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9|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5仁及禽獸老弱有養鰥寡有室家貧有妻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30 15: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5仁及禽獸老弱有養鰥寡有室家貧有妻

題文詩:

景公探鷇,鷇弱反之,晏子聞之,不待請而,

入見景公,汗出惕然,晏子問曰:君胡爲也?

景公對曰:我采雀鷇,鷇弱故反.晏子逡巡,

北面再拜,賀曰吾君,有聖王道.景公曰吾,

入探雀鷇,鷇弱故反,其當聖王,之道者何?

晏子對曰:君探雀鷇,鷇弱故反,是長幼也;

吾君仁愛,禽獸加焉,況於人乎?此聖王道.

睹嬰兒有,乞於途者,景公乃曰:是無歸夫?

晏子對曰:君存使養,何爲無歸,可立而聞.

景公游於,壽宮而睹,長年負薪,而有飢色,

景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

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今君愛老,

恩無不逮,治國之本,公笑喜色.晏子請曰:

聖王者也,見賢樂賢,見不肖亦,以哀不肖;

今請求君,老弱不養,鰥寡不室,論而供秩.

景公曰諾.於是舉國,老弱有養,鰥寡有室.

齊桓公之,平陵見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

公問其故,對曰吾有,九子家貧,無以妻之,

吾使傭而,未之返也.齊桓公乃,取外御者,

五人妻之,管仲入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

公曰何也?曰待所見,而施惠焉,齊國之有,

妻者少矣.公曰若何?管仲對曰:令國丈夫,

三十而室,令國女子,十五而嫁.王道利民,

惠及貧賤,有室有妻,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原文】


  景公探雀鷇,鷇弱故反之,晏子聞之,不待請而入見,景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胡爲者也?』景公曰:『我采雀鷇,鷇弱故反之。』晏子逡巡北面再拜而賀之:『吾君有聖王之道矣。』景公曰:『寡人入探雀鷇,鷇弱故反之,其當聖王之道者何也?』晏子對曰:『君探爵鷇,鷇弱故反之,是長幼也;吾君仁愛,禽獸之加焉,而況於人乎?此聖王之道也。』

    景公睹嬰兒有乞於途者,公曰:『是無歸夫?』晏子對曰:『君存何爲無歸,使養之,可立而以聞。』

【注釋】出自:【晏子春秋·雜上九】:

鷇,kòu,【名】,初生的小鳥。孫星衍云:『【爾雅】釋鳥「生哺鷇」;郭璞註:「鳥子須母食之。」魯語:「鳥翼鷇卵。」【文子•上德篇】:「鷇卵不探。」【方言】:「 爵子及雞雛,皆謂之鷇。」』

【譯文】

景公探取等待哺食的幼鳥,幼鳥體弱,又將它送回鳥窠。晏子聽到這件事後,沒有等待就入官拜見景公。景公汗流滿面顯出驚懼的樣子。
晏子說:『君王作什麼事了?』景公說:『我探取待食的幼鳥,幼鳥體弱,所以又將它送回鳥窠。晏子往後退卻向北拜了又拜恭賀說:『我們的國君有聖明君主的德行了!』景公說:『我探取待食的幼鳥,幼烏體弱,所以將它送回鳥窠,這算作聖明君主的德行麼?理由是什麼?"晏子回答說:『君王保取待食的幼鳥,幼鳥體弱,又送回幼鳥,這是爲了讓幼鳥長大啊。我們的國君仁慈友愛,恩惠能夠施加於飛禽走獸,而何況於人呢?這就是聖明君主的德行啊。』

【原文】


  景公游於⑴壽宮,睹⑵長年負⑶薪者,而有飢色。公悲之,喟然⑷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⑸賢而哀⑹不肖,守⑺國之本也。君愛老而恩無所不逮⑻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聖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⑼之無室者,論而共秩焉。』
公曰:『諾。』於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釋】
1於:在。2睹:看見。3負:背。4喟然:感嘆的樣子。5樂:喜好。6哀:憐憫。7守:執掌。8逮:到。9鰥寡:老而無偶的男女。
【譯文】
景公在壽宮遊玩,看見一個老年人背著柴,臉上也有長期受餓的顏色。齊景公就很爲他的境遇感到可憐,感慨地說:『讓當地的官員養活他!』
晏子說:『我聽人說,喜好賢良的人而憐憫不幸的人,這是執掌國家的根本啊。現在君主憐惜老者,那麼您的恩澤沒有不達到的了,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齊景公笑了,臉上也有了喜悅的神色。晏子說:『聖賢的君王遇到賢良就喜好賢良,遇到不幸就憐憫不幸。現在我請求老弱而沒有人養活、喪妻喪夫卻沒有房屋的人,評定之後共同安置他們。』
齊景公說:『很好!』於是,老弱的人有人養活,喪妻喪夫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

【原文】
  桓公之平陵,見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公問其故,對曰:『吾有子九人,家貧無以妻之,吾使傭而未返也。』桓公取外御者五人妻之,管仲入見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公曰:『何也?』對曰:『公待所見而施惠焉,則齊國之有妻者少矣。』公曰:『若何?』管仲曰:『令國丈夫三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注釋】

