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6|回覆: 2

[道學研究] 【潛夫論】卷24實邊詩解3先聖製法實邊安國君子小人各有所利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12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潛夫論】卷24實邊詩解3先聖製法實邊安國君子小人各有所利
題文詩:
周書: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
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竭也.
土地人民,必相稱.今邊郡也,多害役劇,
動入禍門.不爲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
復之,內有,寇戎之心.西羌北虜,
必生窺欲,誠大憂也.百工制器,咸填其邊,
散之兼倍,豈有私哉?所以,固其內爾.
先聖製法,亦務實邊,以安中國.譬猶家人,
遇寇賊者,必使老小,羸軟居其,中央丁強,
武猛衛外.內奉其養,外御其難,蛩蛩距虛,
更相恃仰,乃俱安存.詔書法令:二十萬口,
歲舉孝廉,一人邊郡,十萬世舉,廉吏一人.
羌反以來,戶口減少,數易太守,十歲不舉.
當職勤勞,而不,賢俊蓄積,而不,
官吏者也,無所覬望,農夫無所,貪利是以,
逐稼中災,莫肯就外.古之,誘之以利,
弗脅以刑.易曰先王,以省,觀民設教.
故建武初,得邊郡,戶雖數百,歲舉孝廉,
以召來人.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
廉吏也者,卅舉一人,益置明經,一人,
內郡人將,妻子占著,五歲以上,與民同均,
皆得選舉.又募運民,耕邊入谷,遠郡千斛,
近郡二千,爵五大夫.可不欲爵,使食倍,
賈於內郡.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則雖,
欲令無往,弗能止也.此均苦樂,平傜役,
充邊境,安國要術.民爲國本,本立道生.
【原文】
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1〕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2〕。今邊郡多害而役劇〔3〕,動入禍門〔4〕。不爲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5〕,而內〔6〕有寇戎之心〔7〕。西羌北虜,必生窺欲,誠大憂也。【注釋】
〔1〕『匱』舊作『遺』。

〔2〕逸周書文傳解云:『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又云:「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孔晁註:『政以人土相稱爲善也。』禮記王制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尉繚子兵談篇云:『量土地肥磽而立邑,建城稱地,以城稱人,以人稱粟。三相稱,則內可以固守,外可以戰勝。』商子來民篇云:『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藪澤處什一,溪谷流水處什一,都邑蹊道處什一,惡田處什一,良田處什四。□此食作夫五萬。其山陵溪谷藪澤,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其藪澤溪谷名山大川之財物貨寶,又不盡爲用。此人不稱土也。』
襲伐突然襲擊,聲罪討伐。
〔3〕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十三年詔曰:『幽、幷、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
〔4〕史記趙世家:「李兌曰:『同類相推,俱入禍門。』」
〔5〕○鐸按:『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與』猶『以』也,互文耳。
〔6〕『內』舊作『門』。
〔7〕管子法法篇云:『期於興利除害。』治國篇云:『先王者善爲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鹽鐵論未通篇云:「傳曰:『大軍之後,累世不復。』方今郡國田野有隴而不墾,城郭有宇而不實,邊郡何饒之有乎?」漢書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云:『四年不登,五年復蝗,民生未復。』徐樂傳云:『間者,關東五穀數不登,年歲未復,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推數循理而觀之,民宜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埶也。』晁錯傳云:『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
【原文】

百工制器,咸填其邊,散之兼倍,豈有私哉?乃所以固其內爾。先聖製法,亦務實邊,蓋以安中國也。譬猶家人遇寇賊者,必使老小羸軟居其中央,丁強武猛衛其外〔1〕。內人奉其養,外人御其難,蛩蛩距虛,更相恃仰,乃俱安存〔2〕。【注釋】
〔1〕白虎通五行篇云:『丁者,強也。』論衡無形篇云:『身氣丁強。』
〔2〕呂氏春秋不廣篇云:『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顛,常爲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爾雅釋地作『邛邛岠虛』。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不恃仰人而食。』新書道德說云:『物莫不仰恃德。』論衡感類篇云:『功無大小,德無多少,人須仰恃賴之者,則爲美矣。』
蛩蛩距虛傳說中的異獸。蛩蛩與距虛爲相類似而形影不離的二獸。一說爲一獸。)
【原文】

