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复: 1

[古文观止] 陆贾《新语》卷7资质诗解1质美物通为贵才良以显为能经世致用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5-16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贾新语卷7资质诗解1质美通为贵才良以显为能经世致用
题文诗:
质美者也,以通为贵,才良者亦,以显为能.
何以言之?楩柟豫章,天下名木,生深山中,
产溪谷傍,立则为山,众木之宗,仆则,
万世之用,浮于山水,之流出于,冥冥之野,
因江河道,达于京师,因斧斤功,得舒文色,
​精捍直理,密致博通,虫蝎不穿,水湿不伤,
在高柔,入地坚强,无膏泽,而光润生,
不刻画,而文章成,上为帝王,御物,
则赐公卿,庶贱,以备器械;闭绝关梁,
及隘,山阪之阻,隔于九沆,之堤仆于,
嵬崔之山,顿窅冥溪,,蔓延无间,
崔嵬,崭岩不开,广者无,舟车之通,
狭者无,步担之蹊,商贾不至,工匠不窥,
知者不见,见者不知,功弃德亡,腐朽枯伤,
百仞,之壑惕然,而独僵也,当斯之时,
不如道傍,之枯杨也.磥磥结屈,委曲不同,
生于,大都广地,近于大匠,之名工则,
材器制断,规矩度量,坚者补朽,短者续长,
大者治樽,小者治觞,饰以丹漆,斁以明光,
上备,春秋礼庠,褒以文采,立礼矜庄,
冠带正容,对酒行觞,卿士列位,布陈宫堂,
望者目眩,近者鼻芳.事闭则绝,次之则通,
抑之则沈,兴之则扬,处地楩梓,贱于枯杨,
德美,非不相绝,才力,非不相悬,
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者,
通与不通.人亦犹此.贤而能显,经世致用.
〔一〕黄震曰:“资质言质美者在遇合。”戴彦升曰:“资贤(“贤”,今本误作“执”,依玉海及汉志考改)篇虑贤才之不见知,而归责于观听之臣不明,谓公卿子弟、贵戚党友无过人之才,在尊重之位,此终汉世之弊也。”唐晏曰:“此篇义主求贤以自辅。按玉海作‘资贤’,汉魏丛书(按所据为何本)作‘资执’,皆误,今从范本。”案:李本、程本、两京本、傅校本亦作“资质”。
《原文》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1〕。何以言之?夫〔2〕楩柟〔3〕豫章,天下之名木也〔4〕,生于深山之中〔5〕,产于〔6〕溪谷之傍〔7〕,立则为大山〔8〕众木之宗〔9〕,仆则为万世之用〔10〕,浮于山水之流,出于冥冥之野〔11〕,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12〕之下〔13〕,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14〕,精捍〔15〕直理,密致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在高柔16〕,入地坚强,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17〕而文章成,上为帝王之御物〔18〕,下则赐公卿,庶贱而〔19〕得以备器械〔20〕;闭绝以关梁〔21〕,及隘于山阪之阻,隔于九22〕之堤,仆于嵬崔之山,顿于窅冥之溪〔23〕,树蒙茏〔24〕蔓延而无间,石崔嵬崭岩〔25〕而不开〔26〕,广者无舟车之通〔27〕,狭者无步担〔28〕之蹊,商贾所不至,工匠所不窥〔29〕,知者所不见,见者所不知,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转于百仞之壑,惕然而独僵〔30〕,当斯之时〔31〕,不如道傍之枯杨。磥磥32〕结屈〔33〕,委曲不同,然〔34〕生于大都〔35〕之广地,近于大匠〔36〕之名工〔37〕,材器制断〔38〕,规矩度量,坚〔39〕者补朽,短者续〔40〕长,大者治樽,小者治觞〔41〕,饰以丹漆〔42〕,斁〔43〕以明光,上备大〔44牢,春秋礼庠,褒以文采〔45〕,立礼矜庄,冠带正容,对酒行觞〔46〕,卿士列位,布陈宫堂,望之者目眩,近之者鼻芳。故事闭〔47〕之则绝,次〔48〕之则通,抑之则沈,兴之则扬,处地〔49〕楩梓,贱于枯杨〔50〕,德美非不相绝也〔51〕,才力〔52〕非不相悬也〔53〕,彼则槁枯〔54〕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者〔55〕,通与不通也。人亦犹此。〔56〕
【注释】
