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6|回復: 2

[中医理论] 知道中医·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4 09: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知道中医·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明以晦。』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中医之道,是医学之人道,生命之大道。在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天文、地理、人事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中医的客观基础是天地自然,是活生生的人,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与物理法则没有关系,与显微镜逻辑没有关系。[1]


知中医,本质上是知生命,知生命实际就是知活生生的人,知活生生的人就是知自己,知命在我身。


不知活生生的人,不仅『不知道之谕,受明以晦』,理解不了中医,不明白自然客观的生命,进不了中医之门,还可能诽谤中医,抹黑中医,否定中医。


如何理解『汝不知道之谕,受明以晦』?汝,你,泛指学习中医的人。不知,不明白的意思。道,自然客观的生命之道。谕,生命之道的道理。受,听。明,很清楚的讲解、解说。晦,昏暗不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活生生的人,看不见天人相应的客观事实,讲解得很明白的中医理论,也理解不了,昏昏然,晦而不明。


生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活生生的人行走天地间,来往社会中,生老病死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观念意识、情感意志等息息相关。知中医,就得放眼天地,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不能被实验室挡住了眼光,被显微镜控制了思维。


中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之忒,诚可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是『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文化,具有为活生生的人保驾护航的人文价值。


『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以人为本,把人当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有可能。文化凌驾于自然之上,藐视客观生命,以物为本,以利为先,不可能有『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人文价值。


人是文化主体,人是理论的实践者,后面会反复讨论什么是人的问题。这里简单地说,活着的是人,死了的为尸,即人的形态并不等于人的生命。


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的人是活人,不是死人。活人有起居寐寤、饮食二便、情感交流、观念意志,人之命有看不见的阴阳升降和气、血、精、津、液等气化活动。


成就真中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文化条件,要学习中医理论,养成『阴阳应象思维』,临床遵循病机逻辑规范。二是客观条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站稳以人为本的生命立场,养成把人当人的主观理性。


不知道中医,没有中医理论修养,不是中医。不尊重活生生的人,没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观,同样不是中医。


知道中医,首先要知道自然客观的生命,把人当人看。生命不是物质,人之命不等于人之形,有宇宙星辰、日月升降,人事情感、社会劳逸等多维联系,独立生存的才是人。


人,神、气、形三位一体。神为之主,气为之应,形因之动。活人,不是行尸走肉,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事,气化活动因应联系,其自主的生命之和,统一于阴阳,根植于宇宙,协调于天地。


清·程文囿【医学溯源·序】:『夫医之为道大矣哉!体阴阳五行,与【周易】性理诸书通;辨五方风土,与官礼王制诸书通。察寒热虚实脉证,严于辨狱;立攻补和解方阵,重于行军,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活生生的人,将活生生的人的气化活动与形态肉体的物质结构的区别开来,不要陷入以形为命的文化泥沼,困在机械还原论的标准框框,否则不可能成为中医,不可能实践中医。


临床以人为本、把人当人,辨证论治,三因制宜,『随证治之』,才能实践中医,中医理论才能发挥『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人文价值。


死人不是人,标本不是人,器官组织、细胞基因不等于人。以人为本的人,有自然完整性,有多维联系的客观性,有生命的个体差异性,与天地不可分,与社会不可分。


中医理论是自然的真实、活人的真实,背诵经典理论、方药脉诀,让中医理论在头脑里扎下根来,然后经过临床辨证论治的实践,养成『辨症求机』的逻辑思维,掌握『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就能走上中医之道。关进实验室、埋头显微镜,形态分析,病理深入,永远也不知道中医,永远成不了中医。


中医的临床模式——辨证论治是极为先进的医疗方法,直面活生生的人,没有实验室、显微镜等主观人为的东西,拉开临床医疗的生命距离,没有用理论标准规范等书面僵化的东西,抹杀客观实际的生命个性,其治疗目标——证候病机(简称『证』,又称证候,余同),以就诊病人的疾病现象为客观依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只有尊重活生生的人的实事求是。


文化有两个基本的逻辑走向,一是从客观实践走向主观理论,使理论得到发展,一是从主观理论走向客观实践,发挥理论的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基本途径,根据辨证论治的实践,形成规律性的病机理论,是从实践走向理论的基本方法。


