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3|回復: 1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3恭近于礼接服象德冠以正心内心修德外被礼文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8-16 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9修文诗解3恭近于礼接服象德冠以正心内心修德外被礼文
题文诗:
书曰五事:一曰貌也.貌者男子,所以恭敬,
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规,
立则磬折,拱则抱鼓,以入君朝,其尊以严,
以入宗庙,其敬以忠,以入乡曲,其和以顺,
以入州里,族党之中,其和以亲.经有:
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孔子: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此之谓也.知天道者,以鹬,
知地道者,之以,能治烦决,乱者佩觿,
能射御者,佩韘能正,三军搢笏;君子衣必,
荷规承矩,负绳准下,故衣服中,而容貌得,
接其服而,象其德也,故望玉貌,,
有所定矣.经有:芃兰之枝,童子佩觿.
说行能也.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
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属,其心,
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
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
服不成象,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
所以,显令之名.如此是故,皮弁素积,
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俨然人,望而畏之,
不亦威,而不猛乎?冠正心正,正心诚意.【原文】
书曰五事:一曰貌。貌者男子之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规,立则磬折,拱则抱鼓,其以入君朝,尊以严,其以入宗庙,敬以忠,其以入乡曲,和以顺,其以入州里族党之中,和以亲。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孔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悦耳也;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君子 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言语顺,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 悦矣。三者存乎心,畅乎体,形乎动静,虽不在位,谓之素行。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独居 乐德,内悦而形。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惟有以者,惟能 长生久视,而无累于物也。【注释】
1『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出自诗经.大雅.抑『温温』是宽大柔和的样子。哲人告之以善言,则当顺德而行。哲人具有宽大柔美的德性,谨言慎行。足以为一切道德的基本楷模。
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知天道者冠鉥,知地道者履蹻,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能正三军者搢笏;衣必荷规而承矩,负绳而准下。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象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诗曰:『芃兰之枝,童子佩觿。』说行能者也。
【注释】1知天道者冠鉥按鹬。水鸟。天将雨即鸣。即战国策所称鹬蚌相谓者也。古人以其知天时。乃为冠象此鸟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礼记曰。知天文者冠鹬。此其证也。鹬字音聿。亦有术音。故礼之衣服图及蔡邕独断谓为术氏冠。亦因鹬音转为术字耳。非道术之谓也。
2  『知地道者履蹻, 穿草鞋。【战国策·秦策一】:『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觿』xi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4『搢笏』,jìn hù,指朝见。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
5『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这句话出自先秦的【诗经.国风.卫风.芄兰】。意思是: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
【原文】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属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严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注释】:1衎衎kankan刚直从容。2『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严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
出自【论语·尧曰】
原文: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释义】
  君子应该衣冠端正,目不斜视,庄重地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这是孔子对君子的外在形象提出的要求,首先应该衣帽齐整,再就是要注意观看事物时的目光要正。这样一种庄重严肃的仪态,就会让人生出敬畏之心,显得有威严但又不凶猛。『俨然人望而畏之』衍生出成语『望而生畏』。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3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修文》礼义发微:论内外兼修之圣学

刘向《说苑·修文》所载"五事首貌"之论,实为礼学精义所在。今就"恭近于礼""冠以正心"二端,阐发其微旨如次:

一、礼之本体:形神相即的德性显现
《尚书》"五事"以貌为首,非徒重外在仪节。男子之恭敬、妇人之姣好,乃"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的体现。磬折之立、抱鼓之拱,非机械动作,实为《礼记》"德润身,心广体胖"之具体化。汉代郑玄注《周礼》云:"礼者,体也。统于心而形于貌。"正可与此互证。

二、冠礼深义:正心修德的制度设计
"冠以正心"之说,直指《仪礼·士冠礼》大义。贾谊《新书》言"冠者,所以别成人也",而刘向更进一层,揭示其"内心修德"之功。冠礼三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实为《大学》"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的物化历程。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此"成"非仅年龄之成,实乃德性之成。

三、情境伦理:礼文与德性的动态统一
入朝之严、入庙之忠、乡曲之顺,展现"礼时为大"的实践智慧。《荀子·礼论》"礼以顺人心为本"与此暗合。值得注意的是,刘向特重"接服象德"——服饰作为德性象征,如《白虎通义》所言"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四、当代启示:重建礼学的现代意义
在礼崩乐坏之世,刘向之论尤具深意。王阳明《传习录》云"礼之本体即是天理",正可与此相发明。今日研习此篇,当悟:
1. 礼非外在约束,实为德性自然流露
2. 仪式承载着心性修养的工夫次第
3. 不同场域的礼仪实践体现"理一分殊"之道

结语:
《修文》此章实为汉代礼学之精华,将孔门"克己复礼"与孟学"仁义内在"熔于一炉。读之当如程颐所言"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方不负向宗鲁先生校注《说苑》之苦心。学者若能由此体认"内外交养"之道,则于圣门修己治人之学,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注疏体例,不作浮泛之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