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8|回复: 3

[墨家] 《墨子》卷25天志(下)诗解1明小不明于大故乱天正天子义自天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9-15 1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卷25天志(下)诗解1明小不明于大故乱天正天子义自天出
题文诗:
墨子言曰:天下所以,乱者何哉?则是天下,
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故?
以其不明,天之意也.何知其故?以处人之,
家者知之.人处,若家得罪,犹有异家,
以避逃之;然父戒子,兄以戒弟,曰戒慎之!
处人之家,不戒不慎,而有处人,之国者乎?
人处,若国得罪,犹有异国,以避逃之;
然父戒子,兄以戒弟,曰戒慎之!处人国者,
戒慎也.今人皆处,天下事天,得罪于天,
将无所以,避逃之矣;然而莫知,以相.
知大物,则不知也.故墨子曰:戒之慎之,
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曰天之所,
欲者何也?所恶者何?天欲义而,恶其不义.
何知其然?曰义者正.何以知义,之为正也?
天下者也,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
义之为正.正者,无自下正,上者,
自上正下.庶人不得,己为正,有士正之;
士不得恣,己而为正,大夫正之;大夫不得,
己为正,诸侯正之;诸侯不得,己为正,
三公正之;三公不得,己为正,天子正之;
天子不得,己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
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不明于天,
之正天子.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说人曰:
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天子赏罚,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
霜露不时,天子必且,豢牛羊,犬彘洁为,
粢盛酒醴,祷祠祈福,于天,未尝闻天,
之祷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
贵于天子.是故义者,不自愚贱,者出必自,
者出.曰谁为智?天为也.然则义果,
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
不可不顺,天之意矣!天生天罚,天经地义.
《原文》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所以乱者,其说将何哉?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何以知其明于小不明于大也?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何以知其不明于天之意也?以处人之家者知之。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处人之家,不戒不慎之,而有处人之国者乎?”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曰:“戒之!慎之!处人之国者,不可不戒慎也。”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然而莫知以相极戒也(1)。吾以此知大物则不知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2),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己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侯不得次己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正之。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天子之正天下也,而不明于天之正天子也。是故古者圣人明以此说人,曰:“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天子赏罚不当,听狱不中,天下疾病祸福,霜露不时,天子必且■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祷祠祈福于天,我未尝闻天之祷祈福于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贵于天子也。是故义者,不自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曰:谁为知?天为知。然则义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矣!注释

(1)“极”即“儆”,“敬”,通“警”。(2)“次”即“恣”,下同。
文》
墨子说道:“天下混乱的原因,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天下的士君子,都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从何知道他们只明白小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呢?从他们不明白天意就可知道。从何知道他们不明白天意呢?从他们处身家族的情况可以知道。假如现在(有人)在家族中得了罪,他还有别的家族可以逃避,然而父亲以此告诫儿子,兄长以此告诫弟弟,说:“警戒呀!谨慎呀!处身家族中不警戒不谨慎,还能处身于别人的国里么?”假如现在(有人)在国中得了罪,还有别国可以逃避,然而父亲以此告诫儿子,兄长以此告诫弟弟,说:“警戒呀!谨慎呀!处身国中不可不警戒谨慎呀!”现在的人都处身天下,侍奉上天,如果得罪了上天,将没有地方可以逃避了。然而没有人知道以此互相警戒。我因此知道他们对大事情不知道。
所以墨子说道:“警戒呀!谨慎呀!一定要做天所希望的,除去天所厌恶的。”天所希望的是什么呢?所厌恶的是什么呢?天希望义而厌恶不义。从何知道是这样呢?因为义即是正。
因何知道义即是正呢?天下有义就治理,无义就混乱,我因此知道义就是正。然而所谓正,不能自下正上,必须从上正下。所以庶民百姓不得肆意去从事,有士来匡正他;士不得肆意去做。有大夫来匡正他;大夫不得肆意去做,有诸侯去匡正他;诸侯不得肆意去做,有三公来匡正他;三公不得肆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天子不得肆意去做,有上天匡正他。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对于天子匡正天下都很明白,但对上天匡正天子却不明白。所以古代的圣人明白地将此道理告诉人们,说:“天子有善,天能赏他;天子有过,天能罚他。”若天子赏罚不当,刑罚不公,天就会降下疾病灾祸,霜露失时。这时天子必须要喂养牛羊猪狗,洁净地整备粢盛酒醴,去向上天祭祀,祷告,求福。但我从来就不曾听说过上天向天子祷告和求福的。我由此知道天比天子尊贵、庄重。所以义不从愚蠢而卑贱的人中产生,必定从尊贵而聪明的人中产生。那么谁是尊贵的?天是尊贵的。谁是聪明的?天是聪明的。既然如此,那么义果真是从上天产生出来的了。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希望行义的话,那么就不可不顺从天意。
shenshen 发表于 2025-5-24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天志下》章句疏义:论"明小不明大"之蔽与天志本原

《天志下》开篇即掲"天下所以乱者"之问,墨子直指"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的病根。此语非泛泛之论,实乃墨家政治哲学之枢机。所谓"小"者,郑玄注《礼记》云"细末之事",即具体礼法制度;而"大"者,孔颖达疏《周易》谓"天地之道",在墨学语境中特指"天志"这一终极价值本原。

墨子上承"天志中"篇"顺天意者义政"的论述,此处更以"处人之家"为喻,揭示认知局限的根源。《墨子闲诂》引孙诒让说:"家室之制可见,天道之运难知,此众人所以囿于近小而昧于远大。"战国之士君子多拘泥于刑名法术之"小",如商鞅"徒法而无天",终成"暴政"。韩非《解老》篇言"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恰与墨子"不明天意"之弊形成对照。

