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4|回復: 2

[道学研究]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5至无而有物我不二至道非分非辨知止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29 12: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5至无而有物我不二至道非分非辨知止

题文诗:

有始也者,亦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

未始有始.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而却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

今我有谓,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

果无谓乎?天下小于,秋豪之末,泰山为小;

最寿殇子,彭祖为夭.天地也者,与我并生,

而万物也,与我为一.既已为一,且得有言?

既已谓一,且得无言?一也与言,为二二也,

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莫得,况其凡乎.

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且况乎,自有适有.

无所适焉,因顺自然.夫道也者,未始有封,

言未有常,自以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

有左有右,有伦有宜,有分有辩,有竞有争,

此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也者,存而不论;

六合之内,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圣人也者,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

辩也者由,有不辩也.问曰何也?圣人怀之,

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者,有不见也.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

大勇不忮.道昭非道,言辩不及,仁常不成,

廉清不信,勇忮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者,真情至矣.孰而能知,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谓天府.

注焉不满,酌焉不竭,不知所由,此谓葆光.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24),大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译文】

     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所谓道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尚的道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就差不多接近正道了)。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今且有言(谓世之立言以辩论者)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是,指上滑疑之圣人,乃无是无非者。谓今且有人,立言为辩者,不知与此圣人,是相类乎)?其與是不類乎(谓与此圣人,为不类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谓今言辩之人,不必说与圣人类与不类。但以己见,参合圣人之心,妙契玄同,则本无圣凡之别。故与彼圣人无以异,了无是非矣。彼字,即上是字,指圣人也)。

此一节,结二圣人,欲人自悟,而忘其己是也。下『虽然』一转,乃庄子特论本无是非之大同,乃发明大道之原也,便是他真知谛见处。

雖然,請嘗言之(言本无是非。虽然如此,尚未透彻。故请尝试一论之)。有始也者(即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未始有始也者(此言有始亦无,谓无始也。即老子云『同谓之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此未始有亦无,即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乃单言无形大道之原也)。有有也者(有,即天地人物,老子『有名,万物之母』也),有無也者(因天地之有,乃推『无名,天地之始』。此盖就有形,以推道本无形也),有未始有無也者(此言天地万物有形,出于无形。而大道体中,有无不立,故云未始有),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上言有无俱无,此言俱无亦无,迥绝称谓,方是大道之玄同之域,故以此称为虚无妙道)。俄而有無矣(言大道体中,了无名相,一法不立,故强称虚无大道。忽然生起有无,而不知谁使之也。前云若有真宰,而不知有所为使,直论到此,方回头照顾,暗点于此),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言大道体中,有无不立,即今之有无,谁使之为有无耶?所谓若有真宰,而求不得其朕。今果返观至此,有无尚无,安有是非之辩哉)。今我則已有謂矣(言有无既无,了绝名相,何有言论之辩耶?然我既已于无言之中,而有言说矣,但我言本无言),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言我今既已有言,但言其无言耳。如前所谓鷇音是也,原出于天机,了无是非之相。世人但观我无言之言,其果有言说乎?果无言说乎?但悟此无言之言,则是非自泯矣)?

已前释言非吹也,盖有机心之言也。今庄子既说到忘言玄同之处,意谓我今虽已有言,乃从真宰而发,是无言之言。若会我无言之言,则忘言而归一致矣。

下文重释忘言归一,大小玄同,了无是非。如此,乃真是也。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襁褓中子),而彭祖為夭(此二句极难理会。以上文已论归大道之原,今将以大道而一是非。意谓若以有形而观有形,则大小、寿夭一定而不可易者。今若以大道而观有形,则秋毫虽小,而体合太虚;而太山有形,只太虚中拳石耳。故秋毫莫大,而太山为小也。殇子虽夭,而与无始同原;而彭祖乃无始中一物耳。故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也。若如此以道而观,则小者不小,而大者不大;夭者不夭,而寿者非寿矣。如此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何是非之有哉)。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以道观之,万物一体,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以为一,物我两忘,更复何言)?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既已称谓为一,则言恶乎存而不可哉)?一與言為二(谓无形之一,今称谓之为一,则是两一成二矣),二與一為三(今又以言说彼两一,则观待而为三矣)。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自以言相待而为三,则相待无穷。纵有巧于历数者,不得终穷矣。况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言自无才适有,则已成三;而况自有适有,则无极矣)!無適焉,因是已(无适者,谓安心于未始有已前,则湛然常一而不迁矣。前云,众人因是,而有是非;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故一往论到未始有物已前,天地万物混而为一,故不离于道,如此为真是。所言圣人因是者,乃无适为是,此正照之于天也。此文之照应处)!

