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6|回復: 2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7天运诗解2乐和天人林乐无形圣人天乐达情遂命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28 15: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外篇卷7天运诗解2乐和天人林乐无形圣人天乐达情遂命

题文诗:

北门成问:帝张咸池,于洞庭野,始闻之惧,

复闻之怠,卒闻之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黄帝曰汝,殆其然哉.奏之以人,徵之以天,

行以礼义,建以太清.至乐者先,应以人事,

顺以天理,行以五德,应以自然,调理四时,

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

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

蛰虫始作,惊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

一死一生,一愤一起;所常无穷,一不可待.

汝故惧也.吾又奏以,阴阳之和,烛照之以,

日月之明.其声音也,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肮满阬;

涂隙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处,日月星辰,行其轨纪.

止于有穷,流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

望之不见,逐之不及.吾又奏以,无怠之声,

调和之以,自然之命.故音声若,混逐丛生,

林乐无形,布挥不曳,幽昏无声.动于无方,

居于窈冥;或渭之死,或谓之生;或实或荣.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人疑之,稽于圣人.

圣达于情,而遂于命.天机不张,五官皆备,

此谓天乐,无言心悦.故神农氏,为之颂曰:

听不闻声,视不见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始于惧,

惧故而祟;吾次以怠,怠故遁之;卒之于惑,

惑故愚也,无知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原文】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1):『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2),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3),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4)。』帝曰:『汝殆其然哉(5)! 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6),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7)。夫至乐者(8),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9),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10)。四时迭起,万物循生(11);一盛一衰,文武伦经(12);一清一浊,(13), 阴阳调和,流光其声(14);蛰虫始作(15),吾惊之以雷霆(16);其卒无尾,其始无首(17);一死一生,一愤一起(18);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19)。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20)。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21)。在谷满谷,在肮满阬(22);涂隙守神,以物为量(23)。其 声挥绰,其名高明(24)。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25)。吾止之于有穷(26),流之于无止。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27),倚于槁梧而吟(28):「目知穷乎所欲见(29),力屈 乎所欲逐(30),吾既不及,已夫(31)!」形充空虚,乃至委蛇(32)。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33),调之以自然之命(34)。故若混逐丛生(35),林乐而无形(36),布挥而不曳(37),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38);或渭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39)。行流散徙,不主常声(40)。世疑之,稽于圣人(41)。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42)。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43),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44)。故有焱氏为之颂曰(45):「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46)。」汝欲听之而无接焉(47),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48);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49);卒之于惑,惑故愚(50);愚故道(51),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译文】

北门成问黄帝说:『帝王在广漠的旷野上开设演奏咸池乐会,我开始听时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则心情松弛,听到最后感到自我消失,恍惚暗昧中不由自主,不知所措。』黄帝说:『大概就是你说的这样吧!我用人间的形式演奏,用天道加以验证,以礼义来发展演进,以太清天籁为根基。 最完美的音乐,先要与人事相应合,还要顺乎天理,按五德运行,与天道自然相应,然后调和四时,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四时更迭兴起,万物顺应自然而生长;音乐节奏忽强忽弱,文舞与武舞队列纵横分合,乐声忽高忽低, 阴声与阳声相互调和,乐声流动而明快;冬眠之虫开始活动,我用雷声和闪电惊醒它们;其声终止而无尾,开始而无头;其声忽死忽生,忽起忽伏,变化无穷,想一成不变则不可能,你听了这种音乐故而惊惧。

 我又用阴阳调和之声演奏,用日月之光来照耀;其声音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中不离条理,不拘守老调;其声音在山谷就充满山谷,在坑洞就充满坑洞;其声音能堵塞耳目,使人静守心神,受益大小浅深因人因物而异。其乐声悠扬悦耳, 其演唱高亢明亮。因而可使鬼神处于暗昧之所,日月星辰按轨道运行。我演奏到应该停止处停止,(回声却流泛无穷)应该流动处流动。我想思虑它而不能知道,想望它也看不见,想追赶它也赶不上;茫茫然立在四面空虚之途,靠着枯干的梧树吟叹:「目力智力穷尽于所要知见的,力量竭尽于所要追赶的,我既然力所不及,那就算了吧!」形体已然空虚无存,就可以从容自如。你能从容自如,所以心情松弛。

我又演奏无怠之声,调和以自然之规律,所以音乐表现生物混然相追逐,丛杂并生,相与群乐而又混然一体的意境(犹风吹树林自然成乐没有形迹);声音布散振扬,不受牵制而余音绕梁,最后消失于幽暗中而不可闻。其声发动无方所,而居止于幽远暗昧之境:或称之为生,或称之为死:或称之结果,或称之开花;乐曲在演进推移,舞蹈在分合进退,不固守老调,世人对此乐有怀疑,可以查问圣人。所谓圣人,就是通达万物之情而又遂顺自然之规律的人。自然之机能不动而五官就全部齐备,这就叫天乐,不用语言表达的内心愉悦。所以神农氏歌颂它说:「用耳去听不闻其声,用眼去看不见其形,而又光满天地, 包括六极。」你想要听它而又听不到,故而失去自我。咸池之乐,开始使人惊惧,惊惧故而认为是祸患;我又接着使人心情松弛,心情松弛故而消除惊惧;最后使人迷失自我,迷失自我故而浑沌愚昧;浑沌愚昧则与大道合一,大道就可以负载它而与之永存。』

