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4|回復: 1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4至公诗解5进退有礼顺命自然退修春秋褒善贬恶下学上达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22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4至公诗解5进退有礼顺命自然退修春秋褒善贬恶下学上达
题文诗:
万章曰或,谓孔子于,雍睢,于齐主也,
人脊环,有诸乎?孟子曰否!好事者为.
于卫主,颜雠由也,弥子之妻,与子路妻,
兄弟姊妹.弥子谓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
子路以告.曰有命.真情孔子,进之以礼,
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雍睢,
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于鲁卫,
将适宋而,遭桓司马,将要杀之,微服过宋,
尝阨住,司城贞子,臣陈侯周.吾闻之观,
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
雍睢,人脊环,何为孔子?贤者自知.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
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修春秋,
采毫毛善,贬纤介恶,人事,王道,
精和圣制,上通于天,麟至,此天之知,
夫子于是,喟然叹曰:天至明为,不可蔽乎?
日何而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地何而动?
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
行其道故,灾异并作.夫子:不怨天也,
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天!孔圣真情,
无怨无悔,情通天地,通古达今,以古鉴今.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于卫主雍睢,于齐主寺人脊环,有诸?』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雍睢与寺人脊环,是无命也。孔子不说于鲁卫,将适宋,遭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过宋,是孔子尝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之,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如孔子主雍睢与寺人脊环,何以为孔子乎?』【注释】出自子】卷9万章章句
原文: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1,于齐主侍人2瘠环,有诸乎3?』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4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5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6。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7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8,以其所为主;观远臣9,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孔子在卫国住在〔卫灵公所宠幸的宦官〕痈疽家里,在齐国,也住在宦官瘠环家里。真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孔子在卫国,住在颜雠由家中(卫国贤大夫)。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姊妹。弥子瑕对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里,可以得到卫国卿相的位置。」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命中注定。」孔子依礼法而进,依道义而退,所以他得到或得不到官位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他住在痈疽和宦官瘠环家里,这便是无视礼义和命运了。孔子不得志于鲁国和卫国,又碰上了宋国的司马桓魋预备拦截并杀死他,只得化装悄悄地路过宋国。这时候,孔子正处于困境,便住在司城贞子家中,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过,观察身边的臣子,看他所招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臣子,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如果孔子真的以痈疽和宦官瘠环为主人,那还是「孔子」吗?』

【注释】

(1)主痈疽:以痈疽为主人,住在痈疽家。(2)侍人:一作『寺人』,阉人。

(3)有诸乎:逢彬按,此句应为『有诸』,『乎』乃衍文,后人所加。因为:a.『有诸』常见于【论语】【孟子】二书。【论】【孟】中『有诸』凡十三见(【论语】三见,【孟子】十见),而『有诸乎』仅一见。b.其中『诸』是『之乎』的合音字,再加上『乎』则成赘疣。c.【论语】【孟子】中未见『有之乎』,因为『有诸』实际上就是『有之乎』;『有之乎』见于【论】【孟】之外的其他典籍,如【管子·形势解】:『唯夜行者独有之乎?』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4)弥子:卫灵公宠臣弥子瑕。

(5)兄弟:先秦汉语,正如『子』包括儿子、女儿一样,兄弟也包括兄弟、姊妹。所以,如需区别,称呼姊妹为『女兄弟』;称呼姐姐为『女兄』,称呼妹妹为『女弟』。

(6)得之、不得曰『有命』:得到官位或得不到官位都听从命运。逢彬按,『得之』的『之』不能理解为『与』;因为那一时代的语言中,有一类动词,存在『V之』『不V』(V:动词)的格式,即肯定形式带宾语『之』时,其否定形式一般都不出现『之』。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动词『得』是这类动词的典型。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7)要:音yāo,拦截。(8)近臣:在朝之臣。(9)远臣:远方来仕者。
【原文】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 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 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 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注释】
出自【论语】卷14宪问篇诗解4仁者不忧者不惑以德报德下学上达
原文: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解 1尤:责怪、怨恨。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4-17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至公篇第五则阐微:论孔子进退之节与天命观

(一)史实辨证与圣贤品格
万章所问"孔子主雍睢、脊环"之说,实为考辨圣贤行迹之重要命题。孟子以三重证据力辟其谬:其一,据《左传》载卫灵公时人事,确证孔子居卫实主颜雠由;其二,引弥子瑕说项之事,揭示孔子"有命"之叹的语境;其三,以宋国危难时孔子主司城贞子为佐证。此三证构成严密的史实链条,足见所谓"主宦者"之说,实为战国策士妄诞之辞。孟子特别强调"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的观察方法,此乃先秦"知人论世"之要义。

(二)进退有度的处世哲学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的实践智慧,在卫国之行中展现尤为精微。当弥子瑕以卫卿之位相诱时,孔子"有命"之答实含深意:表面承应天命,实则坚守"非其招不往"(《孟子·滕文公下》)的原则。这种"义命合一"的处世态度,与《周易·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智慧相通。其微服过宋时的应变之举,更印证了《论语·述而》"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处世准则。

(三)春秋笔法的天道呼应
刘向所述孔子"退修春秋"之事,当与《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相参看。所谓"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实为《春秋》"微言大义"的实践注脚。值得注意的是,麒麟现世的天人感应现象,在董仲舒《春秋繁露·符瑞》中有系统论述,而孔子"下学上达"之叹,恰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形上思考形成呼应。

(四)现代启示
孔子处困厄而守正道的实践,对当代知识人尤具启示意义。其"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既不同于宿命论的消极,也异于功利主义的躁进,而是一种在有限性中开拓无限价值的生存智慧。这种"义命观"对化解现代人的存在焦虑,提供了一种古典而常新的精神资源。

要之,本则通过辨析具体史实,展现了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理性。孔子周游列国的进退取舍,实为"内圣外王"之道的生动演绎,其精神内核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