詔書法令:二十萬口,邊郡十萬,歲舉孝廉一人;員除世舉廉吏一人〔1〕。羌反以來,戶口減少,又數易太守,至十歲不得舉。當職勤勞而不錄〔2〕,賢俊蓄積而不悉〔3〕,衣冠無所覬望〔4〕,農夫無所貪利,是以逐稼中災,莫肯就外。古之利其民,誘之以利,弗脅以刑〔5〕。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6〕。』是故建武初〔7〕,得邊郡,戶雖數百,令歲舉孝廉,以召來人。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8〕舉一人,益置明經百石一人〔9〕,內郡人將妻子來占著〔10〕,五歲以上,與居民同均,皆得選舉。又募運民耕邊入谷,遠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11〕。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賈於內郡〔12〕。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則雖欲令無往,弗能止也。此均〔13〕苦樂,平傜役,充邊境,安中國之要術也。【注釋】
〔1〕『詔書』以下,文有脫誤。按後漢書丁鴻傳云:「永元四年,代袁安爲司徒。時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萬幷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帝以爲不均,下公卿會議。鴻與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錯雜不得爲數。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帝從之。」和帝紀永元十三年詔曰:『幽、幷、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爲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俞樾云:「依文詮解,亦自可通。後漢書丁鴻傳:『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又和帝紀:『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是漢制舉孝廉,內郡與邊地不同。此文則合併言之。『詔書法令,二十萬口』,此以內地言也;『邊郡十萬』,此以邊地言也;其下云『歲舉孝廉一人』,則合內地邊地而言也。如分別言之,當云『詔書法令,郡國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邊郡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則文義自明矣。『員除世』句,『世』乃『三十』二字之誤。『除』疑當爲『際』。淮南原道訓:『高不可際』,注曰:『際,至也。』『際』與『至』一聲之轉。以『際』爲『至』,蓋漢人語。『員際三十,舉廉吏一人』,言滿三十員,則舉一廉吏也。下文云:『廉吏世舉一人』,『世』亦當爲『三十』。」○鐸按:俞說是。『世』即『卅』之訛。說文:『卅,三十幷也。』述赦篇:『令世歲老古時一赦』,浮侈篇:『或丁夫世不傅犁鋤』,『世』字誤與此同。
(漢代察舉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爲多,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這些科目,劃一由皇帝確定。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爲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爲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
〔2〕毛詩卷耳序云:『知臣下之勤勞。』汝墳鄭箋云:『賢者而處勤勞之職。』
〔3〕『不』字舊脫,據程本補。新語術事篇云:『道術蓄積而不舒。』吳越春秋:「伍子胥曰:『平王卒,吾志不悉矣。』」
〔4〕漢書杜周傳云:『衣冠謂欽爲盲杜子夏』,顏師古註:『衣冠,謂士大夫也。』說文云:『覬,●幸也。』小爾雅廣言云:『覬,望也。』
〔5〕『利其民』之『利』當爲『理』。理,治也。襄廿六年左傳云:『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杜註:『樂行賞而憚用刑。』○鐸按:『利』當爲『制』,涉上下文二『利』字而誤。『制』本作『●』,故與『利』恆相亂,邊議篇:『易利禦寇』,舊訛『制』,卜列篇:『奉成陰陽而制物』,舊誤『利』,其比也。『制民』與篇首『制國』義近。書呂刑:『折民惟刑』,一作『制民惟刑』,陶潛四八目引同,此古言『制民』之證。
〔6〕觀象辭。(先王效法此德巡視全國視察民情,設立教化)
〔7〕後漢光武紀元。
〔8〕○鐸按:『世』當爲『卅』,說見上。『人』程本作『又』,訛。
〔9〕○鐸按:上文『邊郡舉孝一人,廉吏卅舉一人』,皆言口率,不言其秩,疑此『百石』當爲『百戶』,言此時邊郡戶口銳減,每百戶得增置一明經,所謂權宜之計也。
(漢代察舉中的「明經」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明經」就是通曉經學。秦朝就有此科,到漢代地位開始突出。所謂「經」,原指先秦經典,自從漢武帝尊崇儒學,「經」就專指儒家經典了。其實,察舉各科都有經學內容,被舉者也要熟習經學;把「明經」特立爲一科,說明經學在漢代政治上地位之重要。漢代的讀書人無不自幼苦讀經書,目的都是爲了應舉、入仕。)
〔10〕『占』舊作『召』。史記田叔傳云:『因占著名數,家於武功』,索隱云:『言卜日而自占著家口名數,隸於武功,猶今附籍然也。』漢書宣帝紀地節三年詔曰:『流民自占八萬餘口』,顏師古註:『占者,謂自隱度其戶口而著名籍也。』二家說『占』字各異,顏氏得之。○鐸按:小司馬以『家』爲『家口』亦誤。說文:『家,居也。』言居於武功也。列子天瑞篇:『國不足,將嫁於衛』,家、嫁古字通。
〔11〕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爵九級,五大夫。』
〔12〕『可』疑『其』之誤。『賈』讀爲『價』。墨子號令篇云:『牧粟米布錢金,出內畜產,皆爲平直其賈,與主人券書之。事已,皆各以其賈倍賞之。又用其賈貴賤多少賜爵。欲爲吏者許之。其不欲爲吏,而欲以受賜賞爵祿若贖士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此文本於彼。
〔13〕『此均』二字舊倒。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7-10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潛夫論·實邊】第三段經義闡微