〔1〕宋翔凤曰:“治要‘能’作‘大’。”吴康斋曰:“首二句一篇冒头。”器案:文以“通”“显”对言,与达同义。礼记聘义:“孚尹旁达。”正义:“达者,通显之名也。”
〔2〕宋翔凤曰:“‘何以言之夫’五字,治要无。”
〔3〕宋翔凤曰:“‘柟’,治要作‘梓’。”器案:文选刘公干公燕诗注、又司马绍统赠山涛诗注两引俱作“楩梓”。尸子佚文:“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据艺文类聚八八引)淮南子修务篇:“楩柟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为棺舟。”汉书司马相如传:“楩柟豫章。”师古曰:“楩,即今黄楩木也。”
〔4〕宋翔凤曰:“‘也’字依治要增。”陈懿典曰:“托谕用木说出士之通塞,信哉,用舍有数也。”张东沙曰:“材木以大而成大用,如贤才之通显,立喻亲切有味。”
〔5〕宋翔凤曰:“治要无‘于’字。”
〔6〕宋翔凤曰:“‘产于’二字治要无。”
〔7〕“傍”,唐本作“旁”,古通,后不复出。
〔8〕“大山”,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品节、折中、别解作“太山”,宋翔凤曰:“二字治要无。”
〔9〕“宗”,宋翔凤曰:“治要作‘珍’。”器案:文选刘公干公燕诗注引作“珍”。
〔10〕宋翔凤曰:“治要无‘万’字‘之’字。”唐晏曰:“案文选注引作‘楩梓仆则为世用’。”案见赠山涛诗注。
〔11〕宋翔凤曰:“治要无此二句。”
〔12〕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白虎通京师:“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故以大众言之。明什倍诸侯,法日月之经千里。春秋传曰:‘京师,天子之居也。’”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独断上:“天子所都曰京师。京,水也,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故曰京师也。”
〔13〕宋翔凤曰:“‘之下’二字治要无。”
〔14〕宋翔凤曰:“此二句本作‘因于斧斤之功,舒其文彩之好’,依治要改。”说文斤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斧,所以斫也。”王筠句读曰:“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锄镢相似,玄应引贾逵国语注:‘斤,镢也。’”
〔15〕“捍”,傅校本作“悍”,天一阁本误“扬”。案:史记游侠郭解传:“解为人短小精悍。”则“捍”亦“悍”之误也。
〔16〕“◆”,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品节、折中、拔萃、别解作“软”,俗别字,后不复出。
〔17〕“画”,两京本误作“昼”。
〔18〕“御物”,原作“●物”,各本俱作“御物”,今改正。
〔19〕“而”,宋翔凤曰:“本作‘不’,依治要改。”
〔20〕俞樾曰:“樾谨案:宋氏翔凤据群书治要改‘不’字为‘而’字,‘不’字是‘而’字非也。此当于‘卿’字绝句,上者为帝王御物,下者犹以赐公卿,则庶贱固不得而用之矣。此正见楩柟豫章之为天下名木也。治要不达此意,改‘不’字为‘而’,殊非其旨,宋氏从之,误矣。”唐晏曰:“与下文不接,疑有夺文尔。”
〔21〕宋翔凤曰:“‘闭绝以关梁’,五字治要无。”案:折中夺“闭”字,折中、拔萃无“以”字,汇函、拔萃“关”误“开”。楚辞宋玉九辩:“关梁闭而不通。”
〔22〕器案:此文以●与堤连言为义,治要又作“九派”,则●亦水泽之类。文选杨子云甘泉赋:“陈众车于东坑兮。”如淳曰:“东坑,东海也。苦庚切。”说文水部:“沆,大水也。从水亢声。一曰,大泽貌。”系传引博物志:“停水,东方曰都,一名沆。”太平御览七○引述征记:“齐人谓湖曰沆。”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弥纶坑泽。”皆谓坑或沆为水泽之类也。文选班孟坚西京赋:“绝坑逾斥。”李善注:“坑音刚。”楚辞九歌大司命:“导帝之兮九坑。”坑与翔、阳为韵,旧校:“‘坑’一作“坑’。”“九坑”当即“九●”,以陆氏为楚人而楚言也。其字从水,从土,或从阜亢声,其义与斥泽同类,传写误从山,而于是王逸注大司命以“九州之山”为说,古文苑又径改作“冈”,颜师古注汉书杨雄传上云:“坑,大阜也,读与冈同。”俱非也。

