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1|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8思贤诗解1亡乱国君好其所乱尊贤任能纳谏国安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1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8思贤诗解1亡乱国君好其所乱尊贤任能纳谏
题文诗: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国之所以,亡者乱也.
人君莫不,好治恶乱,乐存畏亡.尝观上记,
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夫何故哉?
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恶其所治;
憎所以存,爱所.是故,相去百世,
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征,
败迹,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故曰虽有,
尧舜之美,必考周颂;虽有桀纣,之恶,
于版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世.夫与死人,
同病,不可生与,亡国同行,不可存也.
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不嗜食.
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不嗜贤.故病家厨,
非无嘉馔,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
乱国之官,非无贤人,君弗能任,故遂于亡.
而食,旨酒甘醪,所以养生,病人恶之,
以为不若,菽麦糠糟,,此将死候.
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暗君恶之,
以为不若,奸佞阘茸,谗谀言者,此将亡征.
老子: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否卦: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故养寿士,先病服药;
养世之君,先乱任贤,身常安,国永.
《原文》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2〕,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3〕,夫何故哉〔4〕?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5〕。是故〔6〕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7〕,限隔九州〔8〕,殊俗千里〔9〕,然其亡征败迹〔10〕,若重规袭矩〔11〕,稽节合符〔12〕。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颂〔13〕;虽有桀、纣之恶,必讥于版、荡〔14〕。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15〕。【注释】
〔1〕○铎按:春秋以降,迄于汉世,分封同姓,不量能而授官,故亡国败家相续,此望治者所以思得贤材共相举救者也。故以“思贤”命篇。
〔2〕吕氏春秋务本篇云:“尝试观上古记”:高诱注:“上古记,上世古书也。”
〔3〕“秽”当作“灭”。贤难篇云:“三代之以覆,列国之以灭。”灭、秽字形相近。汉书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史记平准书作“彭吴贾灭朝鲜”,误正类此。吕氏春秋安死篇云:“亡国不可胜数”,高诱注:“不可胜数 ,亡国多也。”○铎按:此“数”字读去声。“不数”即“无数”,与“有三”对。史记张释之冯唐传赞:“不偏不党,不党不偏”,即书洪范“无偏无党,无党无偏”。襄三年左传引商书:“无偏无党”,新序杂事一作“不偏不党”。周语上:“是以事行而不悖”,潜叹篇作“事行而无败”。是“不”与“无”同也。此书无、不多互用,汪偶未照耳。
〔4〕“故”字旧脱,据治要补。
〔5〕治要“以”作“与”,“乱”、“治”上并有“以”字。“恶”旧作“忘”,据治要改。汉书董仲舒传云:“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6〕“故”字据治要补。
〔7〕续汉书律历志刘昭注引乐协图征云:“天元以甲子朔旦冬至,日月起于牵牛之初,右行二十八宿,以考王者终始。或尽一其历数,或不能尽一,以四千五百六十为纪,甲寅穷。”宋均注:‘“纪”即“元”也。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终之大数也。王者即位,或过其统,或不尽其数,故一共以四千五百六十为甲寅之终也。王者起必易元,故不复沿前而终言之也。’
〔8〕新语道基篇云:“九州绝隔。”
〔9〕晏子春秋问上云:“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10〕韩非子有亡征篇。○铎按:“败迹”已见明暗篇。
