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1|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1善說詩解2因說趙王免殺國興視民如傷桓公分權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7 1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趙國使人,謂魏王曰:殺范痤吾,我將請獻,
地七十裏.魏王曰諾.使吏捕之,圍而未殺.
痤自上屋,騎危謂曰:與其以死,痤市不如,
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趙不與地,則王奈何?
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魏王曰善.
痤因上書,信陵君曰:范痤故魏,之免相也,
趙以地殺,痤而王聽,有如強秦,亦將因襲,
趙之欲則,君且奈何?信陵君言,於王出之.
吳人入荊,召陳懷公,公召國人,而問曰欲,
與荊者左,與吳者右.逄滑於是,當公進曰:
臣聞國之,興也以福,亡也以禍;吳未有福,
荊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懷公問曰:
國勝君出,非禍而奚?對曰國之,有是多矣,
何必不復,小國猶復,況大國乎?楚雖無德,
不斬艾民,吳日弊兵,暴骨如莽,未見德焉?
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何日之有?
陳侯從之.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其亡也以,
民為土芥.齊桓公也,將立仲父,致大夫曰:
善吾也者,入門而右,不善吾者,入門而左.
有東郭牙,中門而立,桓公問焉.東郭牙曰:
以管子智,可謀天下,其強可與,取天下君,
恃其信乎?內政委焉;外事斷焉;驅民歸之,
是亦可奪,得無危乎?桓公曰善.乃謂管仲:
隰朋治內,外政歸子,政所不及,唯子是匡.
管仲故築,三歸台以,自傷於民.內外政分.
趙使人謂魏王曰:『為我殺范痤魏國宰相,一說范座,吾請願意獻七十裏之地。』魏王曰:『諾』。使吏捕之,圍而未殺。痤自上屋騎危屋脊,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交易,不如以生痤市,有如如果,假如痤死,趙不與王地,則王奈何?故不若與定割地,然後殺痤。』魏王曰:『善』。痤因上書信陵君曰:『痤故以前的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強秦亦將襲照樣做,沿用趙之欲,則君且奈何?』信陵君言於王而出之。
參考趙使人謂魏王曰:『為我殺范痤魏國宰相,一說范座,吾請願意獻七十裏之地。』魏王曰:『諾。』使吏捕之,圍而未殺。痤因上屋騎危屋脊,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交易,不如以生痤市。有如如果,假如痤死,趙不予王地,則王將柰何同『奈何』?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魏王曰:『善。』痤因上書信陵君曰:『痤,故以前的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強秦亦將襲照樣做,沿用趙之欲,則君且柰何?』
信陵君言於王而出之。(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
參考譯文趙國派人對魏王說:『為我殺了范痤,我們願意獻出七十裏土地。』
魏王說:『好。』魏王派人去捉拿范痤,包圍了范痤的家但是還沒有殺他。
范痤就爬上屋頂騎在了屋脊上,對來人說:『與其用死的范痤去作交易,比不上用活的范痤去作交易。如果我范痤死了,趙國不給大王土地,那麼大王將怎麼辦呢?所以不如與趙國先把割讓的土地劃定了,然後再殺我。』魏王說:『好。』
范痤於是給信陵君寫信,說:『范痤是以前魏國被罷免的宰相,趙國用割地為條件要求殺我,而魏王竟聽從了,如果強大的秦國也沿用趙國的辦法來對付您,那麼您將怎麼辦呢?』信陵君向魏王進諫之後范痤被釋放了。
吳人入荊,召陳懷公即媯柳,春秋時期陳國君主之一,他是陳惠公的兒子,承襲陳惠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505年—前502年,共在位4年,懷公召國人曰:『欲與荊者左,欲與吳者右。』逄滑一作逢滑,逄丑父曾孫,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前494年,吳人攻入楚國,招陳懷公去會見,陳懷公拿不定主意親誰遠誰當公而進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荊未有禍。』公曰:『國勝君出,非禍而奚?』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復。)小國有是猶復,而況大國乎?楚雖無德,亦不斬艾其民,吳日弊兵,暴骨如莽,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何日之有?』陳侯從之。
注釋【左傳·哀公元年】載: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逢滑當公而進,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復。小國猶復,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
於是陳懷公接受了逢滑的建議沒有追隨吳王闔閭。『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其亡也,以民為土芥。』這是【哀公元年】的主題
桓公立仲父,致大夫曰:『善吾者入門而右,不善吾者入門而左。』有中門而立者,桓公問焉。對曰:『管子之知,可與謀天下,其強可與取天下。君恃其信乎?內政委焉;外事斷焉。驅民而歸之,是亦可奪也。(得無危乎?)』桓公曰:『善。』乃謂管仲:『政則卒歸於子矣,政之所不及,唯子是匡。』管仲故築三歸之台,以自傷於民。
參考【原文】齊桓公將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才將立管仲為仲父。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東郭牙中門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為中門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公曰:『能。』『以斷,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若知能謀天下,斷敢行大事,君因專屬之國柄焉。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勢以治齊國,得無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內、管仲治外以相參。(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二】)
參考譯文齊桓公準備確立管仲的尊貴地位,命令群臣說:『我準備立管仲為仲父。贊成的進門後站在左邊,不贊成的進門後站在右邊。』東郭牙在門中間站着。桓公說『我要立管仲為仲父,下令說:「贊成的站左邊,不贊成的站右邊。」現在你為什麼在門中間站着?』東郭牙說:『憑管仲的智慧,將能謀取天下嗎?』桓公說:『能』。『憑他的果斷,是敢於干一番大事的吧?』桓公說:『敢。』東郭牙說:『如果他的智慧能夠謀取天下,果斷足敢干成大事,您因而就把國家權力全部交給了他。以管仲的才能,憑藉您的權勢來治理齊國,您難道沒危險嗎?』桓公說:『說得對。』於是就命令隰朋治理朝廷內部的事務,管仲治理朝廷外部的事務,以便使他們相互制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堅強 發表於 2025-6-27 07:0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善說篇所載范痤免禍事,實為戰國縱橫術之典範,亦見政治智慧之精微。范痤身處危局而能自全,其說辭層層遞進,足為後世法。