此一节,明妙契玄同、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安心于大道,不起分别,则了无是非。此乃真是。故结之曰『无适焉,因是已』。

下文又重提起一是字,乃是非之根原。

夫道未始有封(本无形相、人我界限),言未始有常(常者,执定不化之意,乃是非之言也。任道而言,则无可、不可,了无一定是非之相),為是而有畛也(只因执了一个是字,故有是非分别之辩)。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意谓从无适有,则有无二字,已成对待矣。既有之后,则有左右之序;有左右,则有伦义;有伦义,则有分辩;则有争竞。此相因而有,乃执定而不可化者。盖从一是字为病根,只如以左为是,而右则决不可易。世俗之情,以此分辩为能,故谓之八德。此德,乃能义)。

前一往从迷至悟,说到大道根底,因是已一句,已结绝了。至此又提起,大道本无是非,不知这些分辩执着,从何而有。只要提出一个是字为病根,要使人识得破。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道包天地,与太虚同体,本无封畛。只为众人迷大道,而执己见为是,故是非之辩,由之而起。圣人心与道合,即六合之外,未尝不知;但存之而不论。以非耳目之所及,恐生是非,故不论耳);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六合之内,圣人未尝不周知万物,但只论其大纲,如天经地义,以立君臣、父子之序,而不议其所以之详)。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春秋乃为经世君臣、父子之大经、大法,圣人但议其名分、品节之详,而不辩其是非之曲折)。故分也者,有不分也(夫道一而已,本来不分。但在天地有形之内,而人伦之序,不得不分。人物虽分,而道未尝分,所谓性一而已矣);辯也者,有不辯也(虽天地间有众口之辩,其实有不可辩者,乃忘言之大道存焉)。曰何也(谓何以有不辩、不分之义耶)?聖人懷之(圣人与道为一,明知万化之多,而未尝分;明知众口之辩,而道非言之可及。故葆光敛耀,怀之于心,而不示于人),眾人辯之以相示也(众人其实未达大道之原,而强不知以为知,且执以己见为必是,而以哓哓之辩,夸示于人,故大道隐矣)。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故曰者,引古语也。老子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一节,释滑疑之圣人,与道为一,以至无适焉、因是已。意谓圣人心同太虚,即六合内外之事,未尝不知,但怀之而不辩,以显好辩者,其实未明大道也。

下文重释不言不辩之义。

夫大道不稱(道本无名,故不可以称),大辯不言(不言之辩,是非了然),大仁不仁(不是有心要仁),大廉不嗛(嗛,满也。不以廉自满),大勇不忮(忮,害也。大勇,乃自全道力,非害于人也)。道昭而不道(谓大道昭昭,言则非道),言辯而不及(道本绝言,纵有言辩,亦不能及),仁常而不成(仁若常持有心,则有私爱,故不能大成万物),廉清而不信(信,实也。谓矫矫以自清立名,则无实德矣),勇忮而不成(勇若有害人之意,则为血气,而不成道义之勇矣)。五者圓而幾向方矣(五者名虽可行于世,以皆出有心,卒莫能行,故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以上五者几方而不能行者,以恃小知自私之过,其实未知大道之原也。由是而知,圣人止其所不知之地,乃以为至也。此结前古之人、其知有所至以来一章之义)。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言所不知之地,乃大道之原也,此中本无辩论言说。若有人知此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正若枢之环中,以应无穷。故能知此者,谓之天府)。注焉而不滿(大道体虚,大海不足以比其量。故大地之水,生之而不满),酌之而不竭(即大地酌取,而亦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而不知其所从来),此之謂葆光(葆,犹包藏而不露也。前云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以来,只说到此,乃结指其义,曰此之谓葆光)。