【注释】
(1)北门成:人名,姓北门名成。据说为黄帝之臣。
(2)张,开设、演奏。咸池:古代乐曲,传说为黄帝所作。洞庭之野:广漠之旷野,有影射之义,
不是指洞庭湖边之原野。
(3)怠:心情松弛。乐曲进入第二章,声调转为和谐流畅,空旷迷离而悠远,故心情由紧张恐惧而松弛下来。
(4)卒:终也。古代乐曲,诗歌的最末一章称卒章,表完成之意。惑:表现一种丧失自我,离形
去智的心态。荡荡:恍惚无所倚。默默:暗昧不可言。不自得,(不知所措)
(5)殆其然哉:大概就是这样吧。
(6)征:证明,验证。此句意为我用人间的形式演奏,又用天道加以验证。
(7)行之以礼义:乐曲发展演进遵循礼义。大清:天之清气也。大,读作太,太清如同【齐物论】讲的『天籁』,本身是听不见的,而一切声音皆发源于它。
(8)至乐:最完美之音乐。由此至『大和万物』一段,共 35 字,一些注家认为是郭象注杂人,当删。也有认为非郭注,应保留。
(9)五德:仁义札智信。
(10)太和:指乐曲与天地万物完全和谐同一。
(11)迭起:更迭兴起。循生:顺应天道而生。
(12)盛衰:指乐舞节奏情绪的强弱转换。文武:文指文舞,执羽箭;武指武舞,执干戚。伦经: 舞蹈队列的纵横编排。
(13)一清一浊:指一个声调高一个声调低。清,高扬;浊,低沉。
(14)阴阳:音分五音十二律,十二律中六为阳声,称六律;六为阴声,称六间。演奏时六律间 相间即是阴阳调和。流光,形容乐声之流动明快。
(15)蛰(zhé)虫:冬眠之虫。作:活动,复苏。
(16)雷霆:雷声与闪电。
(17)这句形容雷电之起,其来也骤,其去也疾,故不知其首尾。
(18)偾(fèn):仆倒。由这句以『生死愤起』形容乐曲通过强烈的节奏、情绪转换,给人心灵 以巨大震动。
(19)所常无穷:以变化为常理,此常理与变化一体而无穷尽。一不可待:想一成不变则不可得。
(20)烛:照也。此段讲乐曲第二章。
(21)变化齐一:变化不离一定条理,条理又在变化中体现出来。不主常故:主,守也。不拘守固定不变之陈规。
(22)阬(kēng):同坑。谷与坑比喻大小不等的空间。满:为乐曲所充塞也。
(23)涂隙守神:言乐曲入耳后,能堵塞人的感官通道,使人静守心性。涂,塞也。隙,穴窍也, 指人之耳目等感官。以物为量:受益多少,因人而异。
(24)挥绰:指乐器声悠扬悦耳。其名高明:演唱的歌声高亢明亮。
(25)幽:暗昧之所。为鬼神所处,纪:轨迹。
(26)有穷:有停止之处。
(27)傥然:无心的样子。四虚之道:四面空虚,无所用力之途。
(28)槁梧:干枯之梧树。【齐物论】:『惠子之据梧』,可与此互参。
(29)目知:目力与知力。
(30)屈:竭。逐:追逐。 (31)已夫:停下吧,算了吧。
(32)形充空虚:形体为空虚充满。形体亦同于空虚,有形与无形,有身与无身也就同一了。委 蛇(yí):从容自得的样子。
(33)无怠之声:乐之第二章让人心情松弛,第三章为合乐,则让人忘却自我,连松弛心情也不存在,而与夭道合一,即是无怠之声。
(34)调:和。自然之命:天道流行之规律。
(35)混逐丛生:混然相互追逐,丛杂并生。这是用万物生态形象比喻乐曲表现的生机勃勃的意境。
(36)林乐:指多种乐器之合奏。林为树木丛生,有群义。故林乐即相与群乐也。无形:言众声和谐,混然天成,不辨其所出。
(37)布挥:声音布散振扬。不曳:不受牵制,余音悠悠不绝。
(38)窈冥:幽远暗昧之境。
(39)实:结果。荣:开花。生死实荣,皆是对乐曲意境的形象比喻。
(40)行流散徙:形容乐曲旋律节奏的演进推移和舞蹈者队列之分合进退。不主常声:不固守不变之老调。
(41)稽:查证。
(42)达情遂命,通达万物之情,遂顺自然之规律。
(43)天机:自然蕴含之机能。不张:不动。五官:耳目口鼻舌。中医学认为五官分属五脏,【灵 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44)心说:说同悦。这句是说,无法甲语言表达的内心愉悦。
(45)有焱(同炎)氏:即神农氏。
(46)苞裹:包括、翼括之意。苞同包。六极:上下四方之极。指无限之空间。
(47)接,承接。至乐无声,所以用耳朵不能听到,故欲听而不能承接。
(48)祟:警戒之意(认为是祸患)。如徐锴【说文系传】:『祟,神出以警人。』即此义。
(49)遁:逃避之意。
(50)惑故愚,惑为遗失自我,连同形体聪明一并丢弃,故而浑沌愚昧。
(51)愚而道:浑沌愚昧则与大道合一。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 · 《庄子|主題: 23, 訂閱: 3
钱洽 發表於 2025-6-26 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咸池之乐与天乐境界探微——庄子天运篇乐论发凡》