桓公微服而行於民間。有鹿門稷者,行年七十而無妻。桓公問管仲曰:『有民老而無妻者乎?』管仲曰:『有鹿門稷者,行年七十矣而無妻。』桓公曰:『何以令之有妻?』管仲曰:『臣聞之:上有積財,則民臣必匱乏於下;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桓公曰:『善。』令於宮中:『女子未嘗御,出嫁之』。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則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註解①桓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的君主,春秋五霸的第一位。微服:爲隱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換常服。行:巡行,巡視。②鹿門稷(jì),人名,事跡不詳。行年:經歷的年歲。③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擔任齊桓公的相,使齊國富強,稱霸天下。④何以:以何,用什麼辦法,怎樣。⑤上:指君主。積:蓄積。⑥匱(kuì)乏:窮困貧乏。⑦怨女:心懷哀怨的女子。這是指被征入王宮而未得君王臨幸的妃妾以及在宮中做事而無法嫁人的宮女等。⑧御:特指君王與女性親近同寢。出嫁之:出之嫁之,使之出宮並嫁人。⑨年:年紀。室:爲之娶妻。⑩曠夫:成年而無妻的男子。

譯文:桓公到民間微服私訪。有個叫鹿門稷的人,活了七十歲了,可還未曾娶妻。桓公回宮後就問管仲:『有百姓年老還沒娶妻的情況嗎?』管仲說:『有個叫鹿門稷的人,活了七十歲了,可還未曾娶妻。』桓公說:『怎樣能使他們有妻呢?』管仲說:『我聽到過一種說法:君王有大量積蓄的貨財,民眾就會窮困貧乏;宮中有眾多心懷哀怨的女子,百姓就有到老年也娶不到妻子的。』桓公說:『說得太好了。』先在宮中發布命令:『凡是沒有被君王臨幸過的女子,一律出宮嫁人。』於是頒行法令:男子年紀到了二十歲,要給他娶妻;女子年齡到十五歲就要出嫁。如此一來,宮中不再有心懷哀怨的女子,民間沒有已成年卻無妻的男子。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6-26 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貴德篇所載景公、晏子事考釋

【說苑·貴德】第五載齊景公探鷇返巢事,實爲詮釋儒家"仁民愛物"思想之典範。鷇者,【爾雅·釋鳥】明言"生哺鷇",郭璞注謂"鳥子須母食之",此正見古人觀察之精微。景公見鷇弱而返之,晏子乃北面再拜,非諂媚也,蓋因"君子遠庖廚"(【孟子·梁惠王上】)之仁心發見於細微處。

考【禮記·祭義】云"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可知先秦儒家已將生態倫理納入道德體系。晏子稱"仁愛及禽獸",實與【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上】)一脈相承。此中深意,非徒愛鳥獸而已,乃由近及遠之道德推擴——禽獸猶愛,況於人乎?故太史公贊晏子"見義而爲"(【史記·管晏列傳】),誠爲的評。

至若景公見乞兒而命養之,睹負薪老者而令吏養之,皆體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的王道精神。晏子所謂"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實本於【尚書·洪範】"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之訓。其請"老弱有養,鰥寡有室",正是【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具體實踐。

桓公事尤見深意。管仲譏"施惠不亦小矣",非責桓公,乃諷其未立制度。【周禮·地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管仲所倡正是以制度保障"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孟子·梁惠王下】)的王政。此與【詩經·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禮治理想相呼應。

要之,劉向輯錄此數事,非獨記齊國君臣言行,實闡發"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的治國精髓。由愛物推及愛人,由個案救濟上升爲制度保障,正是儒家"推己及人"的實踐智慧。讀【說苑】者,當於此等處見古人用心之微、托意之遠。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7-31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貴德篇所載景公仁禽、恤孤二事,實爲儒家"推恩及物"王道思想之具象。晏子以"鷇弱反之"爲聖王之道,此中深意當從三個層面剖析:

一、仁心推擴之序
【孟子·梁惠王上】言"君子遠庖廚",正與景公返鷇事相表里。晏子所稱"禽獸之加焉,而況於人乎",實本於【尚書·泰誓】"惟人萬物之靈"的等差倫理。賈誼【新書·禮篇】云"禮,聖王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此仁心推擴乃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的實踐路徑。景公由禽獸之仁及於"老弱有養",正是王道教化的次第展開。

二、王道政治之實
管仲諫桓公"令丈夫三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暗合【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的制度設計。【白虎通·嫁娶】謂"男三十筋骨堅強,女二十肌膚充盛",此陰陽調和之道實爲治國之本。晏子將"鰥寡有室"提升至"治國之本",與【禮記·禮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理想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齊桓公"取外御者妻之"的個案救濟,終須升華爲制度性安排,此即管仲"待所見而施惠"批評的精義所在。

三、德政象徵之微
景公見乞兒而嘆"無歸",晏子即言"使養之可立聞",此中機鋒頗類【論語·顏淵】"子貢問政"章。儒家強調"見牛未見羊"(【孟子·梁惠王上】)的惻隱之心,須轉化爲"制民之產"(【孟子·梁惠王上】)的制度保障。【鹽鐵論·散不足】批評"今猛獸奇蟲不可以耕耘,而令當耕耘者養之",正反襯出晏子"恩無不逮"說的政治智慧——仁政當始於近而及於遠。

要之,【說苑】此章以"仁及禽獸"爲發端,終歸於"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的王道境界,實爲儒家德治思想的生動註腳。劉向編次此篇,殆有針砭漢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志】)之深意存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