前云滑疑之耀、圣人所图,故举六合内外之事,圣人无所不知,但知而不言;以其大道本来无知、无辩故也。圣人安住广大虚无之中,以游人世,故和光同尘、光而不耀,是之谓葆光。圣人工夫,必做到此,方为究竟,故云圣人所图。


  【注释】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 因:顺应。已:矣。

  (13)封:界线,分别。

  (14)常:定见,定论。

  (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17)八德:八类、八种。

  (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19)论:研究。议:评说。

  (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

  (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24)嗛(qiān):通『谦』,谦逊。

  (25)忮(zhì):伤害。

  (26)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

  (27)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

  (28)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

  (29)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

  (30)注:注入。焉:讲作『于之』。

  (31)酌:舀取。竭:尽。

  (32)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余出 發表於 2025-4-1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齐物论》第五段阐发"至无而有"的玄境,展现了庄子对认知边界的深刻思考。本文试分三个层次解析其要义:

一、认知维度的解构
庄子以递归式思维解构认知框架:"有始-未始有始-未始夫未始有始"的三重否定,与"有无-未始有无-未始夫未始有无"的认知回溯,构成对经验世界的双重消解。这种"俄而有无"的悬置状态,实为破除"有/无"二元对立的认知革命,揭示出主体认知的局限性。郭象注"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恰说明此段对认知本源的追问。

二、齐物境界的证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着名命题,通过"秋毫-泰山""殇子-彭祖"的辩证否定,达成"大一小一"的齐物观。成玄英疏"物见所以不齐而自齐之"点明其要义。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对"言"与"一"的悖论分析极具思辨深度:"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的递推,揭示语言对本体的遮蔽效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界限的思考遥相呼应。

三、认知方式的超越
"道未始有封"确立本体论的绝对性,而"八德"(左右、伦义、分辩、竞争)的提出,实为对经验世界认知模式的批判。庄子提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认知态度,与"知止其所不知"的修养工夫,最终指向"天府""葆光"的认知境界——这种"注焉不满,酌焉不竭"的认知状态,正是对"道昭非道,言辩不及"的实践回应。

要言之,此段通过解构认知框架、证成齐物境界、超越言辩方式三重进路,最终指向"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体认方式。在认知爆炸的当代,庄子的"知止"智慧尤具启示:真正的认知自由,恰在于对认知限度的清醒自觉。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25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齐物论》第五段析义:道本无封,言辩之极归于默

庄子《齐物论》此段文字,实为道家认识论之精微展现。其以层层递进之逻辑,揭示认知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根本矛盾,最终指向"道通为一"的超越境界。

首段"有始也者"至"孰有孰无"一节,乃是对认知界限之深刻拷问。庄子以逆推之法,将认知对象分解为"有始-未始有始-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三重维度,又于存在层面析出"有-无-未始有无-未始有夫未始有无"四重境界。此种解构非为建立新的认知体系,恰是要揭示认知活动永远无法触及终极实在——当说"有无"时,其实已落入相对范畴,而真正的本体是超越此对待的"未始有无"之境。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四句,乃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之极致表达。此非诡辩,实为破除世俗认知之执着:大小、寿夭之辨,皆因立场不同而成立。进而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此"一"非数量之一,乃是超越主客对立的本然状态。

"一与言为二"以下,揭示语言表述之根本困境。当谓"一"时,已将此"一"对象化,遂产生言说主体与被言说之"一"的二分,此即"为二"。若再言此二分关系,则成"三"。如此递进,终至不可穷尽。此段实为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任何定义都必然产生新的待定义项。

"道未始有封"段,指出"道"本无界限,而人为划分畛域("有左有右"等八德)。圣人之智在于: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对六合之内"论而不议",对先王典籍"议而不辩"。此三重态度,实为认知活动的三个境界层次。

末段"大道不称"至"葆光",乃全篇精要。提出五重超越性境界:道不可称、辩不可言、仁不可常、廉不可显、勇不可逞。此五者若执著表象,则反失其真。真正的智慧在于"知止其所不知",此即"天府"境界——如渊之深,酌之不竭;如光之藏,照而不耀。

要言之,此段文字层层剥落认知执着,最终指向"道"的不可言说性。其思想方法具有三重超越:超越有无之辨,超越言默之对,最终达到"葆光"的圆融境界。此乃庄子哲学最精微处,亦是中国古代认识论之巅峰呈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