〔11〕尔雅释山郭璞注:‘“袭”亦“重”。’○铎按:袭、叠古音同部,今习用“叠”字。
〔12〕孟子云:“若合符节。”礼记儒行郑注:‘“稽”犹“合”也。’
〔13〕荀子非相篇云:“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考,观也。”○铎按:旧说周颂为周室成功致太平之诗,故曰“必考于周颂”。(诗经.周颂)
〔14〕并诗大雅。“版”今作“板”,尔雅释训作“版”。礼记玉藻郑注:‘“几”犹“察”也。”“讥”与“几”同。○铎按:管子小匡篇:“关市几而不正”,即孟子公孙丑上篇“关讥而不征”,是“讥”与“几”同也。
〔15〕诗荡。(诗经.大雅.荡,译文: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原文》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1〕。岂虚言哉〔2〕!何以知人之〔3〕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4〕。是故病家之厨〔5〕,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6〕。夫生■■梁〔7〕,旨酒甘醪,所以养生也〔8〕,而病人恶之,以为不若菽麦糠糟欲清者〔9〕,此其将死之候也。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而暗君恶之,以为不若奸佞阘茸谗谀之〔10〕言者〔11〕,此其将亡之征也〔12〕。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易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13〕”是故养寿之士,先病服药;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永永也〔14〕。【注释】
〔1〕韩非子孤愤篇文。○铎按:淮南子说山训:“与死者同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难与为谋。”亦此义。
〔2〕老子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3〕“之”字旧脱。
〔4〕文子微明篇云:“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铎按:且、将一声之转,故互其文。
〔5〕说文云:“厨,庖屋也。”
〔6〕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铎按:笺所引诸书“遂”字,或为语词,或与“坠”同,而皆不足以说此。“于”犹“以”也。韩非子解老篇:“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老子“于”作“以”。“于死”、“于亡”犹言“以之死”、“以之亡”耳。治要无两“于”字,盖不得其义而妄删,不足据也。
〔7〕尔雅释言释文引字林云:“■,饭食也。”玉篇以“■”为俗“饭”字。“生饭”未详。盐铁论散不足篇云:“豆羹白饭,綦脍熟肉。”“生饭”或“白饭”之误。○铎按:生、白形音俱远,无缘致误。实贡篇云:“夫说粱饭食肉。”与此同谓美食也。若白饭则何美之有?
〔8〕庄子有养生主篇。淮南子泰族训云:“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9〕“欲”当作“饮”。楚辞招魂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王逸注:“冻,冰也。”○铎按:“清”疑当作“凊”,谓“寒水”也。蔡邕为陈留县上孝子状:“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笺引招魂“挫糟冻饮”,则又以美食当恶食矣。庄子人间世:“爨无欲清之人。”释文:“清,七性反。”字当作凊。
〔10〕“之”字旧脱。
〔11〕汉书李寻传云:“诸阘茸佞?,抱虚求进。”
〔12〕旧脱“也”字,据何本补。治要载尹文子曰:“凡国之将存亡有六征。”韩非子亡征篇云:“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13〕否九五。(语出《周易•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 语辞;“亡”,危亡;“桑”为桑树,喻根深;“苞”是一根丛生的草,喻团结,此句意为念念不忘危亡,要象荀桑那样安固。九五爻处否塞之时而处柔,犹国君处逆境,必有高度危亡意识,方有苞桑之固。)
〔14〕两“永”字有误。程本作“国脉永”。按“脉”字疑非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淮南子说山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俞樾云:‘上“永”字不误,下“永”字乃“●”之误。●,古文“保”字,见说文。“身常安”与“国永保”,两文相对。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姚待 发表于 2025-7-24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思贤》治国之道探微

