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6|回复: 1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30交际诗解5恕者仁本忧人正己平者义本公正不阿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4-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30交际诗解5恕者仁本正己平者义本公正不阿
题文诗:
经有: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世有四,
​大难而人,莫之能行,一恕二平,三恭四守.
恕者仁本,平者义本,恭者礼本,守者信本.
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谓真贤.
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无一,是谓小人.
所谓恕者,君子之人,论彼恕,于我动作,
消息于心;己之所无,不以责下,我之所有,
不以讥彼;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礼,
感己之,好爱也故,遇人有恩;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人之忧,我也故先,
之忧;恶人之忘,我也故常,念人不忘.
凡品不然,论人不,恕己动作,不思心;
无之而,责之;我有之而,讥之;
己无礼而,责人敬己;己无恩而,责人爱己;
贫贱则,,不我忧也,富贵,
是我之,不忧人也.行己若此,难以称仁.
所谓平者,内怀鸤鸠,之恩外执,砥矢之心;
论士,定于志行,毁誉,参于效验;
不随俗而.雷同,逐声寄论;苟善所在,
不讥贫贱,苟恶所措,不忌富贵;不谄上而,
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凡品不然,内偏颇于,
妻子外僭,惑于知友;得则誉之,怨则谤之;
平议也,亦无埻的,讥誉;苟阿贵以,
比党剽声,以群吠也;其事富贵.如奴仆,
视贫贱如,佣客百至,秉权之门,而不一至,
无势之家.执心若此,难以称义.私者一时.
《原文》

诗云:“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之〔1〕。”世有大难〔2〕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夫恕者仁之本也〔3〕,平者义之本也〔4〕,恭者礼之本也〔5〕,守者信之本也〔6〕。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谓真贤。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无一,是谓小人。【注释】
〔1〕烝民。
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之译文:"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
〔2〕“难”旧作“男”。
〔3〕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孔子曰:“恕则仁也。”’家语颜回篇:‘回曰:“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说苑贵德篇云:“夫仁者必恕然后行。”
〔4〕管子水地篇云:“至平而止,义也。”
〔5〕易系辞上传云:“礼言恭。”说苑杂言篇:‘孔子曰:“不恭无礼。”’
〔6〕僖廿八年左传晋筮史云:“信以守礼。”成二年传:‘孔子曰:“信以守器。”’十五年传申叔时云:“信以守礼。”十六年传申叔时云:“信以守物。”九年传:‘范文子曰:“信以守之。”’襄十一年传魏绛语同。昭五年、六年传叔向并云:“守之以信。”
《原文》

所谓恕者,君子之人,论彼恕于我动作消息于心〔2〕;己之所无,不以责下,我之所有,不以讥彼〔3〕;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礼,感己之好爱也,故遇人有恩〔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善人之忧我也,故先劳人〔6〕,恶人之忘我也,故常念人〔7〕。凡品则不然,论人不恕己〔8〕,动作不思心〔9〕;无之己而责之人,有之我而讥之彼〔10〕;己无礼而责人敬,己无恩而责人爱;贫贱则非人初不我忧也,富贵则是我之不忧人也。行己若此〔11〕,难以称仁矣。【注释】
〔1〕王先生云:‘“彼”下脱“则”字。’
〔2〕易丰彖曰:“与时消息。”王先生云:‘“消息”疑“则思”之误。’○铎按:王说是。下文云:“凡品则不然,动作不思心。”即其证。
〔3〕淮南子主术训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4〕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论语。
〔6〕春秋繁露楚庄王篇云:“今晋不以同姓忧我,而强大厌我,我心望焉。”淮南子泛论训云:“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劳”犹“忧”也。’
〔7〕诗晨风云:“忘我实多。”方言云:“念,常思也。”
〔8〕汉书成帝纪建始元年诏曰:“凡事恕己。”
〔9〕书洪范“五曰思”,今文尚书作“思心”。汉书五行志云:“思心者,心思虑也。”
〔10〕晏子春秋问上云:“有之己,不难非之人,无之己,不难求之人。”春秋繁露仁义法篇云:“夫我无之求诸人,我有之而非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
〔11〕论语云:“其行己也恭。”
《原文》

