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6|回覆: 2

[諡號諡法] 文字諡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22-6-16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字諡義甚廣,有極高大義,也有一般義。【周書·諡法解】有六條:『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據【史記正義】)

經緯天地,義極高大。【國語】:『單子曰: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如此偉大,周文王、周文公(周公諡號為文)那樣的人物才真正配得上。而慈惠愛民、學勤好問等,雖難能可貴,前者歷代不少官員都能做到,後者一般士君子也能及之,如孔文子。

【論語】記載:『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朱熹註:『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為文以此而已。』

【大學衍義補】引蘇軾說:『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於初妻之娣,文子怒,將攻之,訪於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吉,其為人如此而諡曰文,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也。孔子不沒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為文矣,非經天緯地之文也。』

【大學衍義補】作者丘濬說:『【諡法】所謂文者非一,有所謂經天緯地者、道德博聞者、勤學好問者、慈惠愛民者、湣民惠禮者、錫民爵位者,孔文子之得為文,以勤學好問為諡,公叔文子之得為文,以錫民爵位為諡。』

公叔文子得諡為文與孔文子不同。【論語】記載:『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公叔文子提拔其家臣為衛國大夫,與自己並列,合乎【諡法】『錫民爵位曰文』,所以諡文。

【禮記·檀弓下】所記有所不同:『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衛國凶飢,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國之政,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衛國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

公叔文子得以諡文,是因為他能『修其班制以與四鄰交,衛國之社稷不辱』,可見公叔文子既能『修其班制』,又能薦臣同升而『錫民爵位』。公叔文子的諡號是貞、惠、文三字,是比較罕見的三字諡。後人只稱公叔文子而不言貞惠,是因為文這個諡字可以包涵貞惠二義。

關於文,蘇洵【諡法】有所增加,共八條:『施而中理曰文,經緯天地曰文,敏而好學曰文,脩德來遠曰文,忠信接禮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都加得有理有據,有聖經聖言或舊諡法依據。

關於『施而中理』,注曰:『舊法曰,施為文,除為武。文者,文理之謂也。施而不中理,未得為文也。』關於『脩德來遠』, 注曰:『孔子曰: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關於『忠信接禮』, 注曰:『劉熙以為,本之以忠信,繼之以禮樂,斯為文矣。』關於『剛柔相濟』,注曰:『舊法曰:寛而不慢、廉而不劌曰文;又曰:寛立不慢、堅強不暴曰文,能剛柔相濟之謂也。』

郭良翰【明諡紀彚編·諡法】將前人關於『文』字的諡義羅列在一起,共有十六條,不少意義重複,沒有必要。

【嘉佑諡法】中『文』字條下蘇洵注又說:

『文之為義廣,古之文王,乃得當之,惟其施而無不中理雲耳。下而至於孔文子、公叔文子、仲尼,皆以文許之,是一節中理者也。故觀其諡而考其所以諡,而文之大小乃見。蓋行之中理而可以為文者,其實不可勝廣也,故取舊法之所謂文而不害於義者著之,而後世之君子,苟有施而中於理者,皆可以文諡之,雖法之所不及可也。』

蘇洵認為,『文』字可大可小可上可下。大上則如周文王,小下則如孔文子、公叔文子。士君子只要『一節中理』,得文之一端,就可以諡為文。

但實際上,漢唐以來,『文』字的諡品就高不就低,對道德文章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般『學勤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和『錫民爵位』,不足以諡文矣。自唐宋至明清,『文正』字成為文臣至美最高諡號。『文』字亦成為文臣和文化人最上的上諡。

不過我們要注意,在家天下時代,比文更美的諡,排在文前面的神、聖、賢諸字,往往被君王之家壟斷。很多人雖有君王之位而無君王之德,也稱神稱聖稱賢稱文,套上一大串上上諡字。

2019-1-5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7-11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諡義理層次與歷史實踐】

"文"諡作為諡法體系中最具深意的美諡,其內涵呈現出鮮明的義理層次。據【周書·諡法解】所載六義,實可劃分為三重境界:上者"經緯天地",中者"道德博聞",下者"慈惠愛民"等。此三層次非但體現德行高下,更暗合【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天地人三才之道。

經緯天地者,惟周文王、周公旦等聖王能當之。【國語·周語】載單襄公論"文之象",謂"經之以天,緯之以地",此乃參贊化育的聖王之功。鄭玄注【周禮】云:"文王質有聖德,其文著見於天。"正指其德配天地的氣象。孔子雖聖而未王,故【逸周書】言"文王以文治",實為"文"諡最高典範。

中層次之"道德博聞",見於孔文子之例。【論語集注】引尹焞言:"文者,德之著見乎外者也。"朱熹特揭"位高者多恥下問"的時弊,可見此諡在春秋時已屬難能。蘇軾【論語說】雖譏孔圉私德有虧,然【五經異義】明言"諡法本取其行事大節",故"敏而好學"足當"文"諡。

至於"錫民爵位"等政績,【白虎通義·諡篇】闡發尤精:"文者,會集眾采以成錦繡。"公叔文子事最堪玩味:【禮記】載其得諡因由包含惠政、貞節、文治三端,而【論語】獨取"同升諸公"一事。丘濬【大學衍義補】點破此中關捩:"舉賢達能,禮之文也。"可見"文"諡實能統攝眾德。

蘇洵增補八義,尤重"剛柔相濟"的辯證思維。其【諡法考】引【洪範】"沉潛剛克,高明柔克"為證,恰合【文心雕龍】"文之為德,與天地並生"的深意。要之,"文"諡的演變軌跡,正折射出華夏文明從天命觀到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其內涵之豐贍,堪稱中華倫理政治的活化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