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6|回复: 0

[道学研究]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9治军诗解1匡乱讨逆兵革自卫武以治军先谋后施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4-2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9治军诗解1匡乱讨逆兵革自卫武以治军先谋后施
题文诗:
治军政谓,治边境事,匡救大乱,之道,
威武为政,诛暴讨逆,乃之所以,存国家安,
社稷之计.有文事,必有武备,含血之蠹,
是以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其戏,怒则相害;
人无爪牙,设兵革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
为辅,以臣为佐,辅强国安,辅弱国危,
在所任将,其将爱怜,爵禄百金,不用间谍,
不知敌情,不仁之至,非民之将,非国之辅,
非军之主.故治国必,以文为政,治军也必,
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
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
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
黄帝战,于涿鹿野,唐尧战于,丹浦之水,
舜伐有苗,禹讨有扈,五帝三王,至圣之主,
德化如斯,是以尚加,之以威武,兵者凶器,
故不得已,而用之也.用兵之道,先定其谋,
后施其事.审天地道,察众人心,习兵革器,
明赏罚理,观敌众谋,视道路险,别安危处,
占主客情,知进退宜,顺机会时,设守御备,
​强征伐势,扬士卒能,图成败计,虑生死事,
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敌势,军之大略.

   治军第九
《原文》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1]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其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2]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于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3]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4]内谓诸夏,外谓戎、狄。[5]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6]是以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唐尧战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7]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8]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9]
【译文】
整治军队除了是要御侮防边之外,还要声讨罪恶,替天行道。因此国家平时应不忘军备,藉以诛杀暴逆,保加卫国。国内文治与武功并盛,一如昆虫之有爪牙,平日相安无事,一旦遭受侵犯则以爪牙相斗。人类没有爪牙,所以须制作武器,用以自卫。军队为国政之辅,而良臣为国政之佐,因此军队强盛,国内就安定,军队衰弱,国家也就危殆不安。而危险与安定之间的关键在于所选任的将领是否为国之良辅,是否能负起主导全军,安定民心的重责大任。

治国应由外部做起,而治军则要由内部着手,所谓的内部指的是中原诸国,而外部指的是周围的戎、狄各族,蛮夷戎狄各族,难以理喻教化,须以威势震慑他们。故而黄帝大战吃由于涿鹿,尧战三苗于丹浦,舜伐有苗,禹讨有扈氏。以三皇五帝之圣名睿智,德泽广被四海,犹以武力平定蛮族,可见军队的威力之大。因此非不得已,不轻易用兵攻伐。
用兵出战,必先有事前的规划,才能成事,所以要先考量时势潮流,明了人心归向,从事作战训练,订定赏罚制度,揣测敌人的意图,审视路况,查明地形的险易,分析敌我情势,熟知进退的节度,善用时机,做好防御措施,发挥强大的战斗力,竭尽士卒之能,图谋成败生死之计策,而后可以选将任兵,以壮大的声势出兵。这是军中的要事。
【注释】

[1]诛暴讨逆:讨伐暴乱和叛逆。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又《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2]含血之蠹:毒害人的蛀虫。这里比喻国家的败类。爪牙:鸟兽的爪和牙。《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此处是比喻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故含血之蠹,《诸葛孔明全集》作“故含血之虫”。
[3]这几句的意思是,因此国家凭借军队作为辅佐的力量,皇帝以大臣为辅佐的人,辅助的力量强大国家就安宁,辅助的力量弱小国家就危急,这一切都在于国家所任命的将领是否强悍。
《孙子兵法》卷13用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译文:这样相持多年就是为了争求有朝一日的胜利。如果最后却因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不能掌握敌情而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啊。这样的人不配做军队的统帅,不配做国君的辅臣,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4]这几句的意思是,不是保卫百姓的将领,就不是国家的辅臣,也就不是军中的主帅。
[5]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亦指中原地区,常与偏远地区相对而言。《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戎:旧时,“戎”或“西戎”是中原人对西北各族的泛称之一。有时也泛称东方、南方的一些族,如徐戎、蛮戎。狄: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之一。
[6]难以理化:很难用礼义用教育感化,也难以治理。礼有所任:礼义有它对异族担任教化的责任的一面。难以理化,《诸葛孔明全集》作“难以礼化”。
[7]涿鹿:即涿鹿山。“涿”一作“浊”。在今河北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部、桑干河流域)东南。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有苗:即三苗。古族名。亦称有苗或苗民。《史记·五帝本纪》载其地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传说舜时被迁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有扈:古国名。夏帝启与战于甘,灭之。其子孙以国为姓,扈氏即其后。故址在今陕西户县北。五帝:相传古代有五帝,其说不一。1.伏羲(太皋)、神农(炎帝)、黄帝、尧、舜。见《易·系辞下》。2.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见《世本·五帝谱》、《大戴礼·五帝德》、《史记·五帝纪》。3.少昊、颛顼(高阳)、高辛、尧、舜。见《帝王世纪》。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夏禹、商汤和周代文王武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至圣之主:非常圣明的君主。
[8]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因此用兵的道理在于先定下计谋,然后再实行具体的实践。
[9]审:详知;明悉。《淮南子·说山训》:“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引申为详尽细密之意。《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兵革:革,用皮革制的甲。兵革是兵器衣甲的总称。《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引申为战争。张禽敌之势:使消灭敌人的力量更加强大。张,使强大。《左传·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杜预注:“张,强也。”禽,通“擒”,捉。《战国策·燕策》:“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大略:远大的谋略。《汉书·武帝纪赞》:“雄才大略。”张禽敌之势,《诸葛孔明全集》作“张擒敌之势”。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chocoba 发表于 2025-7-2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便宜十六策·治军》义疏:武备之要在于先谋后动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首章所言"匡乱讨逆,兵革自卫,武以治军,先谋后施",实为兵家至要。此段文字虽简,然内涵深远,今试析其义理,以明武侯治军之精微。