〔23〕宋翔凤曰:“治要作‘及其戾于山陵之阻,隔于九派之间,仆于块磥之津,顿于窈窕之溪’。”案:论衡超奇篇:“极窅冥之深。”谓深窅而幽冥也。

〔24〕“蒙茏”,李本、两京本、子汇本、程本、天一阁本、唐本、折中、别解作“蒙笼”,同。汉书晁错传:“草木蒙茏。”师古曰:“蒙茏,覆蔽之貌也。”

〔25〕“崭岩”,唐本作“崭岩”,汇函、品节、拔萃作“崭◆”,并通。文选班孟坚西都赋:“蹶●岩。”李善注:“毛苌诗传曰:‘●岩,高峻之貌也。’”

〔26〕宋翔凤曰:“十六字治要无。”

〔27〕“通”,宋翔凤曰:“治要作‘道’。”

〔28〕“步担”,宋翔凤曰:“治要作‘徒步’。”案: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担”作“檐”,集韵以为“担”之或体字。

〔29〕宋翔凤曰:“十字治要无。”
〔30〕宋翔凤曰:“廿一字治要无。”案:汇函、品节、拔萃“僵”误“强”。李为霖曰:“此喻贤者不遇,老于沟壑,不如卑贱见收,令人三复兴叹。”
〔31〕宋翔凤曰:“治要‘时’下有‘尚’字。”

〔32〕文选宋玉高唐赋:“砾磥磥而相摩兮。”文与此相类,彼以磥磥形容砾石之众多,此则以●●形容枯杨根株之盘互臃肿也。

〔33〕“结屈”,李本、子汇本、天一阁本、折中作“诘屈”,汇函、品节、拔萃作“佶屈”,并同音通借,诘屈,谓根株之屈曲也。

〔34〕宋翔凤曰:“九字治要无。”
〔34〕宋翔凤曰:“九字治要无。”
〔35〕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又闵公二年:“大都耦国。”史记货殖传:“通邑大都。”大都,犹今言大城市。

〔36〕孟子告子上:“大匠能诲人以规矩。”又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大匠,木工之长。
〔37〕宋翔凤曰:“‘工’下本有‘则’字,依治要删。”

〔38〕宋翔凤曰:“‘断’,子汇作‘斲’。”案:折中亦作“斲”。
〔39〕宋翔凤曰:“‘坚’,治要作‘贤’。”

〔40〕宋翔凤曰:“‘续’,治要作‘接’。”

〔41〕唐晏曰:“按庄子:‘何不虑以为大尊?’韩诗说:‘总名曰爵,其实曰觞。’是尊大而觞小。”
〔42〕文选张茂先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
〔43〕宋翔凤曰:“按‘斁’与‘剫’通。”唐晏曰:“案毛传:‘斁,盛也。’又疑‘泽’之假借也。”器案:尚书梓材:“惟其涂丹●。”孔颖达正义:“二文皆言斁,即古涂字。”阮元校勘记曰:“卢文弨云:‘斁乃◆之讹。’赵佑云:‘说文●字下引周书曰:惟其◆丹●。孔疏盖本此,即古涂字四字,当为疏中之注。’案斁当作◆,固为有据,但孔疏自据梅氏所上之本,非本说文也。”今案:说文丹部●下段玉裁注云:“杍材文。◆,孔颖达正义本作斁,卫、包改作涂,俗字也。”宋人集韵径改周书之◆为斁,云:“斁,涂也。周书:‘斁丹●。’”据此,则斁乃涂字,此为古文之见于疏者。群经音辨二◆部:“斁,涂也。音徒。书:‘惟其斁塈茨。’又同路切。”此亦据疏改经文也。唐晏以盛释之,非是。明光,谓丹漆之光辉。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金膏灭明光。”
〔44〕“大牢”,李本、唐本、汇函作“太牢”。

