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0|回复: 1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20不城壶丘晋救楚公离间灭郐送妻悦妇文公还师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21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20不城壶丘晋救楚公离间灭送妻悦妇文公还师
题文诗:
楚公子午,使于秦,囚之其弟,献三百金,
之于叔向,叔向受金,而以见之,晋平公曰:
城壶丘?平公问故,曰荆王弟,在秦不出,
是秦恶荆,必不敢禁,我城壶丘.若秦恐而,
归公子午,以止吾城,君乃止之,难亦未构,
楚必德君.平公曰善.乃城壶丘.秦恐遂归,
公子午使,之晋晋人,辍城楚献,赋三百车.
赵简子昔,使人以明,白之乘六,先以一璧,
为遗于卫.卫叔文子,曰见不意,可以生故,
此小之所,以事大也;今我未往,简子先来,
必有故也.斩林除围,聚敛蓄积,后遣使者.
简子:吾举也为,不可知也;今既知之,
乃辍围卫.郑桓公昔,将欲袭郐,先问郐之,
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与,书其名姓,
择郐良田,与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
因为设坛,门外埋之.衅之以猳,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尽,杀其良臣.桓公因袭,
之遂取郐.晋文公出,适欲伐卫,入郭坐士,
令食曰今,必得大垣,公子虑乃,俛而笑之.
公曰奚笑?对曰臣,邻人有送,妻适私家,
见桑者,而助之.妻亦,之者.
文公惧乃,还师而归,至国而有,貉人攻地.
《原文》
  楚公子午使于秦,秦囚之,其弟献三百金于叔向,叔向谓平公曰:“何不城壶丘?平公曰:“何也?“对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恶荆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秦楚患壶丘之城。若秦恐而归公子午,以止吾城也,君乃止,难亦未构,楚必德君。”平公曰:“善。”乃城之。秦恐,遂归公子午使之晋,晋人辍城,楚献晋赋三百车。【注释】出自《韩非子》说林下第23
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中射之士曰:“资臣百金,臣能出之。”因载百金之晋,见叔向,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请以百金委叔向。”叔向受金而以见之晋平公曰:“可以城壶丘矣。”平公曰:“何也?“对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恶荆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若禁之,我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彼如出之,可以德荆;彼不出,是卒恶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矣。”公曰:“善。”乃城壶丘。谓秦公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秦因出之。荆王大说,以链金百俟遗晋。
【译文】《韩非子》
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放他回去。侍卫武官说:“借给我百金,我能让他回国。”于是带上百金前往晋国,拜见叔向后,说:“楚王弟弟在秦国,秦国不放他回去。”并希望把百金送给叔向,委托他来办理这件事。叔向接受了百金,就把它拿给晋平公说:“可以在壶丘筑城了。”;平公说:“为什么?”叔向回答说:“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不放他走,这说明秦国憎恨楚国,秦国也就一定不敢阻拦我们在虎丘筑城。如果前来阻拦,我们就说:‘看在我们的面上,放出楚王的弟弟,我们就不筑城了。’泰国如果放出楚王的弟弟,可以使楚国对我们感恩;如果不放,说明他们始终憎恨楚国,就一定不敢阻拦我们在虎丘筑城。”平公说:“好。”于是就在壶且筑城。晋平公对秦景公说:“看在晋国面子上放出楚王的弟弟,我就不再筑城了。”秦因而放走了楚王的弟弟。楚王非常高兴,把一百锭纯金赠送给晋国。
《原文》  赵简子使人以明白之乘六,先以一璧,为遗于卫。卫叔文子曰:“见不意,可以生,故此小之所以事大也。今我未以往,而简子先以来,必有故。”于是斩林除围,聚敛蓄积,而后遣使者。简子曰:“吾举也,为不可知也。今既已知之矣,乃辍围卫也。”【注释】
《原文》
  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书其名姓,择郐之良臣而与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于门外而埋之。衅之以猳,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尽杀其良臣。桓公因袭之,遂取郐。【注释】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原文: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译文】《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郑桓公准备袭击郐国时,先打听邻国的豪杰、良臣和明智果断的人士,全部记下他们的名字,选择郐国好的田地写在他们名下表示已通贿赂,又在他们名下写上官爵名称表示已被收买。然后假装在外城门外设了坛场,把有关记录掩埋在下面,洒上鸡和猪的血来加以祭祀,像结盟似的。郐君认为内部将有大难,因而杀了全部良臣。郑桓公偷袭邻国,结果把它攻取了。
《原文》  郑桓公东会封于郑,暮舍于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焉之?”曰:“会封于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封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厘何与之争封。故以郑桓公之贤,微逆旅之叟,几不会封也。
《原文》
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曰:“今日必得大垣。”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曰: “奚笑?”对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之妻归,臣送之,反见桑者而助之。顾臣之妻则亦有送之者矣。”文 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
【注释】出自列子》卷8说符4
1列子原文:晋文公出会①,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②。2其他版本原文:
   晋文公出,适①欲伐卫。锄仰天而笑。公日:“奚笑?②"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③。然顾④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⑤笑此也。”公悟⑥其言,乃止。引师而反⑦。未至都,而秦伐其北鄙⑧矣。
晋文公领兵出发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这时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为什么笑?”。说:“我是笑我的邻居啊!当他送妻子回娘家时,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高兴地去和采桑的妇女搭讪,可是当他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勾引着她。我正是为这件事而发笑呀!”晋文公听了之后,领悟他所说的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秦国入侵晋国北方。注解①适:准备。②奚笑:为什么笑③悦而与言:高兴的和采桑的妇女交谈

