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4|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15兼愛(中)詩解3大禹治水兼利天下文王澤被鰥寡孤獨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8 16: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5兼愛(中)詩解3大禹治水兼利天下文王澤被鰥寡孤獨
題文詩:
然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
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挈太山,越河濟也.
子墨子言:是非其譬;夫挈太山,而越河濟,
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
之者況乎,兼相愛之,與交相利,則與此異,
古聖行之.何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
西河漁竇,以泄渠水,皇水;北為防水,
水泒水,之邸,呼池之竇,灑為,
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西河之民;
東方漏穿,迂水,防孟諸澤,灑為九澮,
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
水,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
,南夷之民.此言禹事,吾今行兼.
人間大愛,真情常在,常在常再,真情永恆.
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四方,
於西土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
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之,黍稷狗彘.
天屑臨,文王,是以老而,無子有所,
得終其壽;鰥寡孤,有所雜於,生人之間;
失其,父母者有,所依而長.此文王事,
吾今行兼.昔者武王,將事泰山,曰泰山,
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
以祗商夏,蠻夷丑貉;雖有周親,不若仁人;
萬方有罪,維予一人.此武王事,吾今行兼.
故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富,
而惡其貧;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
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治道,不可不務.
真情兼愛,愛己及人,仁者愛人,情懷天下.
【原文】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古者聖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之邸(11)、呼池之竇,灑為底柱(12),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13),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
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於四方,於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14),有所雜於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將事泰山,隧傳曰(15):『泰山,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蠻夷丑貉。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注釋(11)『後』為『召』之誤。泒水:其上游即豬龍河的上游大沙河,下游即天津海河。【水經注】 稱之為泒河尾。【說文】: 『泒水,雁門葰人戍夫山,東北海。』 即此。(12)『底』為『厎』之誤。(13)『之』為『大』之誤。(14)『連』為『矜』之假借字。通『鰥』。
(15)『隧』疑為『遂』字之誤。(16)祗:拯救。

文】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於事,就象要舉起泰山越過黃河、濟水一樣。』墨子說道:『這比方不對。舉起泰山而越過黃河、濟水,可以說是強勁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沒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古時的聖王曾做到過。』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時大禹治理天下,西邊疏通了西河、漁竇,用來排泄渠水、孫水和皇水;北邊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黃河中的厎柱山分流,鑿開龍門以有利於燕、代、胡、貉與西河地區的人民。東邊穿泄大陸的迂水,攔入孟諸澤,分為九條河,以此限制東土的洪水,用來利於冀州的人民。南邊疏通長江、漢水、淮河、汝水,使之東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於荊楚、吳越和南夷的人民。這是大禹的事跡,我們現在要用這種精神來實行兼愛。
    從前周文王治理西土(指岐周),象太陽象月亮一樣,射出的光輝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他不倚仗大國而欺侮小國,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鰥寡孤獨,不倚仗強暴勢力而掠奪農夫的糧食牲畜。上天眷顧文王的慈愛,所以年老無子的人得以壽終,孤苦無兄弟的人可以安聚於人們中間,幼小無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這是文王的事跡,我們現在應當用這種精神實行兼愛。
   從前武王將祭祀泰山,於是陳述說:『泰山!有道曾孫周王有祭事。現在(伐紂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遺民及四方少數民族。即使是至親,也不如仁人。萬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當。』這是說周武王的事跡,我們現在應當用這種精神實行兼愛。
所以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聖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鄒至 發表於 2025-3-3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兼愛中】此章以禹、文王為典範,闡發"兼相愛、交相利"非虛言可踐之理。墨子曰"非其譬也",直指時人以"挈太山越河濟"喻兼愛難行實為謬誤——蓋前者乃人力不可及之事,後者則聖王躬行之實。其論證之精要,在於以史證理:大禹治水"灑為九澮""鑿為龍門",非獨為一己之功,實乃"利燕代胡貉""利荊楚吳越"之兼利天下;文王"不為大國侮小國",使"鰥寡孤獨有所雜於生人之間",正是兼愛之政的具體顯現。墨家言必稱"三表",此章特重"原之者,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以先王遺範破除"兼愛不可行"之惑。其文字質實而氣象宏大,治水一節連用二十餘水名而不顯冗雜,反見禹跡之廣;文王一節"若日若月"之喻,與【尚書】"光被四表"相呼應,皆見墨家雖倡功利之說,其精神實與三代王道一脈相承。末句"吾今行兼"的反覆申明,尤見墨者"述而且作"的實踐品格。
周佐 發表於 2025-7-26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兼愛中】第三段闡微:論聖王踐行兼愛之實相與今士君子認知之謬

(一)文本症候與辯難邏輯
【兼愛中】此段呈現典型墨家論辯結構:先設"士君子"之質疑("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後以"非其譬"直接否定類比合理性。其辯難核心在於破除"道德理想不可行"的迷思,墨子敏銳指出反對者將道德實踐與物理 impossibility("挈太山越河濟")錯誤類比,實為偷換概念。考【墨子·大取】"類也者,謂其然同也",此處正是運用"明類"方法揭露對方類比不倫。

(二)歷史實證:聖王譜系的兼愛實踐
墨子旋即舉大禹、文王為證,此二聖王皆非虛言道德者。【尚書·禹貢】載禹"奠高山大川"而"四海會同",【孟子·滕文公】亦言"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皆與墨家所述"腓無胈,脛無毛"的勞身利天下形象契合。文王"作靈台"事見【詩經·大雅】,而【周書·無逸】稱其"懷保小民,惠鮮鰥寡",恰證"兼利天下"非虛言。墨家特重歷史經驗驗證(【墨子·非命】"有本之者"),此二例皆屬"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的實證方法。

(三)墨家實踐哲學的精微處
1. "非其譬"的認知批判:揭示道德困境常源於錯誤認知框架,將價值選擇偷換為能力問題。如【經說下】言"異類不比",挈山越河屬自然法則範疇,兼愛屬人文實踐領域,二者不可通約。

2. "雖勞不憚"的實踐精神:大禹治水之"形勞天下"與文王"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尚書·無逸】),共同構成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孟子·盡心上】)的精神譜系。此與儒家"仁者安仁"形成微妙差異——墨家更強調通過外在事功彰顯兼愛。

(四)當代啟示
今人讀此章,當思二義:
其一,道德理想之"不可能性"常為既得利益者的修辭策略,墨子早揭此蔽;
其二,聖王實踐表明,兼愛非抽象理念,必體現為具體制度安排(如文王"養老育孤"的社會政策)。【墨子·尚賢】言"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正是兼愛思想在政治領域的制度化延伸。

結語:
墨辯之精,在於將高遠理想錨定於歷史經驗;兼愛之實,必顯現為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文明形態。讀【兼愛】篇,當於此等實處着眼,方不負墨家"貴義""尚用"之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