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8|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10敬慎詩解5禍福在己妖孽不勝善政六足以亡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5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存亡禍福,皆在於己,天災地妖,亦不能殺.
昔者殷王,帝辛之時,有爵生烏,於城之隅,
工人占曰:凡小生巨,國家必祉,王名必倍.
帝辛於是,喜爵之德,不治國家,亢暴無極,
外寇乃至,遂亡殷國,此為逆天,之時詭福,
反為禍至.殷武丁時,先王道缺,刑法廢弛,
桑谷生朝,七月大拱,工人占曰:桑谷野物;
野物生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駭,側身修行,
思先王政,乃興滅國,遂繼絕世,賢舉逸民,
明養老道;三年之後,遠方之君,重譯而朝,
六國此迎,天時得禍,反為福也.故妖孽者,
天所以警,天子諸侯;惡夢者以,警士大夫.
故妖孽也,不勝善政,惡夢也者,不勝善行;
至治之極,禍反為福.故太甲曰:天之作孽,
其猶可違;而自作孽,不可逃逭.石讎有曰:
春秋也常,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國君必慎!
妃妾不一,足以亡國;公族不親,足以亡國;
大臣不任,足以亡國;國爵不用,足以亡國;
親佞近讒,足以亡國;舉百事也,不時足亡;
使民不節,足以亡國;刑罰不中,足以亡國;
內失眾心,足以亡國;外嫚大國,足以亡國.
孔子曰:『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亦不能殺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時,爵生烏於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國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國家,亢暴無極,外寇乃至,遂亡殷國,此逆天之時,詭福反為禍至。殷王武丁之時,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於朝,七月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於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駭,側身修行,思先王之政,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明養老之道;三年之後,遠方之君,重譯而朝者六國,此迎天時得禍反為福也。故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諸侯也;惡夢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勝善政,惡夢不勝善行也;至治之極,禍反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譯文孔子說:『人的存亡與禍福,都決定於自身,天災地禍,不能使人滅絕。』當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時,一隻小雀在城角生了一隻烏鴉,懂預測的人占卜後說:『平凡細小孕生巨大,國家必定有福澤,大王的威名將更顯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帶來的吉兆中,荒廢政事,不治理國家,殘暴到了極點,外敵於是到來,殷國就這樣滅亡了,這就是違逆天意,福澤反化作禍患到來。殷王武丁當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國的法則被廢棄,刑法遭到毀壞,桑樹和穀物長在朝堂上,懂預測的人占卜後說:『桑谷,是長在野外的東兩,現在長在朝堂,意味着國家要滅亡。』武丁惶恐不安,於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滅亡的諸侯國重新興起,承續已斷絕的世祀,推舉隱居的賢人,申明奉養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後,遠方的諸侯國君,十分高興,前來朝拜的有六個諸侯國,這就是順應天意得禍反變為福。因此,怪異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來告誡君主和諸侯國君的;惡夢,是上天用來告誡士大夫的。因此,怪異不祥的事物,不能戰勝仁政,惡夢勝不了美好的品行;至為用心地治理國家,禍患就會變為福澤。所以太甲說:『天造的災禍,還可以避開,自己製造的禍患,是不能夠逃避的。』
石讎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國君不可以不慎也!妃妾不一,足以亡;公族不親,足以亡;大臣不任,足以亡;國爵不用,足以亡;親佞近讒,足以亡;舉百事不時,足以亡;使民不節,足以亡;刑罰不中,足以亡;內失眾心,足以亡;外嫚大國,足以亡。』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廖目 發表於 2025-4-4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敬慎篇論禍福樞機與為政之道

劉向【說苑·敬慎】所載殷商二主之事,實為治國者之明鑑。帝辛與武丁面對異象之不同抉擇,深刻揭示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治國真諦。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異象本質與人事應對
爵生烏於城隅,桑谷生於朝堂,此類異象在先秦占卜體系中皆屬"妖孽"。然【說苑】精妙指出:"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諸侯也。"此中深意在於,自然異象實為天道對執政者的警示機制。帝辛之誤,在於將占卜所得的"詭福"視為天命所歸,遂縱情享樂,"亢暴無極",終致"逆天之時"。反觀武丁,見桑谷而"側身修行",終使"禍反為福"。二者對比,恰證【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之訓。

二、六亡之戒的政理內涵
篇中所列"足以亡國"的六種情形,構成完整的政治預警系統:
1. 內政失序:妃妾不一則宮闈亂,公族不親則宗室危
2. 用人失當:大臣不任則政事墮,國爵不用則賞罰紊
3. 決策失誤:親佞近讒則忠言塞,舉事不時則農功廢
4. 治民失度:使民不節則財力竭,刑罰不中則民心離
此六者環環相扣,最終導致"內失眾心,外嫚大國"的全面崩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舉百事不時"一條,暗合【月令】所強調的"時政"思想,揭示出先秦政治哲學中"天人相應"的深層邏輯。

三、敬慎之道的現代啟示
1. 危機轉化智慧:"妖孽不勝善政"的命題,實為古代危機管理思想的精髓。武丁"興滅國,繼絕世"的舉措,體現的是通過制度性善政來轉化危機的智慧。
2. 責任倫理意識:篇中反覆強調"存亡禍福皆在己",與【周易】"君子以恐懼修省"的思想一脈相承,凸顯出執政者的主體責任。
3. 預防性治理思維:所列亡國諸端,皆具有漸進性特徵,正如【韓非子·喻老】所言:"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警示為政者當防微杜漸。

結語:
【說苑】此篇以史為鑑,構建起"天象示警—人事應對—福禍轉化"的完整理論框架。其核心要義在於:治國之道,不在禳災避禍,而在以"敬慎"之心行"善政"之實。今人研讀此篇,當超越簡單的吉凶占驗之說,而領會其中蘊含的政治哲學與領導智慧,方能真正理解"至治之極,禍反為福"的深刻意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