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3|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7雜言詩解1知所去就雖窮不處亡國之勢雖貧不受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8-3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賢人君子,通乎盛衰,之時明乎,成敗之端,
察治亂紀,審乎人情.知所去就,雖窮不處,
亡國之勢,雖貧不受,污君祿故,太公七十,
而不自達,孫叔敖三,去相而不,自悔何則?
是以不強,合非其人.姜太公一,合於周而,
侯七百歲;孫叔敖一,合於楚而,封十世也;
大夫種存,亡越而霸,句踐滅吳,賜死於前;
李斯積功,於秦而卒,被以五刑.盡忠憂君,
危身安國,其功一也;或以封侯,不絕或以,
賜死被刑;由所慕異.是故箕子,去國佯狂;
范蠡去越,而易其名;智過去君,弟而更姓,
見遠識微,皆而仁能,去富勢以,避萌生禍.
暴亂之君,孰能離縶,以役其身,與於患哉?
故賢也者,其非畏死,避害而爲,殺身無益,
明主之暴.比乾死紂,不正其行,子胥死吳,
不存其國;二子者由,強諫而死,適足以知,
明主之暴,未始有益,如秋毫端.是以賢人,
能閉其智,且塞其能,待得其人,然後合故,
言無不聽,行無見疑,君臣兩與,終身無患.
今非得時,又無其人,直任私意,不能自已,
憫世之亂,憂主之危;以無貲身,涉蔽塞路;
經讒人前,造無量主,犯不測罪;傷其天性,
豈不惑哉?故文信侯,李斯天下,所謂賢爲,
國計揣微,射隱所謂,無過策也;戰勝攻取,
無強敵也.積功甚大,勢利甚高.賢人不用,
讒人用事,自知不用,仁不能去;制敵積功,
不失秋毫;避患去害,不見丘山.積所欲以,
至其所惡,豈能不爲,勢利惑哉?詩經有云:
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此之謂也.咎由自取.
賢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時,明乎成敗之端,察乎治亂之紀,審乎人情。知所去就,故雖窮不處亡國之勢,雖貧不受污君之祿;是以太公七十而不自達,孫叔敖三去相而不自悔;何則?不強合非其人也。太公一合於周而侯七百歲,孫叔敖一合於楚而封十世;大夫種存亡越而霸,句踐賜死於前;李斯積功於秦,而卒被五刑。盡忠憂君,危身安國,其功一也;或以封侯而不絕,或以賜死而被刑;所慕所由異也。
故箕子去國而佯狂,范蠡去越而易名,智過去君弟而更姓,皆見遠識微,而仁能去富勢,以避萌生之禍者也。夫暴亂之君,孰能離縶馬韁繩以役其身,而與於患乎哉?故賢者非畏死避害而已也,爲殺身無益而明主之暴也。比乾死紂而不能正其行,子胥死吳而不能存其國;二子者強諫而死,適足明主之暴耳,未始有益如秋毫之端也。是以賢人閉其智,塞其能,待得其人然後合;故言無不聽,行無見疑,君臣兩與,終身無患。
今非得其時,又無其人,直私意不能已,閔世之亂,憂主之危;以無貲亦作『無資』,無可估價;不可計算之身,涉蔽塞之路;經乎讒人之前,造無量之主,犯不測之罪;傷其天性,豈不惑哉?故文信侯、李斯,天下所謂賢也,爲國計揣微射隱,所謂無過策也;戰勝攻取,所謂無強敵也。積功甚大,勢利甚高。賢人不用,讒人用事,自知不用,其仁不能去;制敵積功,不失秋毫;避患去害,不見丘山。積其所欲,以至其所惡,豈不爲勢利惑哉?詩云:『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此之謂也。
參考大夫種:文種,一名會,字子禽,楚國郢(今湖北省江陵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文種是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爲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收到范蠡留下的信後,請假未去上朝。爾後,爲勾踐所不容。公元前472年被勾踐賜死。其個人代表作品有【伐吳七術】。
參考范蠡(別稱:鴟夷子皮、陶朱公、范伯,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1],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
他出身微寒但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後被拜爲上大夫、相國,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成就霸業。[2]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爲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參考『人知其一,莫知其它。』出自【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參考譯文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過河行。人們只知這危險,不知其他災禍臨。面對政局我戰兢,就像面臨深深淵,就像腳踏薄薄冰。(說人們只知道暴虎馮河,是極危險的事;卻不知道若國家的施政荒謬邪辟,會較暴虎馮河更加危險。人往往只注意到表面危險,忽略了潛在的危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xie4566 發表於 2025-6-10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賢人處世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雜言】所論賢人處世之道,實爲儒家"時中"思想之精微體現。賢人君子"通盛衰、明成敗、察治亂、審人情"四者,恰合【周易】"知幾其神"之要義。太公七十不遇而待文王,孫叔敖三去相位而無慍色,非消極避世,乃【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實踐智慧。

