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1|回覆: 2

[醫藥資訊] 復興中醫最關鍵的,中醫界呼籲了數十年的中醫管理政策僵而不化 ...

[複製鏈接]
國醫學堂 發表於 2022-9-22 2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02年,中醫泰斗呂炳奎給當時的中央領導寫了一份呼籲書,指出了中醫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中醫泰斗呂炳奎

中醫泰斗呂炳奎

呂炳奎

可時至今日,時間已經過去了20年,挽救中醫的呼聲一直被當成是耳旁風,呼籲要改革的中醫政策一直也沒有改變。這等於中醫又沉淪了20年,我們不僅在想,中醫還有多少時間讓我們繼續沉淪,難道真的要等中醫在中國滅亡了才去重視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份呼籲書的一些主要內容:

呂老當時指出中醫藥學正遭過到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災難。主要就是衛生部等部委對中醫藥採取了以現代化其實就是西醫化的道路去改造它,要對中醫藥進行『創新』,這將把中醫藥的原汁原味徹底破掉,這是個錯誤的路線。中醫藥學在現今,不存在創新的問題,而只有繼承、發揚和提高之路。原因很簡單,中醫藥學在高等教育上已完全被西醫化,繼承都已經成為問題,如何去創新?

由於中醫只是衛生部的一個下屬機構,而衛生部長期以來均是西醫掌權,這使得中醫一直被西醫統治着。他們不敢明目張胆地反對中醫,而是打着發展中醫藥學、弘揚中醫藥學、中醫現代化的旗幟,進行着反對和消滅中醫藥的勾當。比如,2002 年11月6日,中國中醫藥報刊登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這個綱要將中醫藥學徹底的破壞了,是西醫消滅中醫藥學的重要證據,也是它蔑視中醫藥學的一塊恥辱牌。

當時呂老提議,中央應該順應中醫藥界以及中國人民的心聲,採取有利於中醫藥自身發展的行政措施,即將中西醫在行政上分開,各自獨立管理,真正讓中醫藥學在沒有西醫干擾的前提下重新獲得生機。

呂老還提出了一系列解決辦法:

1、建議中央以保護中醫藥學為由,將衛生部一分為二,設立中醫與西醫兩個在行政等一切方面平等的行政機構,終止建國 53年來西醫統治中醫的行政模式,使中醫能夠獨立管中醫,能夠和西醫平等競爭,相互補充。

2、為能使分治後的中醫藥行政部門真正按自身發展規律存在下去, 應加強和擴大中醫藥行政部門的相應權力, 與現行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權力有着本質的區別。這個中醫藥行政部門至少應有以下權力:

2.1首先將中醫藥的教育權從教育部移交給新的中醫藥行政部門;

2.2由新的中醫藥行政部門起草有關中醫藥的各個方面的法律法規, 上報人大批准; 對以前限制中醫藥的法律法規宣布它不適宜中醫藥界,只適用於西醫藥界;

2.3有確立中醫藥的研究課題的權力, 可與科技部協商, 如確立中藥自身的符合中醫藥的鑑定標準, 廢除以美國醫藥鑑定標準為中醫藥的標準的規定和做法;

2.4中醫行政部門有按照中醫藥學自身發展規律審批中醫師職稱以及設置臨床機構的權力;

2.5確立中醫藥和西醫藥在行政上, 醫療上, 地位上的平等原則及法律, 使它們在為人民治病上獲得同等地位。

3、應在中央或國務院成立一支持中國文化中各個學科發展的小組或委員會, 保障包括中醫藥學在內的各個學科獨立發展和存在。如, 在此框架下,成立中醫藥專家委員會, 人員由中醫藥界著名老中醫、老藥師、和堅決支持中醫藥學獨立發展的行政官員和教授、講師組成。其負責監督指導和協助中醫藥行政部門的領導工作, 防止偏離中醫藥發展的正確路線。

可以這樣說,呂老的呼籲振聾發聵,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着極強的指導意義。可結果呢?20年過去了,中醫還是老樣子,幾乎沒有一點改變。中醫仍然被西醫控制下的衛生部管理着,中醫政策仍然是用西醫那一套來管理中醫,比如,執業醫師法,把中醫當成是和西醫一樣有着標準化答案的學問,強調學歷,和帶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對中醫優勝劣汰,結果帶來的是中醫的劣勝優汰。還有,藥品管理法,用西藥標準來管理中藥,中藥一般是生物大分子,它的靶子是細胞的營養通道——經絡,西藥一般是化學小分子,它的靶子是病變細胞,兩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把西藥標準套在中藥的頭上,讓中藥削足適履,這直接造成了中藥產業的停滯不前,讓小日本的中藥產業快速超越了中國。

現在中央雖然非常重視中醫的發展,但是西醫管理中醫的思路仍然沒有多大改變。這樣的中醫不僅不可能有所發展,而且還會進一步地走向衰落。這就象呂老所指出的那樣:如果現今不去糾正中醫西醫化和中藥現代化的錯誤做法,不給中醫藥學獨立的行政管理權,那麼,不出十年或再長些時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中醫這個名詞永遠存在着,中藥中的植物、動物、礦物也都存在着,只是會用這些藥物的中醫師投有了。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再去糾正就為時太晚了,後人將會罵我們這代人是消滅民族文化和民族瑰寶的罪人。中華民族獨有的寶庫也就形同虛設了。中華民族連自己最值得驕傲的中醫藥學都保護和繼承不了, 將無顏面對全人類!

