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7|回复: 2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22救边诗解3民痛无耻危者易倾战守之策其必早定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4-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22救边诗解3痛无耻危者易倾战守之策其必早定
题文诗:
民为,贱为.圣王养民,爱之如子,
忧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灾患,
除其祸乱.殷高宗,鬼方之伐,非好武也,
𤞤狁于攘,非贪土以,振民育德,安疆宇也.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彼氐羌,莫不来享,
普天思服,行苇赖德.况近我民,蒙祸若此,
可无救乎?所以,奉事上者,怀义恩也.
痛则无耻,祸则不仁.忿戾怨怼,生于无耻.
今羌叛久!伤害多矣!百姓急矣!忧祸深矣!
上下相从,未见休时.不命大将,以扫丑虏,
而州郡县,稍稍兴役,连连,排帘障风,
探沙拥河,无所能御,徒自尽尔.数州屯兵,
十万,廪食县官,数百万斛,又有月垧.
但此人耗,不可胜供,而反惮于,暂出之费,
甚非计也.危者易倾,疑者易化.且夫今虏,
新擅边地,未敢自安,易震荡也.虏寇百姓,
新离旧壤,思慕未衰,易奖厉也.宜因此遣,
大将诛讨,迫胁离逖,破坏之.反之若,
宽假日月,蓄积富贵,虏寇各怀,安固之后,
则难动矣.周书:彼圣人,.
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深谋远虑,
防患未然,知微见著,养兵千日,待时而动.
《原文》
且夫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1〕。是以圣王养民,爱之如子〔2〕,忧之如家〔3〕,危者安之,亡者存之〔4〕,救其灾患,除其祸乱〔5〕。
是故鬼方之伐〔6〕,非好武也〔7〕,𤞤狁于攘〔8〕,非贪土也〔9〕,以振民育德〔10〕,安疆宇也〔11〕。古者,天子守在四夷〔12〕,自彼氐、羌,莫不来享〔13〕,普天思服,行苇赖德〔14〕。况近我民蒙祸若此,可无救乎?【注释】
〔1〕淮南子泰族训云:“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老子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新书大政上篇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以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2〕襄十四年左传:‘师旷曰:“养民如子。”’新序杂事一“养”作“爱”。说苑政理篇:‘太公曰:“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3〕汉书翟方进传云:“忧国如家。”
〔4〕赵策:‘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5〕襄十一年左传云:“救灾患,恤祸乱。”廿八年传云:“救其菑患。”
〔6〕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7〕周语:‘祭公谋父曰:“是先王非务武也。”’
〔8〕诗出车:“攘”作“襄”。释文:‘“襄”本或作“攘”。’后汉书蔡邕传释诲云:“猃狁攘而吉甫宴。”邕集难夏育击鲜卑云:“周宣王命南仲、吉甫攘猃狁,威荆蛮。”○铎按:汉书叙传:“于惟帝典,戎夷猾夏,周宣攘之,亦列风雅。”作“攘”与此同,皆用三家诗。
〔9〕淮南子兵略训云:“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
〔10〕易蛊象词。
〔11〕后汉书冯衍传云:“安其疆宇。”
〔12〕昭廿三年左传沈尹戍语。
〔13〕诗殷武。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译文: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
〔14〕诗北山云:“普天之下。”文王有声云:“无思不服。”“行苇”义见下篇。
(行苇:《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按,古文毛序以为泛言周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公刘的仁德。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多用于称颂朝廷。汉 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乃行苇之不伤。”晋 慧远《答何镇南》:“上极行苇之仁,内匹释迦之慈。”)
《原文》
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怀义恩也。痛则无耻,祸则不仁〔1〕。忿戾怨怼,生于无耻。今羌叛久矣!伤害多矣!百姓急矣!忧祸深矣!上下相从,未见休时。不一命大将以扫丑虏〔2〕,而州稍稍兴役〔3〕,连连不已〔4〕。若排帘障风,探沙拥河〔5〕,无所能御,徒自尽尔〔6〕。今数州屯兵十余万人〔7〕,皆廪食县官〔8〕,岁数百万斛,又有月直〔9〕。但此人耗,不可胜供〔10〕,而反惮暂出之费,甚非计也。【注释】
〔1〕“祸”旧作“福”,据程本改。
〔2〕诗常武云:“仍执丑虏。”汉书黥布传云:“埽淮南之众”,颜师古注:“埽者:谓尽举之,如埽地之为。”“扫”与“埽”同。
〔3〕意林“州”下有“县”字。按本书皆以“州郡”连言,此亦当作“州郡”。汉书西南夷传云:“州郡击之不能服。”
〔4〕诗皇矣云:“执讯连连。”汉书东方朔传云:“绵绵连连,殆哉!世之不绝也。”
〔5〕“帘”旧作“榩”,“拥”旧作“灌”,并据意林改。御览九“帘”作“翣”。“翣”与“箑”通,扇也。八百五十四“帘”又作“糠”,“探”作“陶”。按“陶”当作“掏”,一切经音义七引通俗文云:“?出曰掏。”探、掏义同。
〔6〕意林作“无益于事,徒自弊耳。”
〔7〕哀元年左传云:“夫屯昼夜九日。”杜注:‘“夫”犹“兵”也。’疏云:‘屯是戍守之名,故诗序云:“屯戍于母家。”’“十”旧作“才”,据程本改。后汉书西羌传虞诩说任尚云:“三州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
〔8〕急就篇云:“禀食县官带金银”,颜师古注:“禀食县官,官给其食也。”汉书地理志颜注:“禀,给也。”“廪”与“禀”同。后汉书南蛮传李固云:“计人禀五升”,章怀注:“古升小,故人日五升也。”
〔9〕后汉书陈宠后忠传注引谢承书云:“施延到吴郡海盐,取卒月直,赁作半路亭父,以养其母。”(月直月薪,月垧,月俸
〔10〕“耗”犹“费”也。汉书西南夷传都尉万年曰:“兵久不决,费不可共。”颜师古注:‘共,读曰“供”。’
《原文》
且〔1〕夫危者易倾,疑者易化。今虏新擅边地,未敢自安,易震荡也〔2〕。百姓新离旧壤〔3〕,思慕未衰〔4〕,易奖厉也。〔5〕诚宜因此遣大将诛讨,迫胁离逖破坏之〔6〕。如宽假日月,〔7〕蓄积富贵,各怀安固之后,则难动矣。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8〕。”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9〕。【注释】
〔1〕“且”旧作“是”。○铎按:且、是草书形近,故多相乱。秦策“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史记春申君传同,姚本“且”作“是”,史记郑世家:“齐强,而厉公居栎,即不往,且率诸侯伐我纳厉公。”今本“且”作“是”,误并与此同。或谓“是”犹“且”,非也。
〔2〕襄廿六年左传:‘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
〔3〕“壤”旧作“怀”。
〔4〕汉书元帝纪永光四年诏曰:“顷者,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
〔5〕“奖”旧作“将”。按说文云:“●,嗾犬厉之也。”经典多作“奖”。汉书哀帝纪云:“奖厉太子。”逸周书和寤解云:“王乃厉翼于尹氏八士”,孔晁注:“厉,奖厉也。”
〔6〕书多方云:“离逖尔土。”汉书赵充国传云:“虏破坏,可日月冀。”
(离逖亦作“离逷”。远远离开)
〔7〕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曰:“非少宽假,神不来。”’
宽假日月假以时日
〔8〕周祝解。“凡”作“观”,“趋”作“趣”。○铎按:周书云:“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此作“凡彼圣人”者,因上句而误记耳。趋、趣古字通。
〔9〕汉书高帝纪:‘韩信曰:“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向。”’此文意与彼同。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懒人不懒啦 发表于 2025-4-9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救边》第三篇阐明了民本思想与边疆防御之要义,诚为治国安邦之圭臬。今试析其理,以明圣王之道。

