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2|回复: 1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4在宥诗解2君子无为安性命情贵爱己身无擢聪明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2-1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4在宥诗解2君子无为安性命情贵爱己身无擢聪明
题文诗:明邪,是淫于色;聪邪,是淫于声;
仁邪是,乱于德也;义邪是,悖于理也;
礼邪是,相于技也;乐邪是,相于淫也;
圣邪是,相与艺也;悦智邪是,相于疵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情,之八,存可也,
亡可也;天下不安,性命之情,之八乃始,
脔卷仓囊,而乱天下.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哉,天下惑.岂直过也,而去之邪,
,以言之也,跪坐进之,鼓歌儛之,
吾若是何.故君子也,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莫若无为.无为而后,安性命情.故贵以身,
于为天下,可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
可寄天下.君子苟能,无解五藏,无擢聪明;
尸居龙见,渊默雷声,神动天随,从容无为,
万物炊累.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君子真情,
情真义深,无私无欲,无为而能,无不为也.

《原文》  而且说明邪(11),是淫于色也(12);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13);说礼邪,是相于技也(14);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与艺也(15);说知邪,是相于疵也(16)。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仓囊而乱天下也(17)。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18),乃齐戒以言之(19),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20),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21),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22)。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23),无擢其聪明(24);尸居而龙见(25),渊默而雷声(26),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27)。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译文】
而且,喜好目明吗,这是沉溺于五彩;喜好耳聪吗,这是沉溺于声乐;喜好仁爱吗,这是扰乱人的自然常态;喜好道义吗,这是违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礼仪吗,这就助长了繁琐的技巧;喜好音乐吗,这就助长了淫乐;喜好圣智吗,这就助长了技艺;喜好智巧吗,这就助长了琐细之差的争辩。天下人想要安定自然赋予的真情和本性,这八种作法,存留可以,丢弃也可以;天下人不想安定自然赋予的真情和本性,这八种作法,就会成为拳曲不伸、扰攘纷争的因素而迷乱天下了。可是,天下人竟然会尊崇它,珍惜它,天下人为其所迷惑竟达到如此地步!
哪里是一遇到便躲开去呢,竟然是诚心诚意地讲说它,跪坐着推举它,敲着唱着来颂扬它。对这情况我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方才能使天下人保有人类自然的本性与真情。正因为这样,看重自身甚于看重统驭天下的人,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护自身甚于爱护统驭天下之事的人,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也正因为这样,君子倘能不敞露心中的灵气(不放纵性情),不表明自己的才华和智巧,那就会安然不动而精神腾飞,默默深沉而撼人至深,精神活动合乎天理,从容自如顺应自然而万事万物都像炊烟游尘那样自由自在。我又何须分出心思去治理天下啊!
【注释】
  (11)说(yuè):喜悦,这个意思后代写作“悦”。

  (12)淫:沉溺,为之所迷乱。

  (13)悖:违背。

  (14)相:助。技:技巧,这里指熟悉礼仪。

  (15) 艺:才能。

  (16)疵:毛病,这里指辨别细小的是非。

  (17)脔(luán)卷:拳曲而不舒展的样子。仓(cāng)囊:扰攘纷争的样子。

  (18)直:止,仅仅。过:经过。“过也而去之”意思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19)齐(zhāi):通作“斋”。

  (20)儛(wǔ):舞。

  (21)莅(lì):到,临。“临莅天下”意思是来到从政的地位而治理天下。

  (22)“故贵以身于为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此两句亦见于《老子》。老庄认为轻身以赴利,弃我而殉物,那么,身且不能安,怎么能治理天下。因此,只有贵身贱利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

  (23)五藏:五脏。“无解五藏”意思是,不敞开心中的灵气。

  (24)擢(zhuó):拔,提升,引申为有意显露。

  (25)尸:表示一动不动的样子。“尸居”的意思就是,像受祭的活人那样一动不动地坐着。龙:表示精神腾飞的样子。见(xiàn):显现。“龙见”,意思就是精神里却是腾龙显现。

  (26)渊默:意思是像深渊那么默默深沉。雷声:意思是撼人之力就像雷声隆隆。

  (27)炊:炊烟。累:游动的尘埃。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 · 《庄子|主题: 23, 订阅: 3
刘嘉玲好 发表于 2025-4-4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在宥》篇第二章阐发"性命之情"与"无为"之旨,其文如幽谷鸣泉,层层递进,直指人心之蔽。今试析其理趣,以明圣人之微意。

此章以"八悦"为枢机,剖判世俗之迷障。目悦色彩、耳耽音声、心慕仁义、形拘礼乐,乃至圣智巧技,皆如樊笼困缚真性。庄子非否定诸德,而警其异化为外铄之桎梏。当"性命之情"安和,八者存亡皆可;一旦失其本真,则如"脔卷仓囊"(蜷曲纷乱之状),使天下淆乱。最可悲者,世人反以斋戒跪拜、鼓歌舞蹈之虚礼尊崇此八者,此乃"惑之甚也"——如盲者执烛照空,愈行愈远。

"无为"之旨,非枯木死灰之谓。君子临莅天下,当如"尸居龙见,渊默雷声",静处而神应,默然而威震。此中暗藏道家修炼三重境界:其一"无解五藏",保精气内充;其二"无擢聪明",戒机心外露;其三"万物炊累",任群生自化。犹如春风拂过,草木自萌,非有意为之,而生机勃发。

末段"贵身""爱身"之论尤具深意。老子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庄子承此脉而升华:唯有视己身重于天下者,方堪托付天下。此非自私之谓,恰因彻悟"身国同构"之理——治身如治国,皆当顺性命之情。故真人"神动天随",其静如渊,其动若雷,出入无间,此乃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

今人读此篇,当思:吾辈终日追逐外物,可曾片刻反观性命之本真?手机荧屏之眩目,岂非"淫于色"?信息轰炸之扰神,岂非"淫于声"?种种道德标榜,又岂非"相于技""相于疵"?庄子早窥破文明异化之弊,其警示穿越千年,犹铮铮作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