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7|回覆: 0

[道學研究] 【淮南子】卷12道應訓詩解23達士不惑捨生忘死不失宗本大巧非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27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昔孫叔敖,三得令尹,而無喜志;三去令尹,
亦無憂色.延陵季子,吳人也願,一以爲王,
而其不肯;許由亦讓,天下弗受;晏子與盟,
崔杼而臨,死地不變,其儀此皆,有所遠通.
精神通於,死生則物,孰能惑之!荊有佽非,
得一寶劍,之於干遂,還返渡江,至於中流,
陽侯之波,兩蛟繞船佽非乃謂,枻船者曰:
嘗有如此,得活者乎?曰未嘗見.於是佽非,
瞑目勃然,攘臂拔劍,曰武士者,可以仁義,
禮說不可,劫而奪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
棄劍而已,余奚愛焉!赴江刺蛟,遂斷其頭,
船中盡活.風波畢除,荊王聞之,爵爲執圭.
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棄劍,
佽非之謂!故老子曰:夫其唯無,以生爲者,
賢於貴生.達士達乎,死生之分,利害存亡,
弗能惑矣.捨生忘死,情真義深,義薄雲天.
齊淳于髡,縱說魏王,魏王辯之.約車十乘,
將使之荊,辭而行仍,以爲縱說,之未足也,
復以衡說,其辭若然.魏王乃止,其行疏身.
失縱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固.
夫言有宗,事亦有本,失其宗本,技能雖多,
不若其寡.周鼎著倕,使齧其指,先王以見,
不可大巧.故慎子曰:匠知爲門,能以爲門,
而不知門.故必杜門,然後能門.大巧非智.
昔孫叔敖三得令尹,無喜志;三去令尹,無憂色。延陵季子,吳人願一以爲王而不肯;許由,讓天下而弗受;晏子與崔杼盟,臨死地不變其儀;此皆有所遠通也。精神通於死生,則物孰能惑之!荊有佽非,得寶劍於干遂,還反度江,至於中流,陽侯之波,兩蛟挾繞其船,佽非謂枻船者曰:『嘗有如此而得活者乎?』對曰:『未嘗見也。』於是佽非瞑目,勃然攘臂拔劍曰:『武士可以仁義之禮說也,不可劫而奪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棄劍而已。余有奚愛焉!』赴江刺蛟,遂斷其頭,船中人盡活。風波畢除,荊爵爲執圭。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棄劍者,佽非之謂乎!』故老子曰:『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焉。』
譯文以前孫叔敖三次得到令尹的官職而不露喜悅之情,三次失去令尹的官職而沒有憂愁之色;延陵季子,吳國人要立他爲王,但他堅決不肯;許由,堯準備將天下讓給他,但他不接受;晏子與崔杼盟誓,面臨著死亡威脅而不改變他的原則。這些人都能對事物作長遠思考。人的精神能夠認識到死生之分,那麼還有什麼外物能誘惑他!楚國有位佽非,在干遂得到一寶劍。返回時渡長江,船到江中心時,波浪湧起,兩條蛟龍挾持纏繞著船。佽非對船艄公說:『你見過在這種險境中逃生的人嗎?』艄公回答:『沒見過。』這時佽非怒目圓睜、血氣勃涌、捋起衣袖、拔出寶劍,喝道:『武勇之士可以用仁義之禮來說服,但不能威逼強奪他的志向。人總是要變爲腐肉朽骨的,就是棄劍而能保全性命也沒什麼意義,所以生命又有什麼值得吝惜的呢!(如果丟掉劍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捨不得寶劍呢?)』說完便跳入江中搏殺蛟龍,終於將蛟龍的頭斬斷,使一船的人全得以保全性命,風浪也平息下來。楚王於是封給了佽非執圭爵位。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好啊!不因爲吝惜生命而棄掉寶劍,佽非稱得上這樣的人。』所以【老子】說:『只有那不貪生怕死的人,才勝過厚養生命的人。』
參考【呂氏春秋】卷20恃君覽3知分:
三曰: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達乎死生之分。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與崔杼盟而不變其義。延陵季子,吳人願以爲王而不肯。孫叔敖三爲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皆有所達也。有所達則物弗能惑。荊有次非者,得寶劍於干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荊王聞之,仕之執圭。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棄劍者,其次非之謂乎!』
譯文 通達事理的人士,通曉死生之義。通曉死生之義,那麼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與崔杼盟誓時,能夠不改變自己遵守的道義;廷陵季子,吳國人願意讓他當王他卻不肯當,孫叔敖幾次當令尹並不顯得高興,幾次不當令尹並不顯得憂愁。這是因爲他們都通曉理義啊。通曉理義,那麼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國有個叫次非的,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寶劍。回來的時候渡長江,到了江心,有兩條蛟龍從兩也纏繞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對船工說。『你曾見到過兩條蛟龍纏繞住船、龍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嗎?』船工蛻:『沒有見到過。』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寶劍,說,『我至多不過成爲江中的腐肉朽骨罷了,如果丟掉劍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捨不得寶劍呢?』於是跳到江里去刺蛟龍,殺死蛟龍後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楚王聽到這事以後,封他爲執圭之爵。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好啊,不因爲將成爲腐內朽骨而丟掉寶劍的,大概只有次非能做到吧!』
齊人淳于髡以從說魏王,魏王辯之。約車十乘,將使荊,辭而行。人以爲從未足也,復以衡說,其辭若然。魏王乃止其行而疏其身。失從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以固也。夫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技能雖多,不若其寡也。故周鼎著倕,而使齧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也。故慎子曰:『匠人知爲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故必杜,然後能門』。
譯文齊國人淳于髡用合縱策略遊說魏惠王,魏惠王認爲淳于髡的辯說有道理。於是爲他準備了十乘車子,派他出使楚國實施合縱。但在淳于髡告辭將要出發之際,他又覺得合縱策略不是十分完善,於是又用連橫策略遊說魏惠王。言辭同樣說得雄辯有理。但魏惠王卻認爲淳于髡有些反覆無常不可信,就不讓他出使楚國了,並有意疏遠了他。這樣,淳于髡既沒有實施合縱的意願,也無法施行連橫的策略,這正是他的鄙陋之處。這說明說話要有宗旨,辦事要抓著根本;失去了宗旨和根本,就是有再多的技能也無濟於事;還不如技能少些爲好。因此周朝的鼎上鑄有工倕的像,還特意讓他咬著自己的手指頭,是想告誡人們過分智巧不可取。所以【慎子】說:『工匠知道做門,但如果不知道怎樣使門能開能關,這就等於不知道做門的關鍵所在。所以一定要知道這門之關鍵所在,才能算會做門。
參考1出自【呂氏春秋】卷18審應覽4離謂
齊人有淳于髡者,以從說魏王。魏王辨之,約車十乘,將使之荊。辭而行,有以橫說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從之意,又失橫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辯不若無辯。周鼎著倕而齕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爲也。
2『匠人知爲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故必杜,然後能門』出自【慎子】卷8逸文:匠人知爲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故必杜,然後能門。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7-4 20:49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諸賢達事,實爲詮釋道家"外生死、通神明"之要義。孫叔敖三仕三黜而不改其度,非矯情也,乃"與道徘徊"之真境界。【莊子·田子方】言"得至美而游乎至樂",正謂此等"形神相守"之態。延陵季子、許由之遜讓,非沽名釣譽,實爲"全德之人"對"天下爲籠"的清醒認知,此即【老子】"無執故無失"之深意。