一、民本为政之基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二语,实承《老子》"贵以贱为本"与《淮南子》"城基民本"之旨。昔师旷言"养民如子",太公谓"爱民若父母",皆示圣王当以胞与之怀待兆庶。观殷高宗伐鬼方、周宣攘𤞤狁,非逞武略,实为"振民育德"耳。《尚书》"民惟邦本"之训,《孟子》"保民而王"之说,与此篇"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正相呼应。

二、边患处置之要
篇中痛陈羌患之烈:"伤害多矣!百姓急矣!"此非徒叹民生之多艰,更揭"痛则无耻,祸则不仁"之人性危局。昔贾谊《新书》论"民无不为本",今边民"蒙祸若此",岂可坐视?然当时州郡"排帘障风"之策,恰如扬汤止沸,反致"徒自尽尔"。文中"危者易倾,疑者易化"八字,实为处置边事枢机——当乘虏寇"新擅边地未安"之际,速遣大将"迫胁离逖",若纵其"蓄积富贵",必成痼疾。

三、战略时机之择
《周书》"观彼圣人,必趣以时"之语,深合《周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之智。篇末"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的论,既承《孙子》"未战而庙算胜"之谋,亦启后世"深谋远虑"之思。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之忧,范仲淹"先天下之忧"之怀,皆此义之延伸。

要之,此篇以民本为经,以边策为纬,织就治国锦图。其"爱民如子"之仁心,"安疆宇也"之远略,至今犹振聋发聩。昔孔子赞管仲"民到于今受其赐",王符此论,岂非亦当受今人之深思乎?

