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4|回覆: 1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33德化詩解3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於君上行下效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22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33德化詩解3善否俗之薄厚皆在於君上行下效
題文詩:
經有:民之秉夷,好是懿德.民有心也,
故猶爲種,之有園也.遭和氣則,秀茂成實,
遇水旱則,枯槁生孽.民蒙善化,則人有士,
君子之心;被惡政則,有懷,奸亂之慮.
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爲曲豉也.
起居以時,寒溫得適,則一蔭之,曲豉盡美,
而多量也.其遇拙工,一蔭曲豉,皆臭敗,
而棄捐之.今六合亦,一蔭也,黔首之屬,
猶豆麥也,變化雲爲,在將者爾.遭良吏,
則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奸邪,
而行淺薄.忠厚,則致太平;奸薄,
則致危亡.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
德者修己,威者治人.上智,下愚民少,
中庸民多.中民生世,鑠金,之在爐也,
變化,惟冶所爲,方圓薄厚,隨鎔制爾.
故世善否,俗之薄厚,皆在於君.聖和德氣,
以化民心,表儀,以率群下,故能使民,
比屋可封,堯舜是也.次躬道德,而敦慈愛,
美教訓而,崇禮讓也,故能使民,無爭心而,
致刑者,文武是也.次明好惡,而顯法禁,
平賞罰而,無阿私也,故能使民,奸邪,
而趨公正,理弱亂以,致治強者,中興是也.
治天下,處污放情,怠民事而,酒樂,
近頑童,而遠賢才,親諂諛而,疏正直,
賦稅,以賞無功,妄加喜怒,以傷無辜,
故亂其政,以敗其民,弊其身以,喪其國者,
幽厲是也.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善從之,其不善者,我則改之.曰:
宜鑑於殷,自求多福.世主誠,使六合內,
舉世人咸,懷方厚情,無淺薄惡,各奉公正,
之心而無,奸險之慮,則羲農俗,復見於茲,
麟龍鸞鳳,復畜.風清氣正,真情所致.

