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1|回復: 2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8尊贤诗解8周公下士桓公纳士以小及大君明臣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16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8尊贤诗解8周公下士桓公纳士以小及大君明臣忠
题文诗:
周公七年,摄天子位,布衣之士,周公执贽,
所师见者,十二人也,穷巷白屋,所见,
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千人也,
官朝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
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
尸禄者也,尸禄之臣,尸位素餐,不能存君.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欲造见者,期年不至,
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术见,桓公:
九九之术,何足以见?鄙人对曰:非以九九,
为足以见,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
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由者,
天下贤君;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
故不至也.九九薄能,君犹礼之,况贤于九,
术者?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所以成大,经有: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
之士相携,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以内及外,以小及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景公昔,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
太息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也,
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
于此者岂,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水广,
则鱼大也,君明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桓公,在此则其,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原文】
  周公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所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万人。当此之时,诚使周公骄而且吝,则天下贤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则必贪而尸禄者也,尸禄之臣,不能存君矣。
【译文】周公旦代天子执政七年,周公带着礼物以师礼求见未做官的读书人有十人;以朋友之礼求见者十二人;平民百姓中优先见到他的有四十九人;提拔优秀人才上百人;受到他教导的士人有上千人;在馆驿中接待前来朝见的有上万人。在这个时候,若是周公对人傲慢而且鄙吝,那么天下的贤士就很少有人来见他了。如果有来见的人,那就一定是贪财而且当官不做事、白拿俸禄的人。当官不做事白拿俸禄的臣子,不能保全君王。
【原文】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专门)设置了(一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 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 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 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 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桓公说:『高!』 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注释】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出自【周颂】丝衣: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⑴丝衣:祭服。紑(fóu):洁白鲜明貌。
  ⑵载:借为『戴』。弁:一种冠帽。俅(qiú)俅:形容冠饰美丽的样子。
  ⑶堂:庙堂。徂:往,到。基:通『畿』,门内、门限。
  ⑷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⑸兕觥(sì gōng):盛酒器。觩(qiú):形容兕觥弯曲的样子。
  ⑹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无义。柔:指酒味柔和。
  ⑺吴:大声说话,喧哗。敖:通『傲』,傲慢。
  ⑻胡考:即寿考,长寿之意。休:福。
译文: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
【原文】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黄池母 發表於 2025-6-28 05:56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尊贤》周公桓公礼士之道发微

刘向《说苑·尊贤》所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之事,实为王者礼士之典范。考《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此中深意,当从三端阐发:

其一,礼士贵在至诚。周公摄政七年,以天子之尊而执布衣之礼,非徒具仪文,实乃"中心安仁"之体现。《礼记·儒行》云:"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周公所师十二人、见穷巷之士四十九人,正合《周易》"阳卦多阴,君子尚柔"之理。其"握发吐哺"非作态,实为"诚于中形于外"之自然流露。

其二,纳谏必循其道。桓公五往求小臣稷之事,可与《管子·小匡》相参证。鲍叔牙所谓"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者,实乃"不以一眚掩大德"的知人之术。此中暗合《论语》"无求备于一人"之旨,更体现《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用人之道。

其三,君臣各守其分。篇末"君明臣忠"四字,实为《尚书·说命》"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的生动注脚。周公之明在知"大厦非一木之枝",桓公之明在悟"王者以民为天"。二者皆得《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势"的真谛。

今观《说苑》此章,其要义在"以小及大"四字。昔太公钓于渭滨,百里奚饲牛于宛,皆由微贱见用。故《文子·上德》云:"山之高,始于累土;人之圣,始于贱微。"此中深意,非止于尊贤,实乃治国平天下之枢机。学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不负向宗鲁先生校注《说苑》之苦心。

(全文共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谨守"述而不作"之训,凡引经典皆标明出处,以存学术之真。)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7-15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尊贤》周公桓公礼士之道发微

刘向《说苑·尊贤》所载周公、桓公礼贤之事,实为治国之要枢。周公摄政七载,执贽而师布衣之士十二人,穷巷白屋见四十九人,进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万人。此非虚数,实乃《周礼》"以德诏爵"之具体实践。《荀子·君道》云"明主急得其人",正与此章相发明。

考周公礼士之要义有三:其一,位极人臣而执弟子礼,《尚书·君奭》载周公自谓"予一人",然对贱工则"执贽"而师,此即《周易》"以贵下贱"之道;其二,穷巷白屋必访,《孟子》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周公早开其先河;其三,教士不以阶级为限,《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于此得证。三者兼备,故能成"一沐三握发"之美谈。

桓公纳士尤具深意。《管子·小匡》载其"庭燎招士",与《说苑》所记互证。鲍叔进管仲,宁戚歌《白水》,皆显"明君不以小恶掩大德"之理。桓公之明,在能识"牛口之歌"含《诗经·卫风》之雅意,此即孔子所谓"举尔所知"之实践。

"以小及大"之道,实本于《易经》"知微知彰"。《韩非子·喻老》言"圣人见微以知萌",周公见一士而知天下治乱,桓公闻一歌而拔宁戚于车下,皆此理也。"君明臣忠"非单向要求,《孝经》云"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然必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周公"一饭三吐哺",桓公"庭燎待士",皆是为君者先自尽其礼也。

今观二公之事,可知尊贤非徒形式。《论语》载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周公、桓公之伟大,正在能于细微处见真章:握发吐哺是微观之礼,庭燎求贤是宏观之制,二者结合,遂成王道。后世若欲效法,当知尊贤不仅在隆其礼,更在识其才、尽其用,此即《说苑》此章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