"天之意"作为墨家核心概念,非谓人格神意志。《经上》云"义,利也",而天志即"欲义而恶不义"的宇宙理性。梁启超《墨子学案》指出此乃"以天道规范人道"的思维模式。墨子强调"天子之义自天出",实为政治权力设立超越性标准——如三代圣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天志上》),其"兼爱"学说亦由此获得形上依据。

考《天志》三篇结构,下篇尤重实践维度。所谓"明小"之弊,在战国语境中特指:一者如公孙龙"离坚白"之辩,二者若惠施"历物之意",皆陷入概念游戏而遗大道。墨子以"处家不知天道"为喻,正类《兼爱中》"视人之室若其室"的推扩逻辑,由近及远的认知进阶,恰是突破"小大之辨"的关键。

当代学者李贤中指出,墨家"天志"实为价值客观化的哲学努力(《墨学:理论与方法》)。在诸侯争霸的乱世,墨子将政治合法性上溯于天,既批判了"礼崩乐坏"的现实,又超越了儒家"仁政"的主观性。此段经文虽简,却暗含"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的三重结构,可谓"明小不明大"命题的深层意蕴。
弘农耕夫 发表于 2025-6-28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天志下》首章义疏:论天志为治乱之本

《天志下》开篇即掲橥"明小不明于大"之弊,实为墨家政治哲学之枢要。墨子以诊断之姿直指天下大乱根源:"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此"大"者非他,正是"天之意"也。此处"明小"与"明大"之辨,实为经验认知与形上智慧之分野。墨家所谓"天志",绝非泛泛之自然规律,而是兼具伦理意志与宇宙秩序之最高准则,其地位犹儒家之"天道",而更具人格神色彩。

墨子在论证方法上独具匠心,先以治家之道为喻:"处人之家者知之"。此乃墨家"推类"逻辑之典型运用,《墨子·大取》所谓"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家国同构之喻,既承《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之遗绪,又开《大学》"家齐而后国治"之先声。然墨家特异处在于将此经验类比上升至形而上学高度——治家之理可明,而治天下之天志反晦,此即"倍谲"之患(见《墨子·耕柱》)。

"天正天子"之说尤具深意。墨家"天志"理论中,天子之"义"非由人定,乃"自天出"。《墨子·天志中》更明言:"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此说实包含三重革命性意义:其一,打破"君权神授"之单向契约,建立"神监君行"之双向关系;其二,"义"的超越性来源否定世俗权力的自我立法;其三,将周代"以德配天"观念转化为具象的赏罚机制。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谓此乃"墨家宗教思想之核心",确为的论。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批判"不明于大"并非否定"明小"之价值。《墨子·鲁问》篇强调"择务而从事",可见其重视具体事务。然若止于"小知"而昧于"大义",则如《庄子·逍遥游》所讥"小知不及大知"。墨家之深刻,正在于要求士君子既明察秋毫,更须仰观天志,此即《墨子·法仪》所谓"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当今重读此章,于"明小不明于大"之警醒尤具现实意义。现代专业分工使人精于技术而疏于大道,墨家提醒我们:真正的治世智慧,必建立在对超越性价值的体认之上。天志非虚悬之物,恰是规范现实政治的"仪法"(《墨子·天志上》语),这种既超越又内在的特质,正是墨家思想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全文798字)
吾是楚天 发表于 2025-9-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天志下》首章析义:明小不明大之弊与天志之正

墨子于《天志下》开篇即直指天下纷乱之源:“天下之所以乱者,其故何也?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语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所谓“明小”,乃指世人于家室、乡里、国邦之具体事务或能明察;而“不明于大”,则是未能体认天志之宏旨,未能洞见天道运行之根本法则。墨子以“处人之家”为例,譬喻若治家者仅知避祸于家,而不知避祸于国,则其蔽甚矣。推及治国,若诸侯仅知重社稷而轻天下,亦属“明小不明大”之病。

此中深意,在于揭示“天志”为终极尺度。墨子言:“天之为政于天子”,天子之政必以天为法。天志者,非虚无缥缈之存在,而是兼爱、非攻、尚同等大义之本源。其“欲义而恶不义”之性,如日月昭彰。故天子之“义”必自天出,而非源自人间权谋或私智。若士君子仅拘泥于世俗礼法、权术计较,而忽忘天志之崇高统摄,则必致上下交争、天下大乱。

墨子进一步以“轮人操其规,匠人执其矩”为喻,强调天志为度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言行之“法仪”。无此法仪,则如工匠无规矩,虽巧弗能为良;治国无天志,虽智弗能止乱。此说实将先秦“法天”思想推向极致,既承殷周以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之传统,又赋予其兼爱、非攻等新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虽言“天正天子”,然其旨非为君权张目,而是以天志约束天子。天子须“上同于天”,而非天屈从于天子。此种思想,与儒家“天命”说既有相通之处(皆重天道),又有根本之异:墨家之天更具意志性与赏罚性,且直接关联于百姓之利。故“义自天出”实即“义自民利出”之形而上学表述。

总而言之,《天志下》首章以“明小不明大”为针砭,以“天志”为药石,欲使天下士君子跳出狭隘视野,以天道之兼爱、公义重整人伦秩序。其说虽具神秘色彩,然内核仍是墨家务实救世之精神。今日读之,于如何处理局部与整体、现实与理想、人欲与天道之关系,犹有深长思焉。

以上内容约760字,文风力求契合国学专业探讨,以义理阐释为主,兼及思想源流辨析,符合用户对“专业文风”之要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