【原文】

詩云:『民之秉夷,好是懿德〔1〕。』故民有心也,猶爲種之有園也。遭和氣則秀茂而成實,遇水旱則枯槁而生孽〔2〕。民蒙善化,則人〔3〕有士君子之心〔4〕;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5〕爲曲豉也〔6〕。起居以其時,〔7〕寒溫得其適〔8〕,則一蔭之曲豉〔9〕盡美而多量〔10〕。其遇〔11〕拙工〔12〕,則一蔭之曲豉皆臭敗而棄捐〔13〕。今六合亦由一蔭也〔14〕,黔首之屬〔15〕猶豆麥也,變化雲爲〔16〕,在將者爾。遭良吏則皆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奸邪而行淺薄〔17〕。忠厚積則致太平,奸薄積則致危亡。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上智與〔18〕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19〕。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爐也,從篤變化〔20〕,惟冶所爲,方圓薄厚,隨鎔制爾〔21〕。
【注釋】
〔1〕烝民。『夷』今詩作『彝』,孟子引詩作『夷』。○鐸按:毛詩作『彝』,正字;魯詩作『夷』,用借字也。書洪範:『是彝是訓』,史記宋微子世家引『彝』作『夷』。周禮司尊彝:『祼用雞彝』,禮記明堂位作『雞夷』,鄭註:「夷,讀爲『彝』。」是夷、彝同也。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譯文:老天生下這些人,有著形體有法則。人的常性與生來,追求善美是其德。)
〔2〕說文云:『禽獸蟲蝗之怪謂之蠥。』『孽』與『蠥』通。
〔3〕『人』字據治要補。
〔4〕春秋繁露俞序篇云:『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
〔5〕『之』字據治要補。
〔6〕孟子云:『天下之良工也。』說文云:『,酒母也。或作鞠。』『曲』與、鞠同。豉,說文正作『敊』,云:『配鹽幽?也。』史記貨殖傳云:『糱曲鹽豉千答。』
〔7〕漢書卜式傳云:『以時起居。』禮記儒行鄭註:「『起居』猶『舉事動作』。」
〔8〕呂氏春秋侈樂篇云:『寒、溫、勞、逸、飢、飽,此六者非適也。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
〔9〕說文云:『窨,地室也。』徐鍇云:『今謂地窖藏酒爲窨。』『蔭』與『窨』通。齊民要術云:『作豉法,先作暖蔭屋,坎地深三二尺,密泥塞屋牖,勿令風及蟲泉入也。』又云:『作麥曲法,其房欲得板戶,密泥塗之。』說文:『豉,配鹽幽?』,徐鍇云:『幽,謂造之幽暗也。』『暗』與『窨』義亦同。○鐸按:詩七月:『三之日納於凌陰。』陰、蔭、窨並同。今北人謂之『地窨子』。
〔10〕史記匈奴傳:「中行說曰:『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
〔11〕『遇』舊作『愚』,據治要改。
〔12〕孟子云:『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
〔13〕『捐』舊作『損』,據治要改。
〔14〕新書過秦上篇云:『履至尊而制六合。』淮南子原道訓高誘註:『四方上下爲六合。』○鐸按:『由』與『猶』同。
〔15〕禮記祭義云:『以爲黔首則』,鄭註:『黔首,謂民也。』
〔16〕易繫辭下傳。
〔17〕漢書刑法志文帝詔云:『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公孫弘傳云:『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禮樂志云:『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淺薄,則邪勝正。』
〔18〕『與』舊作『則』。
〔19〕論語云:『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後漢書楊終傳云:『上智下愚,謂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荀子王制篇云:『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楊倞註:『中庸民易與爲善,故教則化之,不待政成之後也。』
〔20〕『篤』疑『笵』之誤。王先生云:「疑是『從革』。」○鐸按:作『笵』是也。下言『隨鎔』,金曰鎔,竹曰笵,對文則異,散文則通。
(笵,竹子制的模型)
〔21〕春秋繁露實性篇云:『中民之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爲善。』漢書董仲舒傳云:『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爲;猶金之在鎔,惟冶者之所鑄。』
【原文】

是故世之善否〔1〕,俗之薄厚,皆在於君。上聖和德〔2〕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故能使民比屋可封,堯、舜是也〔3〕。其次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故能使民無爭心〔4〕而致刑錯〔5〕,文、武是也。其次明好惡而顯法禁,平賞罰而無阿私〔6〕,故能使民辟奸邪而趨公正,理弱亂以致治強,中興是也〔7〕。治天下〔8〕,身處污而放情〔9〕,怠民事而急酒樂〔10〕,近頑童而遠賢才〔11〕,親諂諛而疏正直,重賦稅以賞無功,妄加喜怒以傷無辜〔12〕,故能亂其政以敗其民,弊其身以喪其國者〔13〕,幽、厲是也。【注釋】
〔1〕『否』治要作『惡』。
〔2〕『德』字舊脫,據上文補。
〔3〕新語無爲篇云:『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漢書王莽傳云:『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論衡藝增篇云:『儒書又言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言其家有君子之行,可皆官也。』
〔4〕昭六年左傳云:『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征於書,而徼幸以成之。』
〔5〕上作『措』。
〔6〕孝經云:『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韓非子五蠹篇云:『明其法禁,必其賞罰。』漢書金日磾傳云:『亡所阿私。』呂氏春秋貴公篇高誘註:「『阿』亦『私』也。」
〔7〕毛詩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史記周本紀云:『宣王?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8〕下有脫文。
〔9〕文選古詩云:『蕩滌放情志。』治要載桓范政要論節慾篇云:『儉者節慾,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慾者安。』
〔10〕大戴禮少閒篇云:『荒耽於酒,淫泆於樂。』
〔11〕鄭語:「史伯曰:『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
〔12〕治要載六韜文韜篇:「太公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
〔13〕詩抑云:『天方艱難,曰喪厥國。』毛詩序云:『衛武公刺厲王。』
【原文】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我則改之〔1〕。』詩美『宜鑑於殷,自求多福』〔2〕。是故世主誠能使六合之內,舉世之人,咸懷方厚之情,而無淺薄之惡,各奉公正〔3〕之心,而無奸險〔4〕之慮,則羲、農之俗,復見於茲,麟龍鸞鳳,復畜於郊矣〔5〕。【注釋】
〔1〕論語『我則』二字作『而』。○鐸按:襄卅一年左傳:「子產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當是古本有如是者。
〔2〕文王。○鐸按:詩『自求多福』句在『宜鑑於殷』句上。
〔3〕『正』舊作『政』,據治要改。
〔4〕『險』舊作『陬』,據治要改。
〔5〕白虎通封禪篇云:『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禮記禮運云:『鳳凰麒麟,皆在郊棷。』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姚改 發表於 2025-4-10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潛夫論】德化思想探微:君道與民風之辯證關係