佽非斬蛟尤具象徵意義。陽侯之波喻無常之境,雙蛟象徵生死二相。其"腐肉朽骨"之論,直指【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之諦。孔子"善哉"之嘆,非贊其勇,乃嘉其"喪我"之境。老子"無以生爲者"云云,正與【莊子·大宗師】"外生死"之說相發明。值得注意的是,佽非終受執珪之爵,暗示道家不廢人倫之旨,此【淮南子】調和儒道之微意也。

淳于髡說魏王事,則示"言宗事本"之要。【文心雕龍·宗經】云"稟經以制式",與此相通。周鼎著倕自齧其指,恰如【老子】"大巧若拙"之喻。慎子論匠知門而不知"門之道",揭示"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的辯證關係。蓋技藝之巧終屬"小成",唯通曉"杜門然後能門"的形上之理,方契"大制不割"之妙。

要之,本篇以生死觀照爲樞機,闡明"達士不惑"在通曉"物化"之理。孫叔敖之從容、佽非之決斷、淳于髡之失本,皆從正反兩面印證"守宗保本"之要。其思想脈絡,實承【莊子·達生】"形全精復,與天爲一"而來,最終歸於【老子】"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終極超越。讀者當於此等處,體認中國哲學中"向死而生"的獨特智慧。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21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應訓】所載佽非刺蛟事,實爲詮釋道家生死觀之典範。本文試從三重維度析其精義:

一、生死通達之境界
孫叔敖三仕三黜而不改其度,延陵季子拒吳王之位,許由辭天下而不受,皆呈"外化而內不化"之態。佽非臨蛟患而從容問渡者"嘗有如此得活者乎",非懼死而問,實勘破生死之問。其"瞑目勃然攘臂拔劍"之態,恰似莊子所謂"懸解",精神超脫形骸束縛,故能視蛟龍爲"腐肉朽骨"。孔子"不以腐肉朽骨棄劍"之嘆,正點明達士"物物而不物於物"的超越性。

二、義命合一之抉擇
佽非"武士可以仁義說,不可劫奪"之宣言,彰顯儒家"殺身成仁"精神與道家"貴生"思想之辯證統一。其赴江刺蛟非匹夫之勇,乃"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的理性抉擇。老子"無以生爲者賢於貴生"之論,在此表現爲:不執著生命表象者,反能全其生命真諦。船人盡活而風波畢除,恰證"後其身而身先"的玄德。

三、宗本守真之要義
文末淳于髡說魏王事,與佽非事形成強烈反差。前者"失縱心志"而"不能成衡",後者持守武士之道而全船濟渡,正合【老子】"言有宗,事有君"之旨。周鼎著倕"使齧其指"的意象,與慎子"不知門故必杜門"的譬喻,共同指向大巧若拙的終極智慧——真正的智巧不在於機變百出,而在持守本根。

要之,佽非刺蛟事將儒家的義勇精神涵攝於道家的生死智慧之中,其"精神通於死生"的境界,既是對老子"無之以生爲"的生動詮釋,亦爲【淮南子】糅合百家思想的典型例證。讀此章者,當於生死之際觀其達,利害之場驗其守,方不負"道應"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