〔45〕“采”,李本、子汇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折中、拔萃作“彩”,古通。后不复出。

〔46〕说文酉部:“酌,盛酒行觞也。”段玉裁注:“盛酒于觯中以饮人曰行觞。”

〔47〕“闭”,原作“闲”,唐本、汇函、折中、拔萃作“闭”,今从之。李本作“●”,即“闲”之俗别字。上文云:“闭绝以关梁。”汉书李寻传:“闭绝私路。”

〔48〕“次”,子汇本、唐本、折中作“吹”,不可据。次谓次序也。

〔49〕“处地”,折中作“剧地”,不可据。处地,谓出产之地也。

〔50〕陈懿典曰:“音韵协律。”翟昆湖曰:“讥刺卑贱小人之见录,快心。”文廷式曰:“此节文似赋颂,楚人固渐染屈、宋之流风也。”唐晏曰:“按此篇用韵,同、通、工与杨、堂并用,异于三百篇,西汉以下之音也。”器案: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于屈赋之属之下即列陆赋之属,着录陆贾赋三篇,亡。文心雕龙才略篇曰:“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陆赋今不可得见矣,读新语之文,不翅尝鼎一脔矣。

〔51〕丘琼山曰:“转得有情。”器案:“相绝”与下文“相悬”互文见义,或以“悬绝”并言者,如文选李少卿答苏武书:“步马之势,又甚悬绝”是也。悬绝,犹今言差距甚大。文选左太冲吴都赋:“西蜀之于东吴,小大之相绝也。”即谓小大相距甚远。荀子荣辱篇:“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岂直夫刍豢之县糟糠尔哉?”县同悬。白虎通礼乐篇:“贫富不相悬也。”文选嵇叔夜养生论:“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义俱与此相同。

〔52〕“才力”,唐本作“才美”,肊改。

〔53〕宋翔凤曰:“自‘饰以丹漆’以下九十字,治要无。”

〔54〕“槁枯”,宋翔凤曰:“治要作‘枯槁’。”

〔55〕“之瑚琏者”,宋翔凤曰:“本作‘之器者’,依治要改。”今案:论语公冶长:“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集解:“包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

〔56〕宋翔凤曰:“本作‘通与不通,亦如是也’,依治要改。”杨廉夫曰:“下言高贤大良不为用,文机得心应手。”唐晏曰:“以上以木之材,喻人之才;以下专言人才之用与否。”

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5-1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符合要求的学术性回复,共798字)

陆贾《新语·资质》篇义理发微——论"质通才显"的经世价值

西汉陆贾《新语·资质》开篇"质美以通为贵,才良以显为能"二句,实为汉代儒学实用主义之纲领。此语非仅论物性,更暗喻人才之用世法则,其思想脉络可溯至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哲学,下启董仲舒"明道致用"之说。

一、名木喻才的象征体系
文中以楩柟豫章为喻,构建"深山—名木—万世之用"的三重象征:深山喻乱世潜隐,溪谷傍指地利条件,"立为众木之宗"象征道德感召力,"仆为万世之用"则强调实践转化。此与《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形成互文,但陆贾更突出主体能动性——名木需"浮于山水之流"方显价值,正如人才必经世致用乃见真章。

