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2|回復: 0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17文王守辱伺机而动使时敬爱令信民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24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周文王也,砥德修政,三年天下,二垂归之.
纣王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竞行则,
苦心劳形;纵而置之,恐伐余也.崇侯虎曰:
周伯昌行,仁义善谋,太子发也,勇敢不疑,
中子旦也,恭俭知时;若与从则,不堪其殃;
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帽虽弊,必加于头,
及其未成,请先图之.屈商乃拘,文王羑里.
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珍怪,得驺虞及,
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
青犴白虎,文皮千合,因费仲通,以献于纣,
见而悦之,乃免其身,杀牛赐之.文王以归,
乃为玉门,而筑灵台,相女童也,击钟鼓以,
待纣之失.纣闻之曰:周伯昌乃,改道易行,
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心,剔孕妇腹,
杀直谏者.周文王乃,遂其谋也.故老子曰: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文王守辱,伺机而动.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行,而民亲上?
曰使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信而,
不食其言.成王又曰:其度安在?尹佚对曰: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尹佚对曰:
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不善则雠;
夏殷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夙沙之民,
自攻其主,归神农氏.此老子之,所明知也,
若何无惧?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纣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之竞行,则苦心劳形,纵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太子发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俭而知时。若与之从,则不堪其殃;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虽弊,必加于头。及未成,请图之。』屈商乃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因费仲而通。纣见而说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故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注释二垂:1.天与地的交接处。指极远地区。2.指西方与北方边界。
译文周文王还是诸侯的时候,就磨砺德行,修明政事,只三年功夫,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就归顺了他。纣王知道后忧心忡忡地说:『我如果起早摸黑地和他竞争,那就会费尽心思,劳累形体;我如果对此放纵他置之不理,又担心他以后会讨伐到我的头上来。』这时崇侯虎说:『周伯姬昌仁慈仗义而且智足多谋,他的大太子姬发勇敢且果断,二太子姬旦恭谦节俭且知道时变。如果我们任其发展,那就难以忍受他们的祸殃;如果我们对他们放纵和宽容,以后我们必将遭受危险和灭亡。帽子再破,还得戴在头上。所以还是趁他们还没形成大气候时,请尽快制止他们。』于是纣王让屈商把文王拘囚在羑里的大牢中。这时候,周臣散宜生用重金来收买天下的珍奇宝物,收得驺虞、鸡斯良马、玄玉百玨、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毛皮上千盒,通过费仲疏通,送到纣王手里。纣王见了礼物十分高兴,于是赦免了文王,并杀牛赏赐文王。文王回去后,便用玉来装饰屋门、修筑起灵台、并挑选了不少美女,经常在灵台上奏乐寻欢,以此来等待纣王的进一步失误。而此时的纣王被假象所迷惑,却说:『周伯姬昌终于改弦易辙了,放弃了野心,我不必担忧了。』于是更加荒淫无耻、残暴无道,以致发展到设置炮烙酷刑、挖比干心、剖孕妇腹,杀死直言劝谏的大臣。此时,文王终于可以实施他的计划了。所以【老子】说:『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处于天下低微的地位。』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译文周成王向太史佚请教为政之道说:『我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使百姓亲附我?』尹佚回答说:『用民要适合时宜,而且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成王接着问:『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敬慎呢?』尹佚说:『好像面临深渊,犹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说:『做个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你善待百姓,他们就会热爱你顺从你;你不善待百姓,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你的仇敌。过去夏商的臣民起来反抗桀纣而自愿臣服汤武,宿沙民众自发起来攻打宿沙君王而归顺神农,这些历史事实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么能不害怕这民众的力量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们所畏惧的,也不能不畏惧』。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胡姚 發表於 2025-7-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文王守辱之道发微

《道应训》所载文王事纣之典,实为黄老"守柔"哲学之绝佳注脚。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归心,此正《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实践。其"二垂归之"者,非特指西北边陲,实喻道德感召如天地交汇,阴阳相合,此《周易》"黄中通理"之境也。

纣王"夙兴夜寐"之忧,恰成反讽。其"苦心劳形"之态,恰是《庄子》所讥"役人之役"者。崇侯虎"冠虽弊必加于头"之喻,暗合《韩非子·喻老》"势重者人君之渊也"之理,然其只见权势之表,未悟道德之本。文王被拘羑里而能忍辱负重,正是《周易》"内文明而外柔顺"的坤德体现。

散宜生献宝之术,表面似纵横家手段,实则深谙《鬼谷子》"欲取反与"之机。驺虞、玄豹诸珍,在《周礼》中皆为王瑞,文王以此示弱,正合《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微明之道。其归国后"筑灵台""击钟鼓"之举,非真耽于享乐,实为《管子》"示之以形"的韬晦之术。

尹佚答成王"如临深渊"之诫,可溯至《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的圣王心法。其言"善之则畜,不善则雠",直承《孟子》"得道多助"之义。夏臣归汤、夙沙归农之例,印证《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本思想,此即《老子》"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政治伦理内核。

要之,文王事纣之策,乃"知雄守雌"的完整实践:对外示以"玉门钟鼓"之柔,内修"砥德修政"之刚;表面"改道易行",实则"遂其谋也"。这种"为天下谷"的处世智慧,既不同于儒家"杀身成仁"的刚直,亦异于法家"术数御下"的权谋,而是黄老学派"因时为业"的应化之道,为后世提供了"圣人之道阴"的经典范本。

(全文798字)
菠萝吹雪 發表於 2025-7-1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道应训》诠解:文王守辱之道与成王问政之鉴

《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周文王事,实为道家"知荣守辱"政治智慧的经典体现。文王以"砥德修政"为基,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此非偶然。《说文》释"砥"为"砺石",段玉裁注:"砥所以磨物使平",文王修身若砥,终使政教平治。其"二垂归附"之效,郑玄注《周礼》谓"垂"乃边陲之地,此处喻指四方诸侯渐附,恰合《周易·系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旨。

纣王"夙兴夜寐"之忧,暴露出法家式"竞行"思维的局限。《韩非子·外储说》载"君臣一日百战",正与此同。崇侯虎"冠虽弊必加于头"之喻,暗合《黄帝四经》"削枝固本"的权谋逻辑,其言文王父子三人德能——昌之"善谋"、发之"不疑"、旦之"知时",恰构成"仁、勇、智"的完整德性体系。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特载散宜生献"驺虞玄豹"事,此非简单赎罪,实为《鬼谷子·抵巇》"施以抵戏"之术:以珍玩为"抵"(填补裂隙),终使纣王"见而说之"。

文王归国后"筑灵台""击钟鼓"的韬晦之举,深得《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之妙。纣王误判其"改道易行",恰中文王"示弱守雌"之计。尹佚答成王问政"使以时而敬顺之",直承《尚书·无逸》"怀保小民"之训,其"如临深渊"之喻,与《诗经·小旻》"战战兢兢"相呼应。而"善之则畜,不善则雠"的辩证观,实为《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政教注脚。

要之,文王之事揭示三重道要:其一,"守辱"非消极退避,而是《周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的待时之道;其二,"敬顺爱民"乃《大学》"絜矩之道"的实践;其三,"夙沙之民自攻其主"印证《孟子·离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的治乱规律。此中智慧,于今犹见"民惟邦本"的永恒价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