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9|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9本政诗解3惟贤知贤衰世爵恶义士清高不交奸佞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1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9本政诗解3惟贤知贤衰世义士清高不奸佞
题文诗:
成帝以降,自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讫令尉,
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汉所谓,贤明忠正,
贵宠之臣.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崇东郡,
太守翟义,思事君礼,义勇奋发,欲诛.
功虽不成,志节可纪.以十万计,能奉报恩,
二人而已.由此观之,衰世群臣,诚少贤也,
官益大者,其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尔.
是而:治世之德,衰世之恶,常与爵位,
自相副也.孔子曰国,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国无道且,富贵焉耻.经有曰: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巧言如流,俾躬处休.言衰世士,
志弥洁者,身弥贱也,佞弥巧者,官弥尊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明相见,同听相闻,
惟圣知圣,惟贤知贤.今当,既不能,
昭练贤鄙,然又,贵人风指,胁以权势,
之属托也,请谒阗门,礼贽辐辏,迫目前急,
则且先之.此正士,之所独蔽,而群邪佞,
之所党进.周公,为宰辅也,以谦下士,
故得真贤.祁奚也,之为大夫,举雠荐子,
故得正人.今得位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
借亢龙之,势以陵贤,而欲使其,志义之士,
匍匐曲躬,以事己也,毁颜谄谀,以求亲后,
乃保持之,则贞士也,采薇冻馁,伏死岩穴,
中而已尔,岂有肯践,其阙而交,其人者哉?
《原文》

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讫令尉〔1〕,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自汉所谓贤明忠正贵宠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思事君之礼,义勇奋发〔2〕,欲诛莽。功虽不成,志节可纪〔3〕。夫以十万之计,其能奉报恩〔4〕,二人而已。由此观之,衰世群臣诚少贤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尔〔5〕。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恶,常与爵位自相副也。【注释】
〔1〕续汉书百官志云:“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
〔2〕汉书陈汤传云:“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3〕汉书元后传云:“莽为摄皇帝,改元称制,宗室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等恶之,更举兵欲诛莽。”义见翟方进传。○铎按:刘崇与相张绍谋诛莽,语在莽传。

〔4〕“奉”下脱一字。按救边篇云:“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怀义恩也。”此当云“奉上报恩”。○铎按:邵本臆补“国”字。

〔5〕盐铁论褒贤篇云:“其位弥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
《原文》

孔子曰:“国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诗伤“皎皎白驹,在彼空谷”〔2〕,“巧言如流,俾躬处休〔3〕。”盖言衰世之士,志弥洁者身弥贱,佞弥巧者官弥尊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4〕,同明相见,同听相闻,惟圣知圣,惟贤知贤〔5〕。【注释】
〔1〕论语“国”俱作“邦”,此避高祖讳。列女传柳下惠妻传亦作“国”。
〔2〕白驹。(光亮皎洁小白马,空旷山谷留身影。)
〔3〕雨无正。(那能言善辩之辈,靠能说会道一套套如流水,做了不倒翁永远处高官位!)
〔4〕易系辞上传。
〔5〕分、闻、贤韵。韩诗外传五云:“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汉书元后传:‘成帝谓王章曰:“惟贤知贤,君试为朕求可以自辅者。”’魏志杜袭传:‘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盖本此。
《原文》