二、"通显"范畴的哲学内涵
"通"字承《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意,包含三重维度:其一为认知之通(明道),其二为实践之通(达用),其三为时空之通(贯古今)。贾谊《新书·道术》言"道者所道接物也",正可与此互证。"显"则暗合《春秋》微显阐幽之旨,非为炫才,实乃"明明德于天下"的儒家实践要求。这种"隐显辩证法"较之庄子"无用之大用"更显入世精神。

三、经世致用的历史语境
陆贾此说产生于汉初"过秦"思潮中,针对两种倾向:一者如商山四皓之避世,二者如晁错辈之激进。其以名木"仆立转化"为喻,实倡"道器不二"的中道:质美者当如萧何"转漕关中"(通),才良者当似张良"运筹帷幄"(显)。《史记·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的比喻,可视为对此说的史实印证。

四、当代启示
在现代语境中,"质美以通为贵"启示专业知识需跨界融合,"才良以显为能"则强调成果转化。如清华简《厚父》云"监于四国",正与陆贾主张的"通显"观相通。然须警惕将"显"庸俗化为功利主义,当如王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炼"而不失本心。

结语:
陆贾此论实开汉代"通经致用"先声,其价值不在理论创新,而在将先秦诸子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治国智慧。钱穆《国史大纲》指汉儒"能守先待后",正可于此章得见端倪。今日重读,犹见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光芒。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7-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本文依《新语》文本脉络,分章析句而作义理阐发,凡七百八十九言。)

陆贾《新语·资质》章义疏

《资质》篇立论之要,在于"质美以通为贵,才良以显为能"二语。此中深意,当从经世致用处体认。所谓"通"者,非徒物理之流通,实指材质与世用之贯通;所谓"显"者,非炫俗之显露,乃谓才具与事功之彰明。陆生以名木为喻,正见汉初黄老之学"因物为用"的治术精义。

楩柟豫章之喻析微
"楩柟豫章,天下名木"云云,实具三重深意:其一论材质本真,"生深山中,产溪谷傍"者,言美质必得天地精气,犹《庄子》"大木百围之窍穴"之说,暗喻士人须有根本之养。其二述功用转化,"立则为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此即《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具象表达。陆贾特别强调"浮于山水之流,出于冥冥之野",暗合《老子》"大道氾兮"之旨,揭示真才必经世运淘洗方能显其价值。

经世之学的双重维度
细绎文本,可见陆贾建构的实践理性包含两个向度:就个体而言,"质美"须达于"通"境,如名木必经匠石之目、斧斤之施,方成栋梁之材,此即《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的延伸;就社会而言,"才良"必求其"显",犹如豫章之木必待"出幽谷而迁乔木"(《诗经·伐木》),方能实现"万世之用"的终极价值。这种双向要求,正是对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人才观的理论提炼。

历史语境中的义理展开
考陆贾此论,实针对秦汉之际的治乱经验。昔韩非谓"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韩非子·解老》),而陆贾更进一层,指出美玉尚需"卞和之泣",名木必经"匠石之顾"。其以"冥冥之野"与"万世之用"对举,恰如贾谊《过秦论》言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而能创"七庙隳"之功,皆强调潜质与显用的辩证关系。此种思想,较之《吕览·本味》"伯牙鼓琴"的知遇模式,更凸显主体能动性。

当代启示刍议
陆贾之论于今犹有镜鉴:现代教育常囿于"材美"而疏于"达用",恰如深山林木徒具良质却乏通津之筏。观"浮于山水之流"句,可知真才必经实践淬炼,此与王阳明"事上磨练"之说遥相呼应。至若"显能"之说,尤当警惕其与功利主义之区别——陆贾所谓"显",非曲学阿世之显,乃《中庸》"诚则形,形则著"之自然彰显。

要而论之,《资质》章以物喻人,将黄老自然哲学与儒家实用理性熔铸一炉。其"通贵显能"之说,既承《周易》"备物致用"之道,又开董仲舒"仁之美者在于天"(《春秋繁露》)之先声,堪称汉代经世思想之枢机。学者若能于此章得个入处,则《新语》十二篇大旨可思过半矣。

(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