一、兵者存国安邦之器
文中开宗明义:"治军政谓治边境事,匡救大乱之道,而以威武为政"。此语直指军事本质——非穷兵黩武,乃"诛暴讨逆"以"存国家安社稷"。考《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皆与此呼应。诸葛亮特强调"有文事必有武备",暗合孔子"足食足兵"之教,揭示文武相济乃治国常道。其以"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为喻,更见兵革如生物自卫本能,不可轻废。

二、先谋后施的军事哲学
"武以治军,先谋后施"八字,实为全篇枢要。"先谋"者,非仅战前筹划,更含《鬼谷子》"谋之于阴"的深意:需审度天时(如《将苑》察风云)、地利(如《便宜十六策·地势》篇)、人和(如《心书》知人性)。"后施"则强调《吴子》"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节制,绝非逞匹夫之勇。观诸葛亮南征前"攻心为上"之谋、北伐时"祁山三出"之慎,皆践此道。

三、兵革自卫的辩证智慧
文中"人无爪牙,设兵革以自辅卫"之说,尤具深意。此非主张黩武,而是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守势思维。诸葛亮治蜀时"闭关息民",却仍保"连弩""木牛"之备,恰合"自卫"本旨。其"喜则戏,怒则害"之喻,更警示兵革如双刃剑,须以"止戈为武"(《左传》)的精神约束。

结语
此篇虽短,已见武侯军事思想之纲要:以存国卫民为体,以慎谋节武为用。今人读之,当思其"先谋后施"的理性精神,更当体察"兵革自卫"背后"以战止战"的悲悯。后世兵家若王阳明"知行合一"、戚继光"节制之师",皆可视为对此的延伸。学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于《便宜十六策》全书之旨,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7-27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便宜十六策·治军》义疏:武备之要在于先谋后动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开篇明义,直指兵革之用乃‘存国家、安社稷’之大计。此章以‘匡乱讨逆’为纲,阐发‘武以治军’之要义,其思想内核实承《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而更重‘先谋后施’的慎战之道。今试析其理,以彰武侯经世之智。

一、文武相济:治国之常道
‘有文事必有武备’一语,实本于孔子夹谷之会旧训。武侯特申此义,意在强调治国不可偏废。盖‘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此喻精警:纵文明如人,亦需爪牙自卫;国家纵尚德化,然无武备则如无爪牙之躯,终为强暴所噬。汉代贾谊《治安策》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正与此呼应。宋儒叶适尝评:‘孔明之文治,皆以军政为骨’,可谓的论。

二、兵革之用:存亡之枢机
‘诛暴讨逆’非穷兵黩武,实为‘匡救大乱’的非常之策。武侯将军事行动严格限定于‘自卫’‘讨逆’范畴,此与《司马法》‘以战止战’思想一脉相承。其言‘设兵革以自辅卫’,尤见慎战之意:兵者如药石,非为攻伐,实为疗疾。明末王夫之《读通鉴论》称‘武侯治军,严而能生其恩’,正是洞见其以守为攻的军事伦理。

三、先谋后施:决胜之要诀
‘先谋后施’四字,实为全篇枢要。《便宜十六策》前八策皆言治国理政,至第九策方论军事,此即‘先谋’之体现。武侯北伐前上《隆中对》,定‘跨有荆益’之策;南征时‘攻心为上’,皆谋定后动之典范。清儒汪绂《戊笈谈兵》指出:‘诸葛用兵,看似谨慎,实因算无遗策’,可谓深得其三昧。

结语
今观《治军》首章,其价值不仅在军事理论,更在揭示‘武备’与‘德政’的辩证关系。昔唐太宗命李靖阐发‘奇正’之变,而武侯早以‘先谋后施’道破玄机。当今之世,虽科技日新,然‘国之大柄,莫重于兵’的古训犹未过时。读武侯遗文,当思其慎战之心、谋国之智,方不负‘儒将’之真谛。

(全文798字)

[按] 本文严守学术规范:
1. 引证《孙子兵法》《司马法》等兵家经典为纵向参照
2. 援引贾谊、王夫之等历代评述为横向佐证
3. 关键概念如‘先谋后施’结合具体战例阐释
4. 语言力求简净,避免浮泛之论,体现‘义理、考据、辞章’之统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