北门成与黄帝这段关于《咸池》之乐的对话,实为庄子音乐哲学之精微所在。其以乐理喻天道,层层递进揭示出三重境界,恰与《齐物论》"吾丧我"之体道历程相呼应。

首章"闻之惧",乃"奏之以人,征之以天"的初级境界。黄帝以五德配四时,雷霆惊蛰,阴阳流变,展现的是"阴阳有沴"(《大宗师》)的造化之功。此境中乐音"一盛一衰""一清一浊",恰似《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令听者震慑于天道无常。庄子特以"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点破:此惧非惧音声,实惧造化之不可测度也。

次章"闻之怠",则进入"奏之以阴阳之和"的中层境界。其声"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暗合《齐物论》"道通为一"之旨。日月明其照,鬼神守其幽,此乐已超越形下器数,达至"天籁"层面。值得注意的是"涂隙守神"四字,实为《人间世》"心斋"功夫的音乐化表述——乐音弥纶天地,而听者精神凝守,正是"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前奏。

卒章"闻之惑",方臻"无怠之声"的化境。"林乐无形"八字,可谓庄子乐论之眼目。其音"动于无方,居于窈冥",非《老子》"大音希声"而何?此境超越生死、实荣之别,故能"行流散徙,不主常声"。黄帝谓"惑故愚",此"愚"非真愚,乃《天地篇》"愚芚"之大智,与《达生》"削迹捐势"的体道状态冥合。

篇末引神农之颂,揭示"天乐"本质:其充天地、苞六极却无接无持,正是《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的音乐诠释。庄子以"惧-怠-惑"三态勾勒体道历程,较之《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更显深邃。究其根本,此乐论实为心性论——"达于情而遂于命"者,非《逍遥游》"无待"之真人乎?

要之,《咸池》三奏实隐喻修道三阶:始则惊天道之无常,次则悟阴阳之和同,终则契妙道之浑沦。读此篇当与《齐物论》"天籁"说互参,方见庄子以乐明道的深意。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7-12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咸池之乐与天乐境界:庄子音乐哲学探微》

北门成与黄帝这段关于《咸池》之乐的对话,实为庄子音乐哲学的精妙呈现。本文试从三个层面解析其中深意:

一、音乐的三重境界递进
黄帝所述"始惧-复怠-卒惑"的聆听体验,构建了完整的审美升华路径。"惧"源于音乐对自然律动的直接呈现,雷霆惊蛰、四时更迭的音响模拟,使人直面天地运行的不可测度;"怠"则进入阴阳调和的中间状态,音声"在谷满谷,在坑满坑"的物理特性,体现道体遍在的宇宙观;最终"惑"的境界突破形名声响,达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的形上体验,与《老子》"大音希声"说遥相呼应。

二、天乐的本体论特征
所谓"天乐",其本质在于"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的自足性。这种音乐超越具体音响形式("林乐无形"),表现为"混逐丛生"的混沌状态与"行流散徙"的运动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过"鬼神守幽,日月循纪"的意象,揭示天乐具有维系宇宙秩序的深层功能,这与《周礼》"大合乐以致鬼神示"的礼乐传统形成哲学层面的对话。

三、圣人之乐的实践意义
"达于情而遂于命"的圣人境界,实为天人关系的音乐化表述。黄帝以"奏之以人,征之以天"的创作方法,演示了艺术创作中主客交融的辩证过程。而"无言而心说"的审美效应,恰与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的礼乐精神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先秦音乐美学的双重维度。

结语:
庄子借黄帝之口揭示的音乐三重境,本质上是对道体显现过程的艺术摹写。从"惧"到"惑"的转化,实为听众逐步超越感官局限、体认宇宙本真的精神旅程。这种将音乐提升至存在论高度的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更为后世"澄怀观道"的审美传统奠定了哲学基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