今当涂之人〔1〕,既不能昭练贤鄙〔2〕,然又却于贵人之风指〔3〕,胁以权势之属托〔4〕,请谒阗门〔5〕,礼贽辐辏〔6〕,迫于目前之急,则且先之〔7〕。此正士之所独蔽,而群邪之所党进也。【注释】
〔1〕○铎按:“当涂”注见明暗篇。
〔2〕○铎按:文选月赋注引埤苍:“练,择也。”尔雅释诂:“柬,择也。”“练”即“柬”之借。
〔3〕“却”当为“劫”,“劫”与下“胁”字同义。礼记儒行云:“劫之以众”,郑注:“劫,劫胁也。”“劫”亦作“■”。劫、■、却字形相近,庄子田子方篇:“盗人不得■”,释文:‘元嘉本作“却”。’误正类此。“风指”有二义。汉书何武传云:“大司空甄丰承莽风指”,颜师古注:“风,谓风采也。指,意也。”王莽传云:“莽色厉而言之,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风,读如字。孔光传云:“莽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后指风光,令上之。”严助传云:“乃令严助谕意,风指于南越。”颜氏并读“风”为“讽”。后汉书宦者传云:“蔡伦受窦后风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章帝子清河孝王传云:“使小黄门蔡伦考实之,皆承讽旨,傅致其事。”西羌传云:“王莽辅政,欲耀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皆用“讽”本字,此“风旨”当读如字。
〔4〕汉书邹阳传云:“胁于位势之贵。”盖宽饶传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颜师古注:“许氏、史氏有外属之恩,金氏、张氏自托在于近狎也。属,读如本字。”按属、托同义,颜说非也。尹翁归传云:“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佞幸淳于长传云:“凤且终,以长属托太后及帝。”外戚传:‘孝武李夫人病笃。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后汉书窦融传云:“年老,子孙纵诞多不法,遂交通轻薄,属托郡县,干乱政事。”马援后严传云:“典郡四年,坐与宗正刘轶、少府丁鸿等更相属托,征拜太中大夫。”翟酺传云:“权贵共诬酺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托。”杨震传云:“外交属托,扰乱天下。”又云:“属托州郡,倾动大臣。”白虎通三纲六纪篇论朋友云:“生不属,死不托。”分合言之,其义一也。
〔5〕韩非子八奸篇云:“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为重。”汉书申屠嘉传云:“门不受私谒。”史记汲郑列传赞云:“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汉书作“填”,颜师古注云:“填,满也。”○铎按:朱骏声云:‘“阗”字本训当与“填”略同。’
〔6〕说文云:“毂,辐所凑也。”凑、辏古今字。后汉书郎𫖮传云:“今选举皆归三司,非有周、召之才,而当则哲之重,每有选用,辄参之掾属,公府门巷,宾客填集,送去迎来,财货无已。其当选者,竞相荐谒,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奸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铎按:明暗篇:“天下辐凑。”辏,俗改旁字。
〔7〕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郑注:“且先,言未遑余事。”
《原文》

周公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1〕。祁奚之为大夫也,举雠荐子,故能得正人〔2〕。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3〕,借亢龙之势以陵贤〔4〕,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谄谀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5〕,则贞士采薇冻馁,伏死岩穴之中而已尔,岂有肯践其阙而交其人者哉〔6〕?【注释】〔1〕盐铁论刺复篇云:“昔周公之相也,谦卑而不邻,以劳天下之士,是以俊乂满朝,贤智充门。”事详说苑敬慎篇及尊贤篇。○铎按:亦见荀子尧问篇、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三。
〔2〕襄三年左传。○铎按:亦见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新序杂事一。
〔3〕韩非子诡使篇云:“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
〔4〕后汉书云:‘阴兴,光烈皇后母弟也。帝欲封之,兴固让。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耶?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铎按:依笺例当云“后汉书阴识后兴传。”
〔5〕汉书元后传:‘王凤云:“御史大夫音谨敕,臣敢以死保之。”’楚元王后向传:“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颜师古注:“持,谓扶持佐助也。”荀子解蔽篇云:“鲍叔、宁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杨倞注:“持,扶翼也。”晋书山涛传云:“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石鉴传云:“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鉴以为不然,保持之。”
〔6〕汉书邹阳传云:“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花儿 发表于 2025-7-1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九〈本政〉诗解三:论贤知贤与衰世爵恶之辨

《潜夫论》此章所论,直指西汉末季成帝以降至于王莽篡位之际,官僚体系之弊与士节之衰。文中以‘惟贤知贤’为纲,痛陈衰世爵禄之恶,更彰义士清高不交奸佞之节,实为汉代政治伦理之深刻批判。今析其要义如下:

