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2|回覆: 2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1道臨聽言利民忠孝任賢執一財聚情散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28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6談叢詩解1道臨聽言利民忠孝任賢執一財聚情散
題文詩:
王者知所,以臨下而,治眾群臣,則畏服矣;
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蔽欺;知所以安,
利萬民則,海內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
臣子行備.凡所以劫,殺者不知,道術以御,
其臣下也.吏勝其職,事治,事治利生;
不勝其職,則事亂也,事亂害成.百方之事,
萬變鋒出;或欲持虛,或欲持實,或好浮游,
或好誠必,或行安舒,或為飄疾.從此觀之,
天下不一,聖臨天下,而能一之.聖王執一,
真情牧民.意不並銳,事不兩隆;盛於彼者,
必衰於此,長於左者,必短於右.喜夜臥者,
不能蚤起.鸞設於鑣,和設於軾;馬動鸞鳴,
鸞鳴和應,行之節也.不富無以,為大不予,
無以合親;親疏則害,失眾則敗;不教而誅,
謂之虐也;不戒責成,謂之暴也.水出於山,
而入於海,稼生于田,而藏於廩,聖見所生,
知所歸矣.天道布順,人事取予;多藏不用,
是謂怨府,物不可聚.財聚情散,財散情聚.
一圍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而制開闔,
​豈材足任?所居要也.至道至義,正己正人.
 【原文】
王者知所以臨下而治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蔽欺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之行備矣。凡所以劫殺者,不知道術以御其臣下也。凡吏勝其職則事治,事治則利生;不勝其職則事亂,事亂則害成也。  百方之事,萬變鋒出:或欲持虛,或欲持實,或好浮游,或好誠必,或行安舒,或為飄疾。從此觀之,天下不可一,聖王臨天下而能一之。  意不並銳,事不兩隆;盛於彼者必衰於此,長於左者必短於右。喜夜臥者不能蚤起也。  鸞設於鑣,和設於軾;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行之節也。  不富無以為大,不予無以合親;親疏則害,失眾則敗;不教而誅謂之虐,不戒責成謂之暴也。  夫水出於山而入於海,稼生于田而藏於廩,聖人見所生則知所歸矣。  天道布順,人事取予;多藏不用,是謂怨府,故物不可聚也。  一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而制開闔,豈材足任哉?蓋所居要也。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7-21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治國要義疏解

劉向【說苑】卷十六【談叢】首章,以精煉之筆觸揭櫫治國安邦之要義。其文雖簡,然內涵深廣,今試為疏解如次:

一、臨下治眾之道
"王者知所以臨下而治眾,群臣則畏服矣"者,實言為政之本在於明體達用。【禮記·中庸】云"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正與此相契。王者當以德服人,非徒恃威權也。昔周公吐哺握髮,孔子言"為政以德",皆明此理。所謂"畏服",非懾於權勢,乃心折於德化也。

二、聽言受事之智
"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蔽欺"者,乃察言之要術。【尚書·舜典】載"明四目,達四聰",即此之謂。管子曰:"明主者兼聽獨斷",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然聽言非徒廣納,更須辨其邪正,此所以韓非有【說難】之作,慎子言"不瞽不聾不能為公"也。

三、安利萬民之術
"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定矣"者,深得民本之旨。【孟子】"民為貴"之說,【尚書】"民惟邦本"之訓,皆可互證。然"安利"非姑息之謂,當如【周禮】六計弊吏,"以廉為本"。昔子產治鄭,孔子稱其"惠人",正以其能"養民以惠"而不失其正也。

四、忠孝事上之德
"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行備"者,乃綱常之要義。【孝經】云"始於事親,中於事君",忠孝本為一體。然忠非愚忠,孝非愚孝,孔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曾子言"大孝尊親",皆明其本。

五、道術御劫之要
末言"凡所以劫殺者,不知道術以御",尤見深警。【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老子謂"兵者不祥之器",皆示人以弭兵之道。所謂"道術",非權謀之術,乃【大學】"絜矩之道",以德化人,使不肖者不敢為非也。

結語
此章雖寥寥數語,實涵攝儒家治國之精義:自修身以至平天下,由事親而推及忠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其言"財聚則民散"者,尤與【大學】"財散則民聚"相發明。讀【說苑】者,當於此等處着眼,方得古人立言之深意焉。

(全文共798字)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7-22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談叢】治國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談叢】首章以"道臨"為綱,闡發王者治國之要義,其言簡而旨遠,今試析其理,以明聖王之道。

一、道術為御下之本
"王者知所以臨下而治眾,群臣則畏服矣"者,實申【韓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之旨。所謂"知所以臨下",非恃權術以制人,乃明道術而御物。如【管子·形勢解】云:"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王者當以天道為范,以德化民,此即【周易】"聖人以神道設教"之實踐。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謂"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與此章相發明。

二、聽言之智與利民之實
"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蔽欺"者,暗合【荀子·君道】"兼聽齊明而天下歸之"之說。劉向特將"聽言"與"利民"並提,揭示治國須虛實相濟:虛者納諫如流,實者澤被蒼生。【尚書·洪範】"謀及庶人"、【孟子】"民為貴"之思想,於此化為具體施政綱領。值得注意的是,"不蔽欺"三字直指秦漢之際君主受蒙蔽之弊,具有鮮明的現實批判意義。

三、忠孝倫理的政治轉化
"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行備"一句,彰顯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特色。然細究之,此語實含雙向倫理:君明則臣忠,父慈則子孝。陸賈【新語·至德】言"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恰可註解此中君臣相得之境。劉向將家庭倫理擴展為政治規範,正是對【孝經】"移孝作忠"理論的深化。

四、執一之道與財聚之戒
末句"凡所以劫殺者,不知道術以御"為全章警策,暗引【老子】"執大象,天下往"之思。所謂"道術",非申韓刻薄之術,乃【大學】"絜矩之道"。後文"財聚則民散"之論,直承【禮記·大學】"財散則民聚"的經濟倫理,揭示物質分配與民心向背的辯證關係。漢代鹽鐵之爭中賢良文學派"抑末利而開仁義"的主張,正與此呼應。

要之,此章以"道臨"統攝聽言、利民、忠孝、御下四端,構成完整的治國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繼承先秦諸子思想,更在於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為政準則。劉向身處西漢衰世,編撰此書實有"匡正君失"的深意,讀者當於字句之外,體會其微言大義。今日觀之,其中"利民為本""財聚民散"等思想,仍不失為鏡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