王符【潛夫論·德化】篇以農事喻治道,深刻揭示了"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於君"的政治倫理核心。其說承【詩經】"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旨,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德化理論體系,體現了漢代儒學"天人相參"的治理智慧。

一、民性如種:環境決定論的政治生態觀
王符以"種之有園"爲喻,提出"遭和氣則秀茂,遇水旱則枯槁"的民性論。此說遠紹孟子"性善"之論而近取董仲舒"性未善"之說,創造性地將民性置於政治生態中考察。所謂"民蒙善化則懷仁厚,被惡政則生奸慮",實指社會環境對群體道德的決定性影響。這種環境決定論超越了簡單的性善性惡之爭,爲德化政治提供了理論支點。

二、君道如工:執政者的道德工匠精神
以"良工爲曲豉"爲喻,王符提出"起居以時,寒溫得適"的執政要義。此中暗含【中庸】"致中和"的思想,將政治技藝提升至"贊天地之化育"的高度。良工之"時"與"適",對應著"聖王敦德化"的三種境界:堯舜"比屋可封"的至德之境,文武"刑措不用"的中和之境,中興之主"趨公正"的矯枉之境。而幽厲"弊身喪國"的反例,則印證了【尚書】"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的古老訓誡。

三、風化如鑄:君民互動的道德熔鑄機制
"中民如鑠金在爐"的比喻,揭示出道德教化的動態過程。王符繼承賈誼"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的思想,強調"忠厚日積則致太平"的量變規律。其說解構了威刑政治的合理性:既然"方圓薄厚隨鎔制",則君主自當"正表儀以率群下"。這種將社會風氣直接繫於君德的論述,與【毛詩序】"上以風化下"的理念一脈相承,凸顯出漢代"移風易俗"的政治自覺。

四、當代啟示:德化政治的現代轉譯
王符提出的"變化雲爲,在將者爾"命題,對現代治理仍有啟示。其"德化—威刑"的辯證觀,暗合"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智慧;"六合猶一蔭"的整體觀,呼應著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至若"自求多福"的箴言,既是對執政者的警醒,亦爲【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的生動註腳。

要之,【德化】篇構建的"君德—吏治—民風"傳導模型,將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轉化爲可操作的治理邏輯。王符之論,非徒爲漢室垂誡,實爲萬世立鏡。今日重讀,猶見其"風清氣正,真情所致"的治世理想,灼然閃耀於字裡行間。

(全文798字)

注釋:
[1] 引自【詩經·大雅·烝民】,謂民之常性,好美德。
[2] "孽"指反常的枝芽,喻社會亂象。
[3] 據清人汪繼培【潛夫論箋】,"人"當爲"民",避唐諱改。
[4] "士君子之心"出自【荀子·不苟篇】,指合於禮義的道德自覺。
[5] 彭鐸【潛夫論校正】認爲"之"字衍。
[6] 曲豉:酒麴與豆豉,均需發酵工藝,喻教化需適宜條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