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9|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7杂言诗解14真水至德通无化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有情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8-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7杂言诗解14真水至德通无化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有情
题文诗:
子贡问曰:君子见焉,大水必观,为之何也?
孔子:夫水者焉,君子比德.遍予无私,
真水似德;所及者生,真水似仁;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
真水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真水似勇;
绵弱微达,真水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也;
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也;至量必平,
真水似正;盈不求概,真水似度;万折必东,
真水似意.君子见,大水观焉.水无不有,
真情遍在,真水无形,无形有情,情通有无.
子贡问曰:夫智者何,以乐水也?孔子谓:
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
不遗小间,似持平者;动而之下,似有礼者;
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
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者;
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者也,得之则生,
失之则死,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
其似圣者.真水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
是知之所,以乐水也.经有:思乐泮水,
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
子贡问曰:仁者何,以乐山也?孔子谓:
夫山也者,巃嵷崔巍,万民观仰;草木生焉,
众木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
奇夫息焉,育群物而,倦焉,四方并取,
不限焉;出云通气,天地之间,国家以成,
​是仁者所,以乐山也.经有:太山岩岩,
鲁侯是瞻.乐山之谓.山水有情,情生万物.《原文》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译文】
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为什么?”孔子说:“流水浩大,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象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流动的规律,好象义;它浩浩荡荡无穷尽,好象道;如果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回声应和原来的声响,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象勇;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满量量器后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温软地可以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便鲜美洁净,好象善于教化;它经历万千曲折也一定向东流去,好象志.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它.”
【注释】1出自《孔子家语》卷9三恕诗解2愚让怯谦损之又损水德义勇法正察志
原文: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注解】遍与诸生:诸生,各种生物。王肃注:“遍与诸生者,物得水而后生,水不与生而又不德也。”
倨拘:j gu ,也写作“倨句”。 钝角形的称“倨”;锐角形的称“句”。
修:循、遵循。《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持实而定名。”修,四库、同文本作“循”。
浩浩:水大貌。
屈尽:竭尽,穷尽。屈,jué。
概:用于刮平高出米斗口的米黍的木板。借指修平,不使之过量。
绰约:柔弱的样子。
【译文】《孔子家语》
孔子正在观察东流的河水,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会认真观察,为什么?”孔子说:“因为水流动没有停息,而且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以生命,又好似什么也没有做,水好像有德性:它的流向,总是奔向地位低洼之处,即使曲折蜿蜒也一定遵循这一原理,这种德性像‘义’;它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种德性像‘道’;它无处不在流行,百仞深谷,无所畏惧,这种德行像‘勇’;有量必能自平,这种德性像‘法’;斗量满而溢,无需概板除之,这种德性像‘正’;它本性柔弱,却无微不至,这种德性像‘察’;自发源之处开始,必定奔流向东,这种德性像‘志’;它出入自如,以涤洁万物,这种德性像‘善化’。水有如此多的德性,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观察揣摩。”
【注释】2出自《荀子》卷28宥坐篇
原文: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1>:“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2>,似德。其流也埤下<3>,裾拘必循其理<4>,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5>,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6>,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7>,似法。盈不求概<8>,似正。淖约微达<9>,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10>,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1>子贡:子赣。 <2>无为:无所作为。此指顺应自然,排除故意的人为因素,不作强行的人为努力。古代各个学派常把“无为”作为自己的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但各人用此术语的政治涵义是有所不同的。孔子所谓的无为,是指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参见《论语·卫灵公》。一说此“无为”指不为自己。 <3>埤[bēi 音碑]:通“卑”,低下。 <4>裾拘[gōu 音勾]:通“倨句[gōu 音勾]”,曲折。古代稍有曲折而呈钝角者称“倨”,曲折很大而呈锐角者称“句”,曲折成直角者则称“矩”。 <5>洸洸[huàng 音晃]:通“滉滉”、“潢潢”,水势浩大深广的样子。 淈[jué 音决]:通“屈”[jué 音决],竭尽。 <6>佚[yì 音义]:通“逸”,奔跑。 <7>主:通“注”。 <8>概: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hú 音胡]的木板。 <9>淖[chuò 音辍]:通“绰”。绰约:柔弱的样子。 <10>絜[jié 音洁]:通“洁”。
〔译文〕