首觀其應對趙魏之謀,范痤臨危不懼,登屋陳辭,以利害說魏王,提出"以生市"優於"以死市"之理。此正合【鬼谷子】"量權揣情"之要義:先使魏王知趙人空口無憑,若先殺范痤而不得地,則魏反受其辱。其說辭暗合"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策,終使魏王暫緩誅殺。

次觀其致信信陵君之書,更顯深謀遠慮。范痤以"強秦效尤"為警,揭示"今日趙以地誘殺魏相,他日秦必踵其故智"的連鎖危機。此即【韓非子】所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變通智慧,信陵君聞言即諫,終使范痤得脫。此事可見戰國士人"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論辯之力。

逢滑諫陳懷公一節,尤見【左傳】"民為邦本"思想的延續。其言"吳日弊兵,暴骨如莽"直指窮兵黷武之害,而"視民如傷"四字,實為【尚書】"民惟邦本"的生動註腳。逢滑之論,既明"國之興以福,亡以禍"的興衰規律,更暗合老子"兵者不祥之器"的訓誡,終使陳國免蹈從吳之禍。

至若桓公立仲父事,東郭牙"中門而立"的諫言,實乃君臣分權之道的典範。其憂"內政委焉,外事斷焉"則權柄過重,正合【管子】"上下有分,職不相逾"的制衡思想。桓公從諫如流,終成"九合諸侯"之業,可見【周易】"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政治智慧。

綜而論之,劉向【說苑】此章所錄,皆明"善說"非徒逞口舌之利,實為"明利害、審時勢、通權變"的治國之術。范痤之智在洞見人性貪利之常,逢滑之明在深察民心向背之機,東郭牙之忠在恪守權力制衡之道。三者雖事異而理同,皆本於【六經】要義:以民為本,以德為基,以權為用。讀此可知,先秦說辭之妙,正在其既能解一時之厄,復可垂萬世之鑑。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善說篇所載范痤免殺事,實為戰國縱橫術之典型範例。趙國以七十裏之地為餌,欲假魏王之手除范痤,此乃"借刀殺人"之策。范痤臨危之際,登屋騎危而陳辭,其言有三重機鋒:一則以"死市不如生市"破趙國空諾之弊,二則以"先定割地"為緩兵之計,三則以秦效趙謀之說動信陵君。此正合【鬼谷子·反應篇】"因其言,聽其辭"之要義。

逢滑諫陳懷公事,尤見春秋士大夫之政治智慧。其"國之興也以福,亡也以禍"之論,本於【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之訓。其比較吳楚得失曰:"吳日弊兵,暴骨如莽"而"楚雖無德,不斬艾民",恰合【孟子·離婁】"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之旨。此段諫言實為"民本思想"之先聲,較【左傳】襄公十四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更顯深刻。

桓公立仲父事,展現霸主權謀之精微。東郭牙"中門而立"之姿,暗合【周易】"黃裳元吉"的中道智慧。其警示"君恃其信乎"三句,揭示"權不可假人"的統治鐵律,與【韓非子·二柄】"權勢不可以借人"之說遙相呼應。管仲築三歸台以自污,實為【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實踐,較范蠡"三致千金"更具政治深意。

綜觀三事,可見先秦政治智慧之精髓:范痤以辯術存身,逢滑以民本諫君,管仲以謙退保位,皆深諳"物極必反"之道。劉向編錄此篇,非僅載錄史實,實欲彰明"善說"之要在於"因勢利導"——范痤因趙謀而說魏王,逢滑因吳禍而說陳侯,東郭牙因管仲之強而說桓公,皆【周易·繫辭】"變通者,趣時者也"之體現。讀此篇者,當於辭令之外,得見戰國士人"明哲保身"與"經世濟民"的雙重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