中醫和西醫背後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它們對病因的認識不同,治療方法不同,治療手段不同。又怎麼可能用統一的一套法律來統一管理中西醫呢?正確的方法就是各自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自己的政策,這才是真正的中醫發展之道。進一步用西醫觀念來管理中醫,中醫只有死路一條。

真的想要發展中醫,那就要把中西醫分開,各自管理自己。不過,當年那些多醫學大家的呼籲都不行,現在呼籲的人多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恐怕喊破嗓子,也沒有幾個人聽吧!可這樣的結果就是中醫會進一步走向滅亡這或許就是一些兩面人為摧毀中醫而故意為之

南丘 發表於 2025-3-27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復興之道——呂炳奎呼籲書之當代啟示】

呂炳奎先生二十年前的疾呼,實為當代中醫存亡續絕之黃鐘大呂。其指陳時弊之深刻,今日觀之猶覺切中肯綮。中醫之困局,非技術之衰,實體制之厄也。

中醫管理之痼疾,其本在於"以西律中"的體制錯位。現行醫療管理體系,以西醫標準框范中醫,猶方枘圓鑿,其不相入明矣。呂公所言"西醫化改造"之弊,今觀之已演為三大症候:一者教育體系西化,經典傳承斷裂;二者評價體系錯置,臨床特色湮沒;三者管理體系異化,自主權能喪失。此三患不除,則中醫終難逃"體制性消亡"之厄。

今欲振興中醫,當循"返本開新"之道。首要者,當建立獨立於西醫的中醫治理體系,使中醫事權歸於明堂。次者,需重構中醫教育範式,以經典為基,以臨床為本,破除"實驗室中醫"之迷思。三者亟需完善師承制度,使"活態傳承"與院校教育相得益彰。

呂公遺訓猶在耳,中醫沉疴已入髓。然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願主事者勿再以"現代化"之名行戕害之實,當以文化自覺守護岐黃薪火。中醫之興,非僅醫術之存續,實中華文明基因之傳承,可不慎乎?
戴改 發表於 2025-4-3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沉疴:體制之困與出路之思

呂炳奎先生二十年前的呼籲書,恰似一劑苦口良藥,道破了中醫發展的體制痼疾。今日重讀這份文獻,猶見其真知灼見。中醫之困,非技藝之衰,實乃制度之弊。西醫主導的醫療管理體制,恰似一件不合身的衣裳,束縛着中醫的生機。

現行體制的根本矛盾,在於用管理西醫的範式來規訓中醫。西醫講究標準化、定量化,而中醫重視整體觀、個性化。二者本應如鳥之雙翼,卻在行政架構上變成了主從關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作為衛生部的下屬機構,其決策權與資源配置權均受制約,這種制度設計本身就暗含着價值排序。更堪憂者,中醫高等教育已嚴重西醫化,【黃帝內經】等典籍淪為選修課,脈診、針灸等核心技藝訓練不足,導致新一代中醫師"能講經方不會把脈"的尷尬局面。

呂老提出的"中西醫行政分治"構想,實為治本之策。歷史經驗表明,1950年代中醫曾有獨立行政體系,當時湧現出諸多臨床大家。分治並非對立,而是尊重差異。可參照日本漢方醫學與西洋醫學並立的經驗,建立獨立的中醫教育認證體系、藥品審批標準和臨床評價機制。如中藥審批當以臨床療效為核心,而非簡單套用西藥化學分析模式;中醫師培養應強化經典背誦與跟師實踐,而非以分子生物學為主要考核內容。

中醫振興更需文化自覺。唐宋時期中醫鼎盛,正因其紮根於傳統文化土壤。今日中醫教育若只教技術不傳道統,猶如栽花去根。建議在基礎教育階段增設中醫啟蒙課程,讓"陰陽平衡"的養生智慧、"天人相應"的生態觀念重歸國民常識。同時建立純中醫臨床基地,允許經方醫師按傳統模式行醫,為中醫傳承保留活態樣本。

中醫存亡絕非技術優劣之爭,而是文明多樣性的體現。荷蘭學者波爾曾言:"中醫是系統思維的活化石"。當我們用行政手段消弭醫學差異時,失去的不僅是治病方法,更是另一種認知生命的智慧。改革中醫管理體制,既是對傳統的守護,也是對未來的投資。唯有破除制度枷鎖,才能讓岐黃之術重煥生機,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