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9|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8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4至道有情无为无形情通古今非始非终

题文诗:
至道至义,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非受,

可得非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得之,以挈天地;

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北斗得之,终古不忒;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

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坐乎少广.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

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

乘东维星,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至道真情,

真情恒常,通达古今,宇内一情,非始非终,

能始能终,终而复始,如环无端,无形无象.

【原文】

  夫道,有情有信(24),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25),可得而不可见(26);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27),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28),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29),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30),以挈天地(31);伏戏氏得之(32),以袭气母(33);维斗得之(34),终古不忒(35);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6),以袭昆仑;冯夷得之(37),以游大川;肩吾得之(38),以处大山;黄帝得之(39),以登云天;颛顼得之(40),以处玄宫;禺强得之(41),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2),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3);傅说得之(44),以相武丁,奄有天下(45),乘东维(46),骑箕尾(47),而比于列星。

【译文】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夫道(上文说了大宗师状貌,结了前义。言大宗师,宗,所崇者。大道,上云万物所保、一化所待者何,乃大道也。故此下发挥大道之妙,以明万物所保、一化所待之义。立意皆从老子『天得一以清』等来),有情有信(此言大道之体用也。齐物云『可形己信』,有情无形,正指此也。此从老子『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言有情,谓虽虚而有实体,不失其用,曰信),無為無形(湛然常寂故无为,超乎名相故无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以心印心,故可传可受;妙契忘言,故无受无得)﹔自本自根(本自天然,原非假借),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天地以之建立,故先有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变化不测,为天地万物之主);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伏羲画卦,始于太极;推之向上,更有事在。故不以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包天地,容六合,故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以固存,故不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万化密移,而此道湛然,故不老)。豨韋氏(古帝王名)得之,以挈天地(参赞化育,整理世界);伏羲(轩黄也)氏得之,以襲氣母(襲,取也。气母,生物之本也。襲氣母,即老子求食于母)﹔維斗(北斗,天之枢也)得之,終古不忒(忒,差也。北斗,天枢,居所不动,故不差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运行而不已,用行而不殆)﹔堪坏(昆仑之神人,而兽形)得之,以襲昆侖(此袭,犹承袭,言主持昆仑)﹔馮夷(河伯也)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山神也)得之,以處太山﹔黃帝(轩辕也)得之,以游雲天(乘龙飞升上仙也)﹔顓頊(五帝之一)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北海之神。【山海经】云『玄渚有神,人面鸟形,珥两青蛇,践两蛇,名曰禺強』)得之,立乎北極(北海之极);西王母(瑶池仙长也)得之,坐乎少廣(王母所居之宫也)。莫知其始,莫知其終(此二句,总结上文。列圣神人主持天地日月星辰,皆恃大道,故莫知其始终。此直从老子『天得一以清』一章中,变化如许说话)。彭祖(姓钱,古长寿之人)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世传彭祖寿八百岁,故上自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商之贤相)得之,以相武丁,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傅說一星,在尾上。言其乘东维、骑箕尾之间也)。

此明大宗师者,所宗者,大道也。以大道乃天地、万物、神人之主。今人人禀此大道而有生,处此形骸之中,为生之主者,所谓天然之性。以形假而性真,故称之曰真宰。而人悟此大道,彻见性真,则能外形骸,直于天地造化同流,混融而为一体。而为世间人物之同宗者,故曰大宗师者,此也。此大宗师,即逍遥游所称神人、圣人、至人。所言有情有信,即齐物之真宰,及养生篇生之主。若不悟此而涉人世,必有形骸之大患。颜子心斋,教其悟之之方。既悟性真,则形骸可外。故德充符前,一往皆敷演其古今迷悟之状,到此方分明说破。一路说来,方才吐露。所以云言有宗、事有君,正此意也。此上已发挥大道,明白了然,但未说进道工夫。故此下乃说入道真实工夫。


 【注释】
  (24)情、信:真实、确凿可信。

  (25)传:传递、感染、感受的意思。

  (26)得:这里是体会、领悟的意思。

  (27)神:这里是引出、产生的意思。

  (28)太极:派生万物的本原,即宇宙的初始。先:据上下文理和用词对应的情况看,『先』字当作『上』字,这样『太极之上』对应下句『六极之下』,且不与『先天地』一句重复。

  (29)六极:即六合。

  (30)狶(xī)韦氏: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的帝王。

  (31)挈(qiè):提挈,含有统领、驾驭的含意。

  (32)伏戏氏:即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33) 袭:入。一说讲作『合』。气母:元气之母,即古人心目中宇宙万物初始的物质。

  (34)维斗:北斗星。

  (35)忒(tè):差错。

  (36)堪坏(pēi):传说中人面兽身的昆仑山神。

  (37)冯夷:传说中的河神。(河伯也)

  (38)肩吾:传说中的泰山之神。

  (39)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原各族的始祖。

  (40)颛顼(zhuānxū):传说为黄帝之孙,即帝高阳。玄:黑。颛顼又称玄帝,即北方之帝,『玄』为黑色,为北方之色,所以下句说『处玄宫』。

  (41)禺强:传说中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

  (42)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居于少广山。

  (43)『五伯』旧指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

  (44)傅说(yuè):殷商时代的贤才,辅佐高宗武丁,成为武丁的相。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故下句有『乘东维、骑箕尾』之说。

  (45)奄:覆盖、包括。

  (16)东维:星名,在箕星、尾星之间。

  (47)箕、尾:星名,为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座。
付巧 發表於 2025-4-29 06:02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大宗师》至道论诠解

《大宗师》此章所论,实为庄子哲学体系中"道体论"之核心要义。其文辞玄奥而意蕴深远,今试为析解:

一、道体之本质属性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八字,实为道体之根本特征。"情"者实也,"信"者真也,谓道虽无形质而确有实存。《老子》所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正与此相发明。"无为"言其自然运作,"无形"谓其超乎象外,二者构成道体"即体即用"之辩证关系。

二、道体之存在样态
"自本自根"揭示道之自在性,不依他物而存。其"先天地生"却非时间序列之先后,乃逻辑上之根本性。所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实指道超越空间方位;"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则言其超越时间维度。此与《齐物论》"道未始有封"之说互为表里。

三、道体之功能显现
文中历举狶韦氏至傅说等十二例证,皆在阐明"道"为宇宙万物之本源与法则。值得注意的是:
1. 自然现象(维斗、日月)得道则运行不殆
2. 神话人物(冯夷、西王母)得道则神通自在
3. 历史人物(黄帝、彭祖)得道则功业长存
此三层例证构成天、人、神三才贯通的宇宙图示。

四、道体之时间维度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非谓不可知,实指道体本身即含摄始终。庄子创造性地提出"非始非终,能始能终"的辩证时间观,较之《易经》"终则有始"说更进一层,形成"如环无端"的永恒循环模式。

五、道论之思想突破
较之老子"道生一"的生成论,庄子更强调:
1. 道与万物的即离关系(可得不可见)
2. 道在历史中的具体显现(傅说比于列星)
3. 道体与真情的统一(至道真情)
此种发展使抽象之道获得情感维度,为后世"情本体"哲学开辟蹊径。

要之,此段文本实为庄子道论之精粹,其以诗性语言构建的宇宙图景,既承老子形上之道,复开魏晋玄学"体用不二"之先声。读者当于"无形无象"处见其大情,于"非始非终"处悟其真常,方得庄子三昧。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