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1|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3遏利诗解3君子明道立节彰义亏盈冲谦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1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3遏利诗解3君子明道立节彰义亏盈冲谦
题文诗:
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
威势不行,君子.行善不多,申道不明,
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
智士之于,子孙,厉之以志,弗厉以辞;
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
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故董仲舒,终身不问,
家事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
若其不贤,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
祸之胎也.至无而有,至舍而得,不舍不得.
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德义.德义弗施,
聚必有阙.家赈,而贷乏也,遗赈贫穷,
恤矜疾苦,则必可,居富矣.易曰天道,
亏盈冲谦.故以仁义,于彼者,天赏于此;
以邪取前,衰之于后.天之,持盈之道,
挹而损之,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
天道公正,至盈而亏,至虚而实,真情自得.
义以正己,仁以爱人,虚怀若谷,情怀天下.

《原文》

故君子曰〔1〕: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2〕,厉之以志,弗厉以诈〔3〕;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4〕;贻之以言,弗贻以财〔5〕。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6〕。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7〕。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注释】
〔1〕“君”字疑误。

〔2〕吕氏春秋察微篇云:“智士贤者。”

〔3〕“诈”字与下复,何本作“辞”。按三略云:“厉之以辞。”○铎按:下文“诈”字,士礼居旧藏明刊本作“邪”,则与此不相复。“辞”即“言”也。如何本,则与下文“贻之以言”乖剌矣。

〔4〕礼记檀弓:‘曾子曰:“国奢则示之以俭。”’

〔5〕说苑杂言篇:‘晏子曰:“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

〔6〕并见汉书。“■”汉书作“疏”。广韵九鱼“疏”字注云:‘疏姓,汉有太子太傅东海疏广,俗作“■”。’按晋书束皙传云:‘汉太子太傅■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之“足”,遂改姓焉。’是汉时已以“■”为“疏”矣。

〔7〕汉书疏广传云:“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昭卅二年左传云:“无征怨于百姓”,杜注:“征,召也。”
《原文》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1〕”今□〔2〕家赈而贷乏〔3〕,遗赈贫穷,恤矜疾苦〔4〕,则必不)(5〕居富矣〔6〕。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7〕。”故以仁义于彼者,天赏之于此〔8〕;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9〕,则亦10〕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11〕。【注释】
〔1〕晋语:‘僖负羁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韦昭注:“宜,义也。”
〔2〕空格程本作“或”。
〔3〕尔雅释言云:“赈,富也。”
〔4〕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安万民,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郑注:“振穷,救天民之穷者也,”昭十四年左传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杜注:“振,救也。”“振”声误为“赈”。汉书文帝纪元年诏曰:“其议所以振贷之。”颜师古注:‘振,起也。诸“振救”、“振赡”,其义皆同。今流俗作字从“贝”者,非也。’
〔5〕空格程本作“久”。
〔6〕句有误字。说苑杂言篇:‘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说丛篇云:“赈穷救急,何患无有?”○铎按:“不”疑当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贫而不可得”之意。
〔7〕谦彖词。“以冲”王弼本作“而益”。
〔8〕空格程本作“费”,“以仁义”旧作“仁以义”。按墨子天志中云:“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此文本之。襄廿八年左传:‘叔孙穆子曰:“善人富谓之赏。”’
〔9〕见上。“挹”与“抑”同。○铎按:文选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注引苍颉篇:“挹,损也。”言损之又损也。
〔10〕“亦”旧作“不”。
〔11〕易干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故君子曰”至此,旧错入务本篇,今移正。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5-2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遏利》卷三析义:论君子明道立节与亏盈冲谦之道

王符《潜夫论·遏利》一篇,深究义利之辨,其卷三所论“君子明道立节,彰义亏盈冲谦”之旨,实为儒家道德哲学之精要。今试析其文义,以阐圣贤之微言。

一、君子之忧:道德本位之确立
文中引孔子之言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君子非忧。”此语直指君子所忧非在外物,而在内德。儒家向来以“义利之辨”为根本,孔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正与此呼应。王符进一步申明:“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此四者——善行、明道、立志、彰义,乃君子立身之本。若德不修、道不显,纵有万钟之禄,亦足为耻。

二、亏盈冲谦:天道人伦之常则
“亏盈冲谦”四字,实本《周易》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之旨。老子亦言“损有余而补不足”,儒家则强调“满招损,谦受益”。王符以此警示:贪利不止者,必遭天道之反噬;而守谦持节者,终得福泽。此中深意,非仅个人修德,更关乎治国平天下。《尚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利欲熏心者,终违天理,而君子以谦冲自牧,反能成其大。

三、教子之道:厉志而非厉辞
篇末言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辞”,此乃儒家家教之核心。孔子教伯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重在实际德行;而王符更强调“志”之砥砺,与孟子“尚志”之说相通。盖言辞可伪,而心志难欺。后世司马光《训俭示康》、颜之推《颜氏家训》,皆承此脉,以德传家,非以财遗子孙。

结语
《遏利》一篇,实为针砭时弊之作。东汉末年,权贵争利成风,王符以“明道立节”为药石,以“亏盈冲谦”为圭臬,其言凛然有古君子之风。今人读之,尤当反思:逐利之世,何以自处?答在“德义”二字而已。

(全文约780字)
凤杰 发表于 2025-7-30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三《遏利》章句阐微:论君子明道立节之义与亏盈冲谦之德

《经义发微》
《潜夫论·遏利》篇所引孔子之言(注:此当为托圣立言),实承《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之旨而深其义。其谓"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君子非忧",正与《荀子·天论》"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相表里。此非谓君子当弃绝物质,乃言其价值序位中,道义之彰明远重于外物之丰赡。王符以"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为君子之耻,实本《周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儒家核心伦理。

《义理疏证》
所谓"厉之以志,弗厉以辞",可溯至三重经典传统:
一者,《尚书·周官》"功崇惟志"之说,强调志节为立德之本;二者,《礼记·学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化观,揭示精神传承重于物质遗赠;三者,《孟子》"尚志"之教(《尽心上》),谓"仁义而已矣"。此与汉代桓宽《盐铁论·褒贤》"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东汉士林对先秦儒学的坚守。

《冲谦之道诠解》
"亏盈冲谦"四字尤具深意。《周易·谦卦》彖传"天道亏盈而益谦"为其张本,王符将此天道规律转化为人道准则。其内在逻辑为:
1. 物质之盈满必招损(《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2. 德义之充盈反增益(《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
3. 冲虚谦抑乃持盈之道(《文子·九守》"持盈者损,好谦者益")

《古今镜鉴》
观今日之世,此章启示有三:
一在价值取向上,当以"明道立节"为人生坐标系,而非以财贿声色为度量衡;二在教育传承中,须以志节德义为家族精神基因,此即《颜氏家训》"慕贤篇"所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三在处世哲学方面,当体认"亏盈"之道,知盛满之不可久持。

《潜夫论》此章虽寥寥数语,实熔铸经子精华。其以"遏利"命题而立"彰义"之旨,正是对《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深度诠释,亦为东汉士人面对豪强兼并的道德宣言。学者当于此等处见汉儒守先待后之苦心,非徒章句训诂而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