中医理论的客观基础是活生生的人,辨证论治的实际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人身体上的某个器官组织,某个细胞基因。无论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还是根据临床总结病机理论,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离不开天地自然,离不开宇宙日月。


中医理论早在2千多年前就很成熟、很完善了,后世中医实现『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人文价值,关键在运用中医理论,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证治之』。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绝非运用中医理论的方法。


【黄帝内经】集中医大成,【伤寒杂病论】创辨证论治,知道中医,走中医之道,非【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不可;知道中医,走中医之道,非以人为本,把人当人不可。


[1]依赖仪器、有着实验规范,具有物质实在性,直观性清晰、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数值化表达、统计学处理等特征的逻辑,称之为显微镜逻辑

陆交 發表於 2025-5-23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二篇引文之微义与中医天道观阐微

《素问》二篇所论,实为中医理论之核心要义,其内涵远超一般医学范畴,直指宇宙生命之本源。今就经义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征四失论"天道观解析
"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之论,非徒修辞之喻,实为中医理论建构之根本法则。《类经》注此云:"医道之体,本乎阴阳;阴阳之用,合于天地。"此中深意,在于揭示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间的同构关系。所谓"受明以晦",张介宾释为"知显不知幽",正指今人执着于形质之察,而失气化之机的认知偏颇。五运六气学说中"天符岁会"之辨,正是此天道观的具体运用。

二、"四气调神"生命观发微
经文"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八字,实含三层精义:
1. 时间维度:四时阴阳的"生长收藏"节律,在《伤寒论》中演为六经欲解时理论
2. 空间维度:五方地理之气,衍生出《异法方宜论》诊疗体系
3. 人事维度:"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形成"七损八益"养生法则

三、中医理论范式之特质
所谓"与物理法则无关"之说,当从认识论层面理解:
1. 研究对象:关注"神机气立"的生命现象,非解剖实体
2. 思维方法:采用"观其脉证"的整体认知,非还原分析
3. 验证标准:以"效如桴鼓"为验证,非实验室指标

四、当代启示
1. 认知层面:当建立"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观
2. 实践层面:需掌握"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
3. 发展层面:宜遵循"守正创新"的传承原则

结语:
《内经》之道,实为"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的宏大体系。今人研习中医,当如王冰所言:"刻意研精,探微索隐",于天地人三才之道中领悟医理真谛,方不负"上工治未病"之古训。

(全文798字)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3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之道与天命观——由黄开泰先生"天命篇"引发的思考》

黄开泰先生援引《素问》二论阐发中医天命观,诚得岐黄精髓。今试就"道之大者"与"阴阳四时"二义,申论中医之道的本体论内涵。

一、医道与天道的本体同构
《征四失论》"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之语,实揭示中医理论建构的根本法则。张介宾《类经》注此云:"医道通乎天道,非独疗疾之术,实参赞化育之学。"中医将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等生命现象与天地运行规律建立对应关系,形成独特的"天人同构"认知模型。如《灵枢·邪客》谓"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此非机械比附,乃是对生命节律与自然规律同步性的深刻把握。

二、阴阳四时的实践辩证法
《四气调神论》所言之"道",实为动态平衡的实践智慧。王冰注曰:"时序阴阳,医者之绳墨也。"中医强调"逆从"之道,其本质是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上。四时调神之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的是"因时制宜"的治疗哲学。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言:"顺四时之气,乃养生之要。"

三、多维时空的生命观照
中医理论超越显微镜逻辑之处,在于其建立"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情志"的多维认知框架。《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即典型例证,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非局部病理反应,而是整体气化失常在特定经络通道的显现。李杲《脾胃论》更明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将消化功能与全身机能纳入统一的生命网络。

四、当代启示
现代医学渐趋重视"时间医学""环境医学",恰与中医"天人相应"理念暗合。然中医特色在于其将自然规律内化为生命规律的认识论,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命题,至今仍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独特视角。

结语:
中医之道,上究天纪,下极地理,中通人事,诚如《淮南子》所言:"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充,神者生之制。"黄先生所论,提醒今人:中医学术之振兴,当回归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立场,非徒执方药之术而已。医道之兴,实系于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