觀太公封齊傳七百載,叔敖治楚澤十世,其要訣在"一合"二字。此"一合"非偶然際遇,實爲【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極致表現。管仲所謂"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正與此相發明。然大夫種、李斯同屬盡忠,結局殊異,非關事功,實系所慕不同。范蠡、箕子、智伯之去國更名,非畏死也,乃【易經】"見幾而作"的生動詮釋。

比干、子胥之死,歷來爭議不休。劉向謂其"適足明主之暴",實點破儒家"尸諫"思想之限度。【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孔子贊"寧武子愚不可及",皆暗示殉道須權衡價值。賢人"閉智塞能"非藏拙,實爲【荀子】"君子時詘則詘"的權變之道。

文末引【詩】"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深契孔子"知者不惑"之教。今人讀此篇,當悟:賢者處世,既要"守死善道"的剛毅,又需"無可無不可"的柔韌。這種"剛柔相濟"的智慧,正是中國士人精神最精微的體現。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7-10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賢人處世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雜言】所論賢人處世之道,實爲傳統士人立身行事的精要所在。文中"知所去就"四字,可謂道盡賢人君子處世之樞機。今試析其要義:

一、時勢明察與出處抉擇
賢人君子之"通盛衰、明成敗、察治亂、審人情",非徒爲認知之能,實乃生存智慧。太公七十不遇而待周文,孫叔敖三去相位而無悔,皆因深諳"不強合非其人"之理。此中可見【周易】"知幾其神"的哲學底蘊,亦暗合【孟子】"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準則。賢者所以能"雖窮不處亡國之勢",正因其具備歷史洞察力與政治預見性。

二、功成身退的生存智慧
文中對比太公、孫叔敖與文種、李斯之結局,揭示"所慕異"的深刻教訓。箕子佯狂、范蠡易名、智過更姓,皆體現【老子】"功成身退"的生存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去富勢以避禍"的選擇,非畏死避害,實爲對暴政的消極抵抗,與孔子"危邦不入"之說相通,卻又較之更具現實操作性。

三、諫諍之道的辯證思考
比干、子胥之死被指爲"無益明主之暴",此論頗具顛覆性。傳統儒家推崇"殺身成仁",而此處卻提出"閉智塞能"的待時之道,實爲對諫諍文化的深刻反思。這種思想與【荀子】"諫爭輔拂"之說形成對照,更接近黃老學派"因循爲用"的處世哲學。

四、勢利之惑的歷史警示
文信侯、李斯之例,揭示"勢利惑人"的普遍困境。賢者縱有"揣微射隱"之智,終難逃"積所欲以至所惡"的悖論。此中暗合【莊子】"嗜欲深者天機淺"之誡,亦呼應【尚書】"滿招損"之訓。所謂"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正是對單向度思維的深刻批判。

要而論之,此篇呈現的賢人處世之道,既非簡單的明哲保身,亦非盲目的盡忠死節,而是一種建立在對歷史規律深刻把握基礎上的生存智慧。其中融合儒家的道德堅守、道家的因應之道與法家的現實理性,構成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重要維度。於今觀之,這種強調"審時度勢"與"價值堅守"相統一的處世哲學,仍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