一、衰世官冗而贤愚混
王符指出,自成帝至王莽时,公卿列侯下至令尉,‘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标榜‘贤明忠正贵宠’,然莽篡之际,唯刘崇、翟义等寥寥数人‘思事君礼,义勇奋发’。此现象揭示两大问题:其一,官僚体系膨胀而名实乖离,爵禄沦为权谋工具;其二,所谓‘贤臣’多趋炎附势,唯真贤者能守节义。班固《汉书·佞幸传》所载‘宠臣皆以宦者充之’,正可与此互证。

二、惟贤知贤的认知困境
‘惟贤知贤’语本《荀子·不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王符借此批判衰世人才选拔之弊。当政者若非真贤,则所擢必多奸佞。如王莽以‘爵恶’笼络群臣,使‘清高之士耻与同列’,此即《周易·否卦》‘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言‘代有小人,贤士所嗟’,恰可作注。

三、义士清高的伦理价值
文中特标刘崇、翟义‘义勇奋发’,其意义有三:
1. 气节重于爵禄:二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体现《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精神;
2. 清浊之辨:不交奸佞非独洁身,更是对‘爵恶’制度的否定,暗合《论语·卫灵公》‘邦无道,谷,耻也’之训;
3. 历史批判:以少数义士反衬十万官员之失节,凸显体制性腐败。

四、王符的治政之思
此篇绝非仅述史事,实寓‘本政’深意:
选官之道:当以德行为本,否则‘爵恶’必致‘官邪’(《尚书·周官》‘举能其官,惟尔之能’);
士人立身:衰世尤需守‘清高’之节,此即《礼记·儒行》‘不临深而为高’的真儒精神。

结语:王符此论,以史为鉴,直指‘贤者不显,佞者昌’的政权危机。其言‘惟贤知贤’,既是对汉代选官制度的反思,亦为后世立‘清流拒浊’之士范。今日读之,犹见其‘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尚书·毕命》)的深心。

(全文约780字)
沙舟 发表于 2025-7-2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九《本政》篇所论"惟贤知贤"之旨,实为衰世政治伦理之要义。王符此章以西汉末季史事为鉴,深刻揭示了"爵恶义士"的政治困境与"清高不交奸佞"的士人风骨,其论述可析为三重意蕴:

一、贤愚倒置之世相
成帝以降至于王莽秉政期间,"公卿列侯下讫令尉"凡十万人,皆标榜"贤明忠正",实则多尸位素餐之辈。王符以反讽笔法揭破"贵宠之臣"的虚妄性,唯刘崇、翟义等少数义士能"思事君礼,义勇奋发"。此与《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势"之说遥相呼应,凸显衰世官僚体系"举枉错诸直"(《论语·为政》)的体制性痼疾。

二、知人论世之机理
"惟贤知贤"典出《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王符以此批判汉代选举制度之失。班固《汉书·佞幸传》载"衰世则选佞媚取容",正可与此互证。翟义等义士所以能独抗王莽,盖因秉持"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的儒家政治伦理,其"义勇奋发"非徒血气之勇,实为"知君臣大义"的理性抉择。

三、清浊分途之节义
"义士清高不交奸佞"暗合《周易·否卦》"内君子而外小人"的处世哲学。王符通过对比十万官僚与寥寥义士,彰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的士人品格。这种"有所不为"的政治操守,正是对《孟子·尽心》"穷不失义"理念的实践。

要之,王符此论非仅史评,实为针砭时弊的政论。其以"爵恶义士"批判权力异化,以"惟贤知贤"重构选举标准,以"清高不交"树立士人风骨,三者共同构成其"明道救世"(《潜夫论·叙录》)的思想体系。今日读之,犹见其"彰善瘅恶"(《尚书·毕命》)的春秋笔法,诚为汉代批判现实主义政论之典范。学者当由此领会"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的深层政治伦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