唯損百姓以適其欲,所任用大臣,復非經術之士。漢家宰相,無不精通一經,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經決定,由是人識禮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輕儒,或參以法律,儒行既虧,淳風大壞。』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學業優長,兼識政體者,多進其階品,累加遷擢焉。
【譯文】
    貞觀二年,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國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麼原因?』王珪回答:『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大都崇尚清淨無爲,以百姓爲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卻是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任用的大臣,也再不是飽學經史的儒雅之士。漢代的宰相沒有誰不精通一種經書的,朝廷上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都引經據典,參照經書來決斷,於是,人人懂得禮教,國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卻重視武功,輕視儒術,或施用刑律來治理國家,從而導致儒術受到破壞,古代淳樸的民風也蕩然無存。』太宗聽後深有同感。從此以後,官員中凡是精通儒學,又懂得治國之道的,大都得以提拔,並委以重任。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惟署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
【譯文】
    貞觀三年,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朝廷設置中書、門下這樣的機要部門,選擇人才擔任官職,他們的任務和作用其實是很大的。皇上下達的詔書和命令如果不正確,他們必須大膽地指出來。然而近來我卻發現他們只會唯命是從,順水推舟,沒有一個人敢直言進諫,朝廷的官員怎麼能夠有這樣唯唯諾諾的作風呢?如果一個官吏只知道發布詔書,抄抄寫寫,又何必千辛萬苦地選擇官員,委以重任呢?從今以後,上傳下達的詔書如果不妥當,官吏必須直接指出來,不能因爲害怕冒犯了我的威儀,心中有數卻沉默不言、假裝糊塗。』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問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於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爲非?』因令諸司,若詔敕頒下有未穩便者,必須執奏,不得順旨便即施行,務盡臣下之意。
【譯文】
     貞觀四年,太宗問大臣蕭瑀:『隋文帝是一個怎樣的君主?』蕭瑀答說:『他是一個勤於政務,遵從禮儀,很有自制力的帝王。每次上朝處理政務都要忙到日落西山,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與他一起坐談國事,宿衛之士,廢寢忘食,他雖然說不上仁義開明,卻也算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太宗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雖然性格謹慎周密,但內心並不能明察秋毫。心裡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錯誤,即使小心謹慎卻也容易疑心重重。他本來是靠欺騙前朝皇帝的遺孤寡婦,奪取江山登上皇位的,所以總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個官員,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斷決定,勞神費力,儘管日理萬機,最終卻事與願違,而且事情也不是都處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雖然知道這點,卻不敢指出來。丞相以下的官吏,處理政務都只是敷衍應對。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樣治理江山,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頭萬緒又變化多端,我怎能一人定奪。只有將政務交給百官商議,由宰相籌劃,事情才會穩當,才可以奏請皇上,下令天下執行。只靠一個人殫精竭慮是不行的。如果一天處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這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何況還有更差的呢?而日積月累,長此以往,錯誤必然更多,國家不滅亡才怪!爲什麼不廣泛地任用賢良的人才,皇帝在朝廷密切關注政事,嚴肅法紀,誰還敢胡作非爲呢?』唐太宗於是下令,凡是詔策有失誤的地方,官吏必須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聖旨上的意思辦事,必須盡到一個做臣子的職責。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25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論政體疏解:重儒崇賢與法度嚴明之要義

【貞觀政要】卷二所載太宗與王珪之對答,實爲唐代治國理政之精髓。貞觀二年,太宗以『近代君臣治國多劣於前古』爲問,王珪答以『古之帝王志尚清靜,以百姓之心爲心』,此語雖簡,卻深契儒道合流之政理,亦爲貞觀盛世之基石。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 清靜爲本,民心爲體
王珪所言『志尚清靜』,非謂無爲而治,實指爲政者當去浮華、絕私慾,以簡樸務實爲本。此說承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之旨,然更融儒家『民爲邦本』之思。太宗深諳此道,故能減賦輕徭、與民休息,使天下『風淳俗厚』。清靜非怠政,乃以克制私慾、順應民心爲要,此即【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實踐。