【周書】所云"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竭也",實爲治國安邦之要義。此段經文揭示"土地人民必相稱"之理,與【管子】"地大國富,人眾兵強"之說相表里,皆言經國者當審度疆域與生齒之平衡。

一、虛實之辨與邊疆治理
"虛土"之患,非獨地廣人稀,更在資源不彰、防禦不固。班固【漢書·晁錯傳】載"徙民實邊"之策,正爲破解此困。王符所言邊郡"多害役劇,動入禍門",恰如【鹽鐵論】中文學所陳"邊郡之士,饑寒於外",皆指陳漢世邊政失序之弊。先王制"九服之制",以侯衛綏服鎮守邊疆,今若不能"興利除害",則如【商君書·徠民篇】所謂"地勝其民者事徠",徒有廣土而民不堪命。

二、君子小人之利各有所歸
聖王製法,必使"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論語·里仁】)。邊政之善,在於使守土者得其安,開發者獲其利。觀【孟子·梁惠王】"深耕易耨"之教,可知實邊非徒增丁口,更須制民恆產。今邊郡役繁賦重,正如仲長統【昌言】所譏"刻急細民,侵削羸弱",此非"勸之則長"之道,實爲驅民離散之由。

三、經世之策的古今之鑑
王符之論,暗合【周易·繫辭】"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之旨。漢武屯田、趙充國金城之策,皆以"相稱"爲要。反觀後漢邊患,正坐"土地人民"失衡之弊。故實邊非僅軍事,實關教化,【漢書·地理志】載秦遷豪強以實關中,漢徙富民以充諸陵,皆深得"稱"字三昧。

結語
【潛夫論】此節,實爲邊疆經濟地理學之先聲。其以【周書】爲經,以漢事爲緯,揭示"虛土""匱竭"皆足致亂。今日讀之,猶見其警示:治國者當循"稱物平施"(【易·謙】)之道,使疆土與生齒相得益彰,方爲長治久安之基。
張岑 發表於 2025-7-28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潛夫論·實邊】第三段闡發先王治邊之要義,其文雖簡而理至深。今試析之如次:

一、經義溯源:虛實相濟之道
【周書】"土多人少"之論,實本於【管子】"地辟舉而民無積者,國地大而兵弱"之旨。先聖制"相稱"之法,非徒計戶口多寡,乃深諳"虛土易襲,匱民生變"之理。東漢邊郡之弊,正在役劇民逃,致"動入禍門"之患,此即【鹽鐵論】所譏"邊郡之士饑寒於外"之續也。

二、治邊三要:王符的經世之策
1. 制衡之術:所謂"君子小人各有所利",暗合【荀子】"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之人性論。王符主張以爵祿勸君子,以實利安庶民,此即【商君書】"劫以刑而驅以賞"的柔性運用。
2. 興利除害:文中痛陳"不爲興利"之弊,實呼應【漢書·晁錯傳】"徙民實邊,使屯戍之事益省"的積極邊防觀。
3. 動態平衡:"土地人民必相稱"說,較【孟子】"土地闢田野治"更強調人口與資源的動態適配,此乃漢代邊疆治理的經驗升華。

三、當代鏡鑒:從經義到實踐
班固【地理志】載河西四郡"民庶熾盛",恰證王符主張之可行。然觀今日邊疆開發,猶當警惕兩種偏頗:或重資源開發而輕民生,此"虛土"之危;或過度移民致生態失衡,此"匱竭"之兆。先聖"相稱"智慧,於今尤具啟示。

要之,此段以經典爲綱,以時弊爲的,將【周書】抽象原則轉化爲具象治策。其價值不在復古,而在通過經義詮釋,爲邊疆治理提供恆常之理。讀者當於"君子小人各有所利"處著眼,此實王符對人性深刻洞察的治術精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