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7|回复: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1君道诗解5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顺美匡恶居安思危守天下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28 1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太宗手诏,答魏征曰:省频抗表,诚极忠款,
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倘若公非,
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吾,之以良图,
匡其不及!朕闻昔晋,武帝也自,平吴已后,
务骄奢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
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
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虽然尔身,犹可以免.
指诸孙曰:此等也者,必遇乱死.及其孙子,
何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何曾,
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不忠,其罪大矣.
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所以共治.位极台司,名器崇重,
何曾也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之时乃,
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
当置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
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往日,若鱼若水,
遂爽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从此朕将,
虚襟静志,敬伫德音.贞观十五,年时太宗,
谓侍臣曰:守天下也,孰难孰易?侍中魏征,
对曰甚难.太宗谓曰:任贤选能,受其谏诤,
即可何难?魏征曰观,自古帝王,于忧危间,
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谏言事者,
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
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太宗手诏答曰:“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
译文唐太宗亲手诏书答复说:朕看了爱卿写的奏疏,言语恳切。爱卿的一片忠肝义胆由此可见一斑。批阅你的奏疏,常常让我忘记疲倦,看到半夜。倘使卿对国情了解不深,怎么能够为我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议,而及时纠正我的过失呢?我听说晋武帝灭掉吴国之后,只顾骄奢淫逸,不再关心国家政治。太傅何曾退朝回家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天都看见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而只是说一些日常生活的俚俗之语,这和治理国家的道理相去甚远呀。这难道不是将灾祸遗留给子孙吗?国家在你这一代还不至于混乱,因而你的性命暂且可以保全。”他又指着他的孙子们痛惜地说:“可是到了你们长大的时候,必定遇上朝廷变故而性命不保。”后来孙子何绥果然遇上晋王室之间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内部叛乱,结果他在叛乱中,为荒淫的酷刑所杀害。以往的史书称赞这事,说何曾有先见之明。我的看法与之不同,我认为何曾可以说是不忠之臣,他是罪大恶极的。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译文作为臣子,上朝应思考如何指陈时政、尽忠直言,退朝时应废寝忘食,弥补皇上的过失。这样使君主的美德不断得到发扬,错误不断得到纠正,就是常说的君臣同治的道理。何曾地位尊贵,权势显赫,应当直言进谏,谈论治国大道,匡扶时政。然而他在退朝后才说关于朝纲的言论,朝见时,在晋武帝面前却没有勇敢地直言规劝,说他是明智之人,难道不荒谬吗?如果国家危亡却不知道辅佐扶持,哪里还用得着这样的官吏呢?你所上书的建议,我已认真地阅读过了。这些金玉良言,应时时放在我的案头上,就像古代用来警示自己矫偏纠过的信物一样。这样,他日必定会有收获,等到过些年月,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庶。因为我有你的扶持,所以感到很放心,就像鱼儿有水一样,一切都得心应手、称心如意。你敢于直言而无所隐瞒的奏疏,我现在才回复。此后,我仍将虚怀若谷,恭敬地听取你治国方面的好意见。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译文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魏徵回答:“很难。”唐太宗说:“我选拔任用贤才,接受建议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徵说:“据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反而懈怠政务,疏远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使之战战兢兢,不敢进言。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使国家灭亡。正因为如此,古代圣人才要居安思危。你想想,国家太平无事,却要使国君心怀忧惧,这难道不难吗?”?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11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无端 发表于 2025-4-28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贞观政要》卷1君道篇论忠谏之道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手诏答魏征一节,实为君臣相得、共治天下之典范。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而魏征以犯颜直谏留名,二者相辅相成,遂成贞观之治。今观此段文字,尤可窥见为君为臣之道,其要旨可析为三端:忠谏之责、居安思危、君臣共治。

一、忠谏之责: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太宗引晋武帝平吴后骄奢怠政之事,批评何曾“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不忠。此论切中臣道根本。《孝经》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为臣者当以直谏为职,而非明哲保身。何曾虽预知晋室之乱,却未力谏武帝,仅私语子孙以避祸,此乃“危而不持”,焉得为忠?太宗斥其“罪大”,实因臣子若只谋身家之安,而忘社稷之重,则国政必隳。魏征之所以为太宗所重,正因其“犯而无隐”,以谏诤为己任,非徒以先见为能。

二、居安思危:守成难于创业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守天下难易,魏征对曰:“自古帝王,于忧危间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此言深得治乱之机。《周易》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盖人性易骄,处太平则忘忧患,故圣人特申“居安思危”之义。太宗亦悟此理,故曰“安而能惧,岂不为难”。后世帝王若不能持此心,则如晋武平吴后之懈政,终致祸乱。贞观之盛,正由君臣常怀惕厉,不以安乐废规谏。

三、君臣共治:若鱼若水,期之岁暮
太宗诏中言“若鱼若水,遂爽当今”,反用刘备诸葛亮之典,自谦未能如鱼水相得。然其“虚襟静志,敬伫德音”之态,实为君道楷模。君主独断则蔽,兼听则明;臣子缄默则误国,直言则兴邦。贞观之治,非太宗一人之功,亦由魏征等臣“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故太宗置谏疏于几案,比之弦韦(注:弦韦喻警戒,《韩非子》载西门豹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佩弦以自急),足见其以谏言为镜,欲与臣工共臻至治。

结语
《贞观政要》此篇,非独纪一时君臣问答,实为万世立训。为君者当学太宗之纳谏,为臣者当效魏征之尽忠。而“居安思危”一语,尤为守成之主所宜铭心。后世若徒羡贞观之盛,而不能体其忧勤,则何异于晋武之覆辙?读史至此,可不慎欤!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依题目要求,以专业文风解析《贞观政要》文本,结合经典(如《孝经》《周易》)阐发义理,并呼应题中“进思尽忠”“居安思危”等关键词,末以史鉴作结,力求精简而切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