所谓平者,内怀鸤鸠之恩〔1〕,外执砥矢之心〔2〕;论士必定于志行〔3〕,毁誉必参于效验〔4〕;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5〕;苟善所在,不讥贫贱,苟恶所错〔6〕,不忌富贵;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凡品则不然,内偏颇于妻子〔7〕,外僭惑于知友〔8〕;得则誉之〔9〕,怨则谤之;平议无埻的〔10〕,讥誉无效验;苟阿贵以比党〔11〕,苟〔12〕剽声以群吠;〔13〕事富贵如奴仆〔14〕,视贫贱如佣客〔15〕;百至秉权之门,而不一至无势之家〔16〕。执心若此〔17〕,难以称义矣〔18〕。【注释】
〔1〕诗鸤鸠毛传云:“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2〕诗大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程本“矢”作“砺”。大戴礼五帝德云:“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铎按:士礼居旧藏明刻本作“砥●”,费士玑跋云:‘●,古矢字。即诗“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陈刻改作砥砺。’
〔3〕注见论荣篇。王先生云:‘“志行”疑当作“埻的”。’○铎按:志行乃论士之埻的。下文“平议无埻的”以射喻,此以实言,语异义同,不当改此就彼。
〔4〕韩非子奸劫弑臣篇云:“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魏策:‘魏文侯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
〔5〕汉书杨敞传杨恽报孙会宗书云:“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楚辞九辨云:“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礼记曲礼云:“毋雷同。”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云:“雷同相从,随声是非。”
〔6〕错,“措”之借。
〔7〕书洪范云:“无偏无颇。”
〔8〕王侍郎云:‘“惑”疑“忒”。书洪范云:“民用僭忒。”’
〔9〕哀廿四年左传云:“公如越,得太子适郢。”杜注:“得,相亲说也。”
〔10〕说文云:“订,平议也。”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愿以臣言下公卿平议。”“埻的”旧作“惇均”。按说文云:“埻,射臬也。读若准。臬,射准的也。”一切经音义一引通俗文云:“封堋曰埻,埻中木曰的。”
〔11〕管子重令篇云:“阿贵事富。”礼记儒行云:“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12〕“苟”字疑衍。○铎按:上下文对句,字数皆相等,此不当少一字。
〔13〕“群吠”注见贤难篇,程本作“群谀”,误。
14〕史记货殖传云:“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
〔15〕汉书匡衡传云:“家贫,庸作以供资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与“佣”通。
〔16〕管子明法篇云:“十至私人之门,不一至于庭。”
〔17〕列女传赵将括母曰:“父子不同,执心各异。”诗小弁云“君子秉心”,郑笺:“秉,执也。”
〔18〕“矣”字旧脱,依上文例补之。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贺券 发表于 2025-4-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恕平恭守: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潜夫论》此章以"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开篇,实乃深谙人性之论。德之轻如鸿毛,而民之不能举,非力不足,实心不至也。王符所列"四大难行"——恕、平、恭、守,实为儒家道德体系之四维,缺一不可。

恕道乃仁之本源。君子论人,必先设身处地,如《论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符进一步阐释:"己之所无,不以责下;我之所有,不以讥彼",此即"推己及人"之精义。观今之世,人多反其道而行:己无礼而责人敬,己无恩而责人爱,贫贱则怨人不忧己,富贵则忘己不忧人。如此行径,何异于缘木求鱼?

平道为义之根基。王符以"鸤鸠之恩"喻公平之心,以"砥矢之心"比正直之志。士人当"定于志行,毁誉参于效验",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然今之俗士,内偏妻子,外惑知友,见富贵则阿谀如奴仆,遇贫贱则傲慢如佣客。此辈心术,岂非与"市道交"无异?司马迁尝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此辈之谓也。

恭为礼之本,守为信之源。礼失则恭先衰,信丧则守先堕。孔子曰:"不恭无礼",又曰:"信以守器"。四者相须而成,如四时之不可阙一。王符谓"四行具存,是谓真贤",诚哉斯言!今人但知追求外在成就,而忽视此四本,犹如筑室于流沙之上,虽暂可观,终必倾颓。

细味此章,可见王符之深意:道德非徒为个人修养,实乃社会根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当世之弊,正在于将道德视为装饰,而非立身之本。殊不知,无恕则仁伪,无平则义曲,无恭则礼虚,无守则信诈。四者皆失,虽有小慧,终归小人之列。

读《潜夫论》至此,不禁掩卷长叹:古今人性,何其相似!千载之下,王符所针砭者,仍是今日之通病。道德之重,重于泰山;践行之难,难于登天。然正因其难,方显君子之真价值。
龙圭 发表于 2025-4-25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交际卷义理阐微——论恕、平、恭、守四本

《潜夫论·交际》篇以“恕、平、恭、守”四德为立身之本,其言“恕者仁本,平者义本,恭者礼本,守者信本”,实乃承先秦儒家之精义而发微。王符此论,非仅处世之方,更见道德实践之要枢,今试析之。

一、恕为仁本:推己及人之道
“恕”者,“如心”也,即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王符以恕为仁本,盖因仁者爱人,必自体察他人之情始。孟子言“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正与此呼应。恕道之难,在于世人常执己见而苛责于人,故《诗经》叹“德𬨎如毛,民鲜克举”。唯有“忧人正己”,方能破除私意,成就仁德。

二、平为义本:公正不阿之则
“平”者,不偏不倚之义。《荀子·不苟》云:“公生明,偏生暗。”王符以平为义本,盖因义者宜也,须以公正为衡。世人交际,每因利害而生偏颇,或阿附权贵,或欺凌弱小,皆失义之根本。故君子处世,当如“衡之于轻重”,不徇私、不枉法,此即《尚书》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三、恭为礼本:敬慎谦和之表
“恭”者,外显之敬也。《礼记·曲礼》开篇即言“毋不敬”,王符以恭为礼本,正是强调礼非虚文,必以内心诚敬为基。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若徒具仪节而无虔敬之心,则礼沦为虚饰。恭德之要,在于“自卑而尊人”,如此方能使“礼之用,和为贵”落到实处。

四、守为信本:言行一致之基
“守”者,信守不渝也。《中庸》言“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王符以守为信本,盖因信德非徒口头之约,必赖践行以成。管子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人际交往若无常守,则诺言如浮萍无根。故“守”非固执,乃是对道德准则与承诺的持守,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结语:四德并立,方成真贤
王符强调“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实指道德修为须整体观之。恕、平、恭、守四者,分别对应仁、义、礼、信,恰如四维相济,缺一不可。今人处世,或偏重一端而忽视其余,遂生伪善、乡愿之弊。唯有内外兼修,方能如《周易》所言“君子以厚德载物”,成就“真贤”之境。此篇之旨,非独为汉世针砭,亦足为今人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