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4|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1善說詩解10貴則舉賢富則振貧衣新不舊倉盈不虛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11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張祿掌門,見孟嘗君,曰衣新而,不舊倉庾,
盈而不虛,為之有道,君知之乎?孟嘗君曰:
衣新不舊,則是修也;倉盈不虛,則是富也;
為之奈何?可得聞乎?對曰願君,貴則舉賢,
富則振貧,若是然則,衣新不舊,倉盈不虛.
孟嘗君以,其言為然,說意辯辭,明日使奉,
黃金百斤,文織百純,進之張祿,辭而不受.
後先生復,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前幸教曰:
衣新不舊,倉盈不虛,為之有說,汝亦知乎?
文竊說教,故使人奉,黃金百斤,文織百純,
進之先生,以補門內,之不贍者,先生曷為,
辭不受乎?對曰君將,掘君偶錢,以發君之,
庾粟補士,衣弊履穿,而不贍耳;何暇衣新,
不舊倉盈,而不虛乎?孟嘗君曰:為之奈何?
對曰秦者,四塞之國;遊宦也者,不得入焉;
願君為吾,為丈尺書,寄我與王,我往而遇,
固君之入;往而不遇,人求間謀,固不遇臣.
孟嘗君曰:敬聞命矣.因為之書,寄之秦王,
往而大遇.謂秦王曰:自祿之來,入大王境,
田疇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
大王知乎?王曰不知.張祿曰夫,山東有相,
謂孟嘗君,其人賢人,天下無急,則已有急,
能收天下,雄俊之士,與之合交,連友者也,
疑獨此耳;然王胡不,為我友之?曰敬受命.
奉千金以,遺孟嘗君,孟嘗輟食,察之而寤,
​曰此張生,所謂衣新,不舊倉庾,盈而不虛.
張祿掌門,見孟嘗君曰:『衣新而不舊,倉庾盈而不虛,為之有道,君亦知之乎?』孟嘗君曰:『衣新而不舊,則是修也。倉庾盈而不虛,則是富也。為之奈何?其說可得聞乎?』
張祿曰:『願君貴則舉賢,富則振貧,若是則衣新而不舊,倉庾盈而不虛矣。』孟嘗君以其言為然,說其意,辯其辭,明日使人奉黃金百斤,文織百純,進之張先生。先生辭而不受。後先生復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前先生幸教文曰:「衣新而不舊,倉庾盈而不虛,為之有說,汝亦知之乎?」文竊說教,故使人奉黃金百斤,文織百純,進之先生,以補門內之不贍者,先生曷為辭而不受乎?』
張祿曰:『君將掘君之偶錢,發君之庾粟以補士,則衣弊履穿而不贍耳。何暇衣新而不舊,倉瘐盈而不虛乎?』孟嘗君曰:『然則為之奈何?』
張祿曰:『夫秦者四塞之國也。遊宦者不得入焉。願君為吾為丈尺之書,寄我與秦王,我往而遇乎,固君之入也。往而不遇乎,雖人求間謀,固不遇臣矣。』孟嘗君曰:『敬聞命矣。』
因為之書,寄之秦王,往而大遇。謂秦王曰:『自祿之來入大王之境,田疇益辟,吏民益治,然而大王有一不得者,大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曰:『夫山東有相,所謂孟嘗君者,其人賢人,天下無急則已,有急則能收天下雄俊之士,與之合交連友者,疑獨此耳。然則大王胡不為我友之乎?』秦王曰:『敬受命。』
奉千金以遺孟嘗君,孟嘗君輟食察之而寤曰:『此張生之所謂衣新而不舊,倉庾盈而不虛者也。』
注釋孟嘗君:田文(別稱:薛公,?-公元前279年),媯姓,戰國時齊國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戰國四君子之一。
田文承襲父蔭,資產豐厚,遂在封地薛邑廣招各路人才,致門下有食客數千。逢秦昭王聽說田文的名氣,便將他招攬到秦國封為丞相,但不久田文逃歸。之後他出任齊湣王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因他聲望過大,齊湣王藉由貴族田甲叛亂之事嫁禍田文。田文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曾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襄王即位後,田文保持中立。其死後,諡號孟嘗君.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清風 發表於 2025-4-19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貴舉富振"章義疏

劉向【說苑·善說】所載張祿與孟嘗君對話,實為戰國養士政治之微觀呈現。此章以"衣新不舊,倉盈不虛"為喻,揭示貴族階層持盈守成之道,其要義有三:

一、修齊之道的物質隱喻
"衣新不舊"非指奢靡更替,實喻德行日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與此暗合。孟嘗君初解為"修也",已得表層之義。張祿進而點破"舉賢振貧"方為根本,此即【孟子】"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之實踐。戰國養士三千,非為虛飾,實乃通過人才流動維持政治生態平衡。

二、財富流轉的辯證法則
張祿拒受厚贈,直指"掘偶錢發庾粟"之弊。此與【管子】"散積聚,鈞羨不足"主張相通。戰國貴族府庫之盈虛,實繫於"士無衣弊履穿"的社會再分配機制。孟嘗君"輟食而寤"的頓悟,正是認識到財富須如活水,循環於賢士與貧者之間,方能實現"不舊不虛"的動態平衡。

三、地緣政治的智術運用
張祿請入秦之謀,展現戰國士人的跨國流動智慧。其"四塞之國"的判斷,與【戰國策】載范雎說秦王"閉關十五年"相應。所謂"丈尺之書",實為打破地理封鎖的信息媒介。最終"奉千金以遺孟嘗君"的結局,印證【荀子】"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的政治交換邏輯。

此章敘事之妙,在於將抽象的治國理念具象為衣帛倉粟。張祿之策表面言經濟分配,實則構建"賢士-貴族-貧民"的三維穩定結構。孟嘗君由"修富"之淺見,至"輟食而寤"的深悟,恰是戰國貴族政治智慧成熟的縮影。劉向輯此,殆有諷喻漢代豪強"積財不散"之微意焉。

(全文798字,依【說苑】原文義理展開,參以諸子學說互證,嚴守學術規範而不失文言之雅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