《潜夫论》卷八《思贤》开篇即直指国运兴衰之本,曰:“国之所以存者治也,所以亡者乱也。”此言虽简,然深契三代治乱之枢机。王符以史为鉴,揭示人君“好治恶乱”乃常情,然何以“亡代有三,秽国无数”?其症结在于“君常好其所乱,恶其所治”——此一语道破千古昏君之通病。

一、治乱之辨:本心与行为之悖反
“好治恶乱”虽为人君共识,然实践之中,往往南辕北辙。何哉?盖因私欲蔽智、偏信塞听。王符所言之“好其所乱”,非谓君主直求乱亡,实指其行径暗合乱道:亲佞远贤、拒谏饰非、徇私废公。如秦二世宠赵高而弃李斯,汉桓帝信宦官而锢党人,皆以“恶其所治”而速祸。故《思贤》之警,在于点明人君若不能克己明辨,则“好治”之愿终沦为“助乱”之实。

二、任贤纳谏:存亡之关键
“尊贤任能,纳谏国安”八字,乃王符所倡治国圭臬。贤能者,国之栋梁;谏言者,治之药石。昔齐桓公任管仲而霸,唐太宗容魏徵而兴,皆以虚怀博采为基。反之,如商纣拒比干、楚怀逐屈原,终致社稷倾覆。王符深谙“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之理,故特申“思贤”之要:非仅招徕贤才,更需以诚待之、以礼用之、以信持之。

三、历史镜鉴:近古亡国之训
文中“近古以来,亡代有三”之论,或指秦、新莽、东汉季世之流。其败亡轨迹,无一非“好乱恶治”之注脚:秦以严刑峻法为治,实则背离民心;新莽托古改制,而用非其人;汉末君主纵容外戚宦官,致使贤士噤声。王符以此警示:治国若徒恃权术、罔顾大道,纵有暂安,必趋溃乱。

结语:思贤之实在于克己
《思贤》之旨,非徒论“贤”之重要,更在揭示“思”之艰难。人君欲求真治,首须自省其好恶:是慕虚名而近谄媚,抑或求真言而礼正直?王符之论,实承荀子“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之思,而更重实践层面之纠偏。今读此文,犹觉其如暮鼓晨钟,足为后世执政者戒。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潜夫论》原义,结合史实阐发,以“治乱之悖反—任贤之实践—历史之印证”为脉络,力求学术性与警示性并重。王符之文风质朴深刻,故解读亦避免浮华,直指核心。
一席事 发表于 2025-7-29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思贤》治国之道探微

《潜夫论·思贤》首章开宗明义,直指国家存亡之本:“国之所以存者治也,所以亡者乱也。”此语虽简,却深契先秦儒家“为政以德”之旨,与《尚书》“民惟邦本”、《孟子》“仁政”之说一脉相承。然王符更进一层,揭示人君虽“好治恶乱”,却屡致败亡之悖论,其因何在?曰:心术偏蔽,用贤失道。

一、治乱之机:君心与贤能
文中谓亡国之君“好其所乱,恶其所治”,此非谓其有意求乱,实乃“暗于大道”。盖人君若以私欲凌驾公义,则忠言逆耳、谄媚顺心,如《荀子·君道》所言:“明主好要,暗主好详。”好详者,溺琐务而蔽大体;好要者,任贤能而总纲目。王符举“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无数”为鉴,恰如《韩非子·亡征》所列四十七征,皆因君心失正,使治术反成乱阶。

二、任贤纳谏:存亡之枢机
“尊贤任能,纳谏国安”八字,实为全篇枢要。王符之论,承袭管仲“士无世官,官事无摄”(《管子·法法》)之制,兼采墨子“尚贤为政本”(《墨子·尚贤》)之思。然其独到处,在于点明贤才之用,非徒形式,而在君心之诚。若齐桓用管仲而霸,因其能“辟门户”;夫差诛伍员而亡,因其“塞聪蔽明”。故《潜夫论》强调:纳谏非难,去私为难;任贤非难,识贤为难。

三、历史镜鉴:秽国之由
文中“秽国”之喻,尤值深味。秽者,不独政弊民困,更指礼崩乐坏、价值淆乱。如秦二世偏信赵高,汉桓帝锢禁党人,皆因拒斥“思贤”之道。王符以史为镜,暗合董仲舒“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之训——君若违天道、弃贤能,则虽欲治而必趋乱。

结语:思贤之要在于正心
《思贤》之旨,终归于“君心”二字。王符未明言“正心诚意”,然其理路实通《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治国者若能克己去私,使“好恶与治同趋”,则贤者自进,乱象自消。此篇虽简,足为后世“用人行政”之圭臬,今日读之,犹见其警示之切。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以经学为基,融通诸子,参以史实证发,力求既守汉儒章句之严谨,复显王符“指讦时短”之锋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