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3|回覆: 2

[道學研究]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11桓公聽勸報怨以德文子改過得道活身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9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13權謀詩解11桓公聽勸報怨以德文子改過得道活身
題文詩:
桓公將伐,山戎孤竹,使人請助,於魯魯君,
進群臣而,謀皆曰師,行數十里,入蠻夷地,
必不反矣.魯許助,之而不行.已伐山戎,
孤竹而欲,移兵於魯.管仲曰否,諸侯未親,
今又伐遠,還誅近鄰,鄰國不親,非霸王道,
君之所得,山戎寶器,中國所鮮,不可不進,
周公廟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寶,獻周公廟.
明年起兵,伐莒於是,下令,丁男悉發,
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聖人能,轉禍爲福,
報怨以德,此之謂也.中行文子,出亡至邊,
從者曰此,嗇夫者爲,之故,胡不休焉,
且待後車.文子:異日也者,吾好音此,
子遺吾琴,吾好佩也,又遺吾玉,不非,
吾過者也,有求,於我者也;吾恐其以,
我求容也,不入.去之後果,收文子之,
後車二乘,獻之其君.仲尼聞曰:中行文子,
背道失義,以亡其國,而能禮賢,以爲宜以,
​然後,活其身,道不可遺.聖人者能,
轉禍爲福,此謂是與.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齊桓公將伐山戎、孤竹,使人請助於魯。魯君進群臣而謀,皆曰:『師行數十里,入蠻夷之地,必不反矣。』於是魯許助之而不行。齊已伐山戎、孤竹,而欲移兵於魯。管仲曰: 『不可。諸侯未親,今又伐遠而還誅近鄰,鄰國不親,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寶器 者,中國之所鮮也,不可不進周公之廟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寶,獻之周公之廟。明年起兵 伐莒。魯下令丁男悉發,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聖人轉禍爲福,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原文】
  中行文子出亡至邊,從者曰:『爲此嗇夫者君人也,胡不休焉,且待後車者。』文子曰:『異日吾好音,此子遺吾琴,吾好佩,又遺吾玉,是不非吾過者也,自容於我者也。吾 恐其以我求容也,遂不入。』後車入門,文子問嗇夫之所在,執而殺之果收文子後車二乘而獻之其君矣。仲尼聞之,曰: 『中行文子背道失義以亡其國,能禮賢以爲宜以然後得之,猶活其身,能禮賢以爲宜以然後得也道不可遺也,若此。』
【注釋】
晉中行文子出亡,過縣邑,從者曰:『此嗇夫,公之故人,奚不休舍,且待後車。』文子曰:『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佩,此人遺我玉環。是振我過以求容於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後車二乘而獻之其君矣。
【譯文】
春秋時晉中行文子逃亡,經過一個縣城。侍從說:『這裡有大人的老朋友,爲什麼不休息一下,等待後面的車子呢?』
文子說:『我愛好音樂,這個朋友就送我名琴;我喜愛美玉,這個朋友就送我玉環。這是個只會投合我來求取好處而不會規勸我改過的人。我怕他也會用以前對我的方法去向別人求取好處。』於是迅速離開。後來這個朋友果然扣下文子後面的兩部車子獻給他的新主子。
【注釋】
出自【孔子家語】詩解14辯政:原文:

  子曰:夫道不可不貴也.中行文子倍道失義,以亡其國,而能禮賢,以活其身,(此說倍道失義不宜說得道之意而雲禮賢不與上相次配又文子無禮賢之事。
中行文子得罪於晉出亡至邊從者曰謂此嗇夫者君子也,故休馬待駿者,文子曰吾好音以子遺吾琴,好珮子遺吾玉,是以不振吾過自容於我者也,吾怨其以我求容也,遂不入車,人問文子之所右執而不殺之,孔子聞之曰文子倍道失義以亡其國,然得之由活其身而能禮賢以爲宜以然後得也)聖人轉禍爲福,此謂是與.」(若入將死不入得活故曰轉禍爲福)

中行文子---荀寅,春秋時晉卿。即中行文子,又稱中行寅。荀吳之子。晉國六卿之一。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趙鞅殺邯鄲大夫趙午,他和范吉射與午有親,因起兵伐晉國趙氏。趙鞅奔晉陽。韓、魏助趙氏,奉定公以伐范、中行氏。晉國范氏、中行氏伐公,國人助公,他與范吉射奔朝歌。二十年趙鞅圍朝歌,兩人奔邯鄲。次年趙鞅圍邯鄲,兩人奔鮮虞,旋入柏人(今河北隆堯西南),再次年晉人圍柏人,兩人奔齊。其地爲其他四卿瓜分。