③顾:回头看。⑤窃:偷偷地,暗暗地。⑥悟:懂。⑦引师而反:带领军队返回

⑧鄙:边境地方。

蔡修七 发表于 2025-7-29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不城壶丘"章义疏

《说苑》卷十三载楚公子午使秦被囚事,实为春秋时期大国博弈之典型案例。本文试析其权谋要义,并考辨其中所涉礼制与战略思维。

一、事件始末与战略逻辑
楚公子午使秦见囚,其弟以三百金贿晋卿叔向。叔向受金而谏晋平公"城壶丘",其说辞云:"荆王弟在秦不出,是秦恶荆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此乃典型"围魏救赵"之策。考壶丘地处晋秦边境(今山西垣曲东南),晋若筑城,实为以军事压力迫使秦释放楚使。其深层逻辑在于:秦既与楚交恶,则不敢同时开罪于晋,此即《孙子兵法》"衢地合交"之应用。

二、叔向之谋的礼法矛盾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叔向以"不隐忠""不阿党"著称,然此章明言受贿行事,似与形象相悖。细考之,春秋时期"行人"(使者)受囚本属违礼,《周礼·秋官》明载"使适四方,不辱君命"为使者之责。秦囚楚使已失"宾礼",故叔向虽受金,其策实合"以不义制不义"的春秋权变思想。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春秋之世,列国聘问常有贿行,然多托以大事",此即其例。

三、与"离间灭郐"的谋略对比
同卷"离间灭郐"章载郑桓公赠财于郐国豪杰而终灭其国,与此章叔向之谋形成鲜明对照:前者以利诱分化敌国,后者以势迫解救盟邦。二者皆属"不战而屈人之兵",然一为阴柔渗透,一为阳刚威慑,正合《鬼谷子》"捭阖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晋平公最终未筑城而秦释楚使,恰印证《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威慑效果。

四、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此事揭示三层智慧:其一,强国博弈当善用"第三者效应",晋以边缘行动影响秦楚关系;其二,外交危机需"以迂为直"(《孙子·军争》),叔向不直谏救楚而借筑城施压;其三,受金行事反映春秋时期"义利之辨"的复杂性,子产所谓"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正道出礼制与实利的辩证关系。

要之,此章虽仅百余言,却浓缩了春秋外交的缜密思虑。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刘向《说苑》"以备王道",观此权谋故事,诚可见古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的政治智慧。

(全文798字)

注释
[1] 城壶丘:壶丘,《水经注》作"壶关",晋战略要地。
[2] 三百金:春秋时"金"多指铜,《国语·晋语》韦昭注:"二十两为镒,一镒为一金。"
[3] 叔向:即羊舌肸,晋国贤大夫,以知礼著称。
罗行 发表于 2025-8-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篇"不城壶丘"章义理发微

《说苑》卷十三权谋篇所载"楚公子午使秦"一事,虽仅百二十余言,然其中蕴含之政治智慧与战略思维,实可作三层剖析:

其一,以利为饵,虚实相生。叔向受金三百而见晋平公,表面观之似有受贿之嫌,然细究其策,实为"以虚利换实势"之高明手段。公子午之弟所献非贿也,乃"钓秦之饵"。叔向深谙"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道(《老子》三十六章),受金之举既安楚人之心,又为后续战略布局埋下伏笔。

其二,借势而为,不战屈人。叔向建言城壶丘之策,实为"围魏救赵"之古典演绎。《孙子兵法·虚实篇》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晋若筑城壶丘(地在秦晋交界),则形成"示形于东而击于西"之势。秦惧晋楚合纵,必释公子午以缓局势。此正合《鬼谷子》"捭阖之道",以军事威慑为表,以外交斡旋为里,终达"不城而救人"之效。

其三,止戈为武,慎战全功。篇末"君乃止之,难亦未构"八字,尤见儒家"中和"智慧。《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叔向之谋非为启衅,而在以最小代价化解危机。其战略思维与《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之训深度契合,彰显先秦谋士"以智代力"的文明自觉。

至若"离间灭郐""送妻悦妇"诸事,虽本篇未详述,然参诸《韩非子·内储说》"郑桓公袭郐"典故,可知春秋权谋往往以"柔胜"为尚。刘向辑录此类史事,非为炫巧,实寓"谋之在道"的深层意蕴——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真正的权谋必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全文计68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