(全文共798字)
武尺王 发表于 2025-7-28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救边》民本思想与边疆防御之要义阐微

《潜夫论·救边》篇以“民为国基,贱为贵本”为纲,申明圣王治国之道,首重养民安邦。王符此论,非徒托空言,实乃针砭时弊,直指东汉后期边患频仍、民力凋敝之困局。其文辞峻切,义理深邃,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民本为政:圣王之道与边疆治理之基
“圣王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一语,承袭《尚书》“民惟邦本”之训,亦与孟子“保民而王”相呼应。王符强调,边疆之安,非恃武力扩张,而在以民为本。殷高宗伐鬼方、周宣王攘𤞤狁,皆非穷兵黩武,实为“振民育德,安疆宇”之举。此中深意,在于揭示边疆防御之根本目的——非为帝王私欲,而在护佑生民,使“危者安之,亡者存之”。

二、耻感与危机:边疆失守的伦理警示
“民痛无耻,危者易倾”之论,尤为警策。王符指出,若边民屡遭侵掠而朝廷无所作为,则民心涣散,国威沦丧。此“无耻”非谓民之道德缺失,实指统治者漠视边患,致民失庇护之耻。汉代贾谊《新书》尝言“寒者利短褐,饥者甘糟糠”,王符更进一步,揭示民生疾苦与国运倾颓之关联:边疆之危如累卵,若不能早定战守之策,必致“祸乱”蔓延,动摇国本。

三、战守早定:边疆防御的实践智慧
篇末强调“战守之策,其必早定”,实为务实之策。王符深谙《孙子兵法》“未战而庙算胜”之理,主张未雨绸缪。东汉中后期,羌患日炽,朝廷或弃边退守,或劳师远征,皆因缺乏长远谋划。王符之议,既反对苟且偷安,亦警惕轻启战端,而主张以“救灾患、除祸乱”为度,平衡防御与民生。此中智慧,与《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筑城固边”之论异曲同工,皆以民力为权衡。

结语
《救边》之论,以民本为体,以危机意识为用,以务实策略为归。王符之思,非仅针对汉末边患,更为后世治国者立一镜鉴:边疆之固,在德不在险;战守之策,在民不在兵。今日读之,犹觉其言切中肯綮,足资深思。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潜夫论》文本,参酌汉代经世思想,结合殷周史事与东汉时局,析其民本、危机、实践三层义理,力求文风简古而义理明晰。
佷强 发表于 2025-9-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救边》第三篇所言“民痛无耻,危者易倾,战守之策其必早定”,实乃治国安邦之要义。王符此论,深契先秦儒家“民为邦本”之旨,又兼采法家务实之精神,可谓洞明时局之箴言。

民为国基,贱为贵本,此八字实为全书纲领。圣王治世,不以兵戈炫耀为能,而以养育万民为务。所谓“爱之如子,忧之如家”,非止于仁心发露,更需制度保障。昔殷高宗伐鬼方,周宣王攘𤞤狁,皆非穷兵黩武,实为“振民育德,安疆宇”之不得已而为之。盖边境不宁,则农耕废弛;胡马窥江,则黎庶流离。故守土之责,首在安民。

“民痛无耻”四字尤堪深味。百姓遭受边患之苦而朝廷无所作为,则民心渐失羞耻之感,进而丧失对家国之认同。此即《管子》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之反面——边民终日惶惶,焉能顾念礼义?长此以往,非但边疆难守,更恐祸延腹地。王符警示“危者易倾”,正是洞察民心涣散则国基动摇之理。

至于“战守之策其必早定”,乃务实之要策。观汉室应对羌患之得失,可知犹豫不决最误国事。或主弃地退守,或倡孤军深入,皆因缺乏长远谋略所致。王符主张早定国策,既反对苟且偷安之弃土论,亦不赞浪战耗民之冒进策,而是强调巩固边防、屯田养兵、安抚夷夏之系统方略。此与《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智略暗合。

通观全篇,王符之论非徒托空言。其以“救边”为题,实含“救心”之深意——边疆之危实源于政教之弛,守土之固终系于民心之聚。今日读之,犹觉其警策:治国者当知安边即所以安民,安民即所以安国,若待“民痛无耻”而始谋救边,则危局已成,倾覆恐在旦夕矣。

以上内容约760字,文风力求契合传统札记体,以释读结合评析的方式,着重阐发王符“民本—边防—国策”三重维度的内在关联。既保持国学解读的专业性,亦注重思想脉络的贯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