【譯文】【孔子家語】

孔子說:『天道正義是不能不崇尚敬重呀!中行文子就是因爲背判了正道,不遵從天理,才失去了他的國家,如果他接受教訓,還能禮敬賢人,在逃亡後也可以活下來的(他雖然丟失了國土,可是在逃亡中如果能漸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不入車就是他良心發現的表現),聖人說的「轉禍爲福」(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意思。『
(中行文子得罪了晉國,逃亡,經過一個縣城。侍從說:『這裡有大人的老朋友,爲什麼不休息一下,等待後面的車子呢?』文子說:『我愛好音樂,這個朋友就送我名琴;我喜愛美玉,這個朋友就送我玉環。這是個只會投合我來求取好處而不會規勸我改過的人。我怕他也會用以前對我的方法去向別人求取好處。』於是迅速離開。後來這個朋友果然扣下文子後面的兩部車子獻給他的新主子。人們聽了說的這些話,後來雖然抓了他也沒有再殺他。孔子說他如果不明白道理去見了那個朋友,就會被害,因爲明白了一點點道理,沒有去就活下了,這就叫轉禍爲福)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4-7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權謀篇義解:桓公之智與文子之鑑

劉向【說苑】卷十三權謀篇所載二事,深具政治智慧與處世哲理。齊桓公伐山戎而化干戈爲玉帛,中行文子逃亡而明察秋毫,二者皆展現了古人"轉禍爲福"的處世智慧,今試爲剖析。

桓公伐山戎一事,可見霸主之道的精微。當魯國虛應援助而實不至時,管仲諫言"諸侯未親,不可伐近鄰",此乃深諳【老子】"報怨以德"之旨。桓公分寶器獻周公廟,非徒炫富,實爲踐行"柔遠人而邇安"的王道。孔子稱"聖人轉禍爲福",正指此等以德化怨的智慧。次年伐莒而魯國傾力相助,印證【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理。此事啟示:政治博弈中,以德服人遠勝武力脅迫,此即【孟子】所謂"以德行仁者王"的深層意蘊。

中行文子逃亡之事,則彰顯識人之明的重要。嗇夫昔日投其所好贈琴玉,文子洞察其"振我過以求容"的本質,此即【論語】"觀其所由"的實踐。孔子評價"背道失義而能禮賢",暗合【大學】"格物致知"之理——文子雖失國,猶能明辨忠奸,故得保身。嗇夫最終截獲後車獻君,驗證【韓非子】"利異外借"之說,說明政治鬥爭中,昔日的諂媚者往往成爲今日的背叛者。

二者相較,桓公之事重在處理國際關係的智慧,文子之事重在個人處世的警覺,然其核心皆在"知幾"。【易傳】云:"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桓公見諸侯未親之幾,文子察諂媚者心術之幾,故能轉危爲安。此即【說苑】將此二事並列之深意:上至國君,下至士人,皆需具備見微知著的權謀智慧。

今人讀此,當悟雙重啟示:於公領域,當學桓公以德報怨的胸襟;於私領域,當效文子明辨真偽的清醒。二者統一於【中庸】"慎獨"與"忠恕"之道,此乃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精華所在。
chocoba 發表於 2025-7-30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權謀】桓公文子章義疏
【說苑】卷十三【權謀】篇所載齊桓公伐戎、文子改過二事,雖分述兩則典故,然其理一也。太史公嘗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今觀此章,實見聖賢處世之樞機,王者御宇之韜略,試爲剖判如次。

一、桓公伐戎之謀略
桓公北伐山戎、孤竹而假道於魯,魯臣以"蠻夷險遠,師必不返"阻君,此乃典型"以己度人"之誤。【韓非子·說難】所謂"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魯國君臣囿於地域偏見,不察齊桓"尊王攘夷"之大略。管仲諫言"諸侯未親,今又伐遠而還誅近"者,正合【老子】"報怨以德"之旨。昔晉文公退避三舍,齊桓存邢救衛,皆深諳"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之道。此中可見春秋霸主之氣象,非徒恃武力,實懷柔遠邇、以德服人。

二、文子改過之哲思
"文子改過得道活身"雖簡略,然暗合【周易】"不遠復,無祗悔"之精義。劉向【新序】載"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與此章文子之事互爲表里。道家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儒家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文子之悟,正在於突破"我執"。【荀子·修身】云"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此章未明言文子所改何過,然其"得道活身"之效,恰證【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的修身要訣。

三、權謀之道的辯證
世人多視"權謀"爲機巧之術,然觀此章真意,實與【孫子兵法】"上兵伐謀"相通。管仲之諫非權宜之計,乃本於"王道"思維;文子之改非苟全性命,實契於"天道"循環。班固【漢書·藝文志】稱"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此二事正彰明"正奇相生"之理。桓公不伐魯而終成霸業,文子克己復禮乃全其身,皆印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深層智慧。

結語
此章雙璧輝映,揭示華夏文明處世之道的兩重境界:對外當如齊桓,以德化怨,彰顯【尚書】"協和萬邦"的胸襟;對內宜效文子,察過自新,踐行【禮記】"慎獨"的功夫。劉向編錄此篇於【權謀】,非教人詭道,實欲明"謀之大者,在德不在術"的千古至理。讀此章者,當於"報怨以德"見聖王氣象,於"改過得道"悟性命真諦,方不負古人垂訓之深意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