二、 任賢良而遠小人
王珪復言近代帝王『高居深視』,致『忠讜莫進』,此直指君主治術之弊。太宗反其道而行,廣開言路,擢魏徵、房玄齡等賢才,使『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其任賢之道,尤重『虛己納諫』,如【論語】所謂『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貞觀之治,實賴君臣同心、上下相維,此乃儒家『尚賢』思想之極致體現。

三、 法度嚴明,職分恪守
帖文末言『法嚴恪職』,呼應【貞觀政要】屢申之『各當其分』。太宗立法,務在寬平,然執行必嚴,如【唐律疏議】所載『一斷以法』,使吏無敢逾矩。此中深意,乃以法度保障清靜之政,以職分約束權力之濫。韓非云『刑過不避大臣』,太宗則兼采儒法,既重德化,亦嚴綱紀,故能『百官承式,海內晏然』。

結語
貞觀之盛,非偶然也。其以清靜養民、以賢良輔政、以法度立威,三者環環相扣,遂成治世典範。今人讀此,當思王珪『以百姓之心爲心』之誡,更悟太宗『法嚴而職恪』之智。治道雖古今異宜,然民心向背、賢才用舍、法度張弛之理,未嘗不同。學者若能於此卷中得其一隅,亦足爲鏡鑒矣。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緊扣原帖主題,融通儒道法三家思想,以經史互證之法闡發貞觀政體之要,文風力求簡古而不失明晰,庶幾近於國學者述學之體。
唐侏 發表於 2025-7-26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二論政體疏解:重儒崇賢與法度嚴明之要義

【貞觀政要】卷二所載太宗與王珪問對,實爲唐代治國理念之精髓。貞觀二年,太宗以『近代君臣治國多劣於前古』爲問,王珪對曰:『古之帝王爲政,志尚清靜,以百姓之心爲心。』此語雖簡,卻深契儒道合流之政理,亦爲貞觀盛世之基石。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 清靜爲體,儒風爲用
王珪所言『志尚清靜』,非謂無爲放任,實本【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之旨,融通儒家『民本』思想。太宗朝以『清靜』爲施政綱領,旨在減省苛擾,使民休養生息。然其內核仍以儒術爲經緯,如尊孔崇經、興學重教,乃至『以百姓心爲心』一語,直承【尚書】『民惟邦本』之訓。此即『外道內儒』之妙用——以道家之簡樸爲表,以儒家之仁政爲里,遂成『貞觀之治』風化淳厚之象。

二、 任賢良而遠壅蔽
帖文所謂『高居深視』,典出【荀子·君道】:『人主欲強固安樂,莫若反己;欲修政美俗,莫若求其人。』太宗深諳此理,雖居九重,卻能虛懷納諫,廣任賢良。如房玄齡、杜如晦等皆以才德進用,而魏徵之流更以諍諫爲榮。王珪時任黃門侍郎,亦以直言見重,足見貞觀朝『君臣共治』之格局。此非獨賴帝王明察,更因制度設計——如三省分權、諫官獨立——使賢者得位,壅蔽難生。

三、 法嚴職恪以成治
『法嚴恪職』四字,尤見貞觀政體之精密。太宗嘗言:『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故【貞觀律】刪繁就簡,務在寬平,然執行之際則嚴明不苟。如官吏考課、監察之制,皆詳載於【唐六典】,使職有常守、責有攸歸。此即『恪職』之真義:法度雖嚴,非爲束民,實以律官,俾吏治清明而百姓受惠。

結語
貞觀之盛,非偶然也。其以清靜化民、以儒術正心、以賢良輔政、以法度束吏,四者相濟,遂成三代以降罕有之治世。今人讀【貞觀政要】,當思其『重儒風』『任賢良』『嚴法度』之要旨,非徒慕古,更可鑑今。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緊扣原帖關鍵詞,融通儒道法思想,兼引經典佐證,文風力求簡古而不失明晰,庶幾近於『國學者』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未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