  孔子观赏向东流去的河水。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就一定要观赏它,这是为什么?”孔子说:“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给各种生物而无所作为,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那向下流动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奔腾向前,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软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原文》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以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嵷●嶵崔巍,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木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注释】
巃嵷高峻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嵷崔巍。’山气弥漫的样子。《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巃嵷兮石嵯峨,谿谷崭岩兮水曾 波。’
【译文】
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为什么?”孔子说:“流水浩大,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象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流动的规律,好象义;它浩浩荡荡无穷尽,好象道;如果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回声应和原来的声响,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象勇;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满量量器后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温软地可以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便鲜美洁净,好象善于教化;它经历万千曲折也一定向东流去,好象志.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它.”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智慧的人为什么都喜欢水呢?”孔子说:“水奔流澎湃,日夜不停,好像毅力坚强的人。它顺着地势流动,很小的地方都不漏掉,好像是秉持公平的人。它向着低下的地方流动,好像很知礼节的人。流向千仞的深壑,毫不犹豫,像个勇敢的人。遇到障碍能以清正对待,好像是知道天命的人。不清洁的水流进去,干净的水流出来,好像是善于感化人的人。一般人都拿它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万物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去,好像有品德的人。它清澈回旋,高深莫测,又像圣君一样。通达滋润天地之间,国家能兴旺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的原因啊!”正如《诗》所写:“兴高采烈地赶赴泮水边上,采撷水草。鲁侯驾到,在泮水边上饮酒相乐。”

胡同柄昌 发表于 2025-4-11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水德阐微:孔子山水比德思想发覆

《说苑·杂言》所载孔子论水一节,实为儒家自然伦理观之精要。夫子以水喻德,非徒比拟之辞,乃建构天人相参之哲学体系。水之"遍予无私"暗合《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生生之德;其"赴百仞之谷不疑"则通乎《孟子》"浩然之气"的勇毅精神。此中深意,当从三个维度解之:

一、水德之本体论价值
"不清以入,鲜洁以出"揭示水具自我净化之功,恰似《大学》"明明德"的修身过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正与水"循理而行"的特性相契。而"万折必东"的执着,更暗合《中庸》"诚者物之终始"的天道精神。水之流行变化,实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象化呈现。

二、乐水乐山之认识论分野
智者乐水,因其"动而之下"的变通智慧,与《系辞》"变通配四时"相应;仁者乐山,则取法其"育群物而不倦"的厚德,此即《文言传》"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之旨。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正可作此章注脚。山水之辨,实为儒家"致广大而尽精微"思维方式的自然投射。

三、比德说的伦理实践意义
"受恶不让"的水德,实乃"恕道"体现。王阳明《传习录》云"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水之涤荡污浊而自洁,恰似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修养功夫。而"盈不求概"的特性,更与《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遥相呼应。

要之,此章以自然物象诠解道德,既承《诗经》比兴传统,又开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先声。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中国古人观物,每从人生实用立场出发",此段水德之论,正是儒家"观物取象"思维之典范。学者若能于山水动静间体认天理,则庶几近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之境矣。

(全文798字)
水木水了 发表于 2025-4-2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水德观诠解——兼论儒家自然比德之旨

刘向《说苑·杂言》所载孔子论水一节,实为儒家自然观与伦理观交融之典范。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之故,孔子以水喻德,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道德象征体系,其要义可分三端解之:

一、水性通于至德
孔子历数水之七德:"遍予无私"谓其普润万物如君子之德泽广被;"所及者生"言其滋养生命似仁者恻隐;"流卑下"显谦逊之德;"句倨循理"合于礼义节度;"浅深有度"可比智之明辨;"赴百仞不疑"犹勇者决断;"受恶不让"则近于包荒之量。此七德非独状物,实将自然属性伦理化,形成"观物取象—以象喻德—反躬自省"的认知链条。

二、山水比德之辩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揭示儒家道德哲学中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水之变动不居启人智慧,山之厚重不移喻仁者守常。然二者非对立,观孔子既言"水似仁",又赞其"似义""似勇",可见儒家道德体系本具互通转化之妙。刘向辑录此章,正为彰显道德本体与自然万象间的感应关联。

三、通无化有的哲学意蕴
水"淖弱微达"而能穿石,"受恶不让"终成其大,此中暗含道家"柔弱胜刚强"之旨。儒家借水喻德,实将形而上的道德本体(无)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自然特性(有)。这种"即器明道"的思维方式,构成中国哲学特有的体用不二观,较之西方主客二分传统,更显天人合一之特色。

要之,《说苑》此章通过水的意象,完成从自然观察到道德升华的哲学飞跃。其价值不仅在于伦理训诫,更在于构建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即人生"的认知模式。今日重读,犹可启发我们思考:在科技昌明时代,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此或为古典智慧最具现代意义的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