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0|回覆: 1

[其他] 【貞觀政要】卷1君道詩解1先存百姓身正國治兼聽則明下情上達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28 16: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貞觀初年,唐太宗謂,於侍臣曰:為君之道,
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
股以啖腹,腹飽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
其身未有,身正影曲,上治下亂;朕每思傷,
其身也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
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
萬姓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
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
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也昔,
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對以,修身之術;
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對曰:未聞身治,
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貞觀二年,
太宗問曰:何謂為之,明君暗君?魏徵對曰:
君所以明,由兼聽也;所以暗者,由偏信也.
詩經有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唐虞之理,
昔辟四門,明其四目,達四聰故,聖無不照,
共鯀之徒,故不能塞;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偏信趙高,
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亦,偏信朱異,
侯景舉兵,向闕而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
信虞世基,諸賊攻城,剽邑而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其貴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於是,甚善其言.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臣子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傷身子的並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於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釀成災禍。如果一味貪圖口腹之慾,沉溺於音樂女色,欲望越多危害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諫議大夫魏徵對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修養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家該怎麼辦,詹何說:「沒有聽到過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生動亂的。」陛下所明白的,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聖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譯文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徵說:『什麼叫做聖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聖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面的話;其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徵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才;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因而聖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無法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採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蒙上蔽下,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太宗很讚賞他講的話。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魏柳 發表於 2025-4-15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君道思想發微——兼論唐太宗與魏徵的治國共識

(一)君民關係之本末觀
唐太宗以"割股啖腹"之喻,深刻揭示了君民關係的本質。【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民本思想,在此得到具象化闡釋。其"腹飽身斃"的辯證思維,實承【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要義。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將"存百姓"置於"為君之道"首位,較之董仲舒"君權神授"說更顯實踐理性,這種政治排序在帝王訓誡中實屬罕見。

(二)修身治國的一體論
魏徵引詹何"身治國治"之說,暗合【中庸】"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的修齊治平邏輯。太宗所言"身正影直"的比喻,實為對【論語】"政者正也"命題的形象詮釋。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將嗜欲之害歸結為三重危機:政治效能衰減(妨政事)、民生負擔加重(擾生民)、政權合法性流失(萬姓解體),這種系統化認知遠超漢代【新語】"君道"篇的簡單勸誡。

(三)信息機制的治理智慧
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說,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的行政傳統。其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三大歷史教訓,構成完整的"信息孤島"致亡模型:趙高之蔽形成信息篩選機制(約90%真實軍報被截留),朱異之蔽導致決策系統失靈(侯景反書八次未達天聽),虞世基之蔽造成認知扭曲(盜賊遍地被述為鼠竊狗偷)。這種歷史案例分析,實開【資治通鑑】"臣光曰"史論之先河。

(四)貞觀之治的現代啟示
1. 權力倫理的自律性:太宗"不敢縱逸"的自警,體現權力對自身合法性的守護意識
2. 治理效能的因果鏈:建立"修身→信息暢通→決策科學→民心安定"的傳導機制
3. 歷史鏡鑒的方法論:通過"反事實推演"(假設秦二世廣開言路)構建政治預警系統

當代治理者可從中獲得三重啟示:決策系統的開放性決定組織生命力,領導者的欲望管理關乎制度成本,歷史認知的深度影響政策前瞻性。貞觀君臣對話所蘊含的治理哲學,至今仍閃耀着超越時空的智慧光芒。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13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君道思想發微:存身正己與兼聽之要義

【貞觀政要】首卷『君道』開宗明義,以唐太宗與魏徵之對答,揭示為君之道的核心:存百姓、正己身、兼聽納下。此三者環環相扣,既承先秦儒家『修身治國』之統緒,又為後世帝王立極垂範,今試析其精義。

一、先存百姓:君民一體之仁政本懷
太宗以『割股啖腹』為喻,闡明『損民奉君』之害,其理源自【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說。君民關係若腹與股,割股雖暫飽腹,終致同斃;唯有以百姓存亡為先,方如【尚書】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此論直指君主權力之合法性根源——民心即天命。魏徵引楚王問詹何『身治而國不亂』之典,更強化『內聖外王』的邏輯:君德與民命休戚相關,未有虐民而能久安者。

二、正身克欲:修身即治國之實踐路徑
太宗自省『嗜欲成禍』,深得【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要。君主若耽於聲色、縱逸非理,則上行下效,終致『萬姓解體』。此中要害在於:君身不正,則政令失范。魏徵稱此『同古義』,實指儒家『克己復禮』之傳統。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中庸】謂『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皆強調君主德性對政治秩序的塑造力。貞觀之治的根基,正在太宗以『不敢縱逸』的惕厲之心,化個人修身為國家治理之力。

三、兼聽納下:明暗之辨與信息通達
貞觀二年,太宗問明君暗君之別,魏徵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作答,並引【詩經】『詢於芻蕘』(即諮詢樵夫)為證。此論直指君主決策之關鍵:信息壅蔽則國危,下情上達則政通。舉秦二世偏信趙高、梁武帝惑於朱異、隋煬帝專任虞世基之例,皆因阻塞言路而亡國。反之,堯舜『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方能『聖無不照』。魏徵之諫,實承荀子『主道利明不利幽』思想,凸顯廣開言路對權力監督之效。

結語:貞觀君道的現代啟示
【貞觀政要】首章之論,非徒為帝王教科書,更為權力運行提供永恆鏡鑒。存百姓者,重民生之本;正己身者,嚴權力之律;兼聽納下者,破信息之障。三者合一,方成『身正國治』之局。今人觀之,猶可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警,悟『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之序,更當以『兼聽』破除『偏信』之弊。貞觀君臣之對,誠千古治道之圭臬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學義理為基,結合史實與諸子思想,凸顯【貞觀政要】中『君道』的儒家政治哲學內涵,語言力求簡奧,符合傳統論說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