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7|回復: 2

[兵家] 【孙子兵法】卷11九地篇4王兵必义不战而威三军若一死地能生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8 16: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子兵法】卷11九地4王兵必义不战而威三军若一死地能生
题文诗:是故不知,诸侯之谋,不能预交;不知山林
,险阻沮泽,之形,不能行军;不用,
不得地利.四五者,不知,非霸王兵.
霸王之兵,伐大国,大国,不得;
威加于敌,则其交国,不得.是故不争,
天下之交,并亦不养,天下之权,己之私,
威加于敌,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法,
悬政.犯三军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
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
然后,陷之死地,然后.众陷于害,
然后能为,胜败在我.威义所致,非死非生,
大义凛然,向死而生.为兵之事,在于顺详,
敌之意图,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
成事者也.故政举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厉于廊庙,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原文】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44)。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45);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46),不养天下之权(47),信己之私(48),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49)。施无法之赏(50),悬无政之令(51)。犯三军之众(52),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5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54),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55),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56),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57)。先其所爱,微与之期(58)。践墨随敌(59),以决战事(60)。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61)。 【译文】
因此,不了解列国诸侯的战略企图,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作战;不用当地人做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形之利。这些情况,如果有一项不了解,都不能算争王称霸的军队。真正强大的军队,进攻大国,行军迅猛得使敌国无法及时调动民众与集结军队;向敌人施以兵威,能使其盟国不能与之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
    施行破格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上下就能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向部属布置作战任务,不要向他们说明意图;只告诉他们有利的条件,不必指出不利因素。把士卒置于危亡境地,才有可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入死地,才有可能起死回生。只有使士卒深陷绝境时,才可能转败为胜。

所以,指挥作战的关键,在于摸清敌人的意图,迷惑敌人,然后集中精锐兵力攻击敌人的要害,这样即使奔袭千里也可斩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停止与敌国使节往来;朝廷要反复计议考虑战争计划。一旦敌人出现可乘之机,就要迅速乘机攻取。首先夺取敌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依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因此,在战前要静若处子,不露声色,诱使敌人放松警惕,门户大开;一旦开战则要动如脱兔,迅速异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注释】
(44)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九地的利害,有一不知,就不是霸王、王者的军队。四五者,曹操注:谓九地之利害。霸王之兵,是指强大的军队。

(45)其众不得聚:指能使敌国军民来不及调动和集结。

(46)不争天下之交:没有必要争着和别的国家结交。

(47)不养天下之权:没有必要随便在别的国家培植自己的势力。

(48)信己之私:信,伸,伸张;私,指自己的意图。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
隳:通『毁』,毁坏,毁灭。

(50)施无法之赏: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即所谓法外之赏。

(51)悬无政之令:悬,悬挂,这里指颁发。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即所谓政外之令。

(52)犯三军之众:犯,使用、指挥、运用。指挥三军上下行动。

(5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驱使士卒完成某项任务时,只告诉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诉其危险的一面。

(54)顺详敌之意:详,通『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曹操注:『彼欲进,设伏而退;欲去,开而击之。』

(55)夷关折符:符,古时用木、竹、铜等做成的牌子,上刻图文,分为两半,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即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

(56)厉于廊庙之上:厉,磨砺,这里是反复计议的意思;廊庙,即庙堂。在庙堂上反复计议作战大事。

(57)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阖(hé),门扇。开阖,打开门扇出现空隙。敌人一旦出现空隙,必须迅速乘虚而入。

(58)先其所爱,微与之期:爱,珍爱,要害;微,无,不要;期,日期,指约期交战。首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不要与敌人约期会战。

(59)践墨随敌:践,实行;墨,墨线,这里指既定计划、原则。指实施计划时,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

(60)以决战事:以解决战争胜负问题。

(61)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起先如处女般柔弱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随后如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安琪 發表於 2025-6-1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兵道义理与王霸之兵的战略辩证

《孙子兵法·九地篇》此章以"王兵必义"为纲,深刻揭示了军事行动与政治道义的辩证关系。所谓"不战而威三军若一",实为孙子"全胜"思想的精微体现。今就经文章句,分三重义理阐释之。

一、知谋交邻的纵横之道
"不知诸侯之谋,不能预交"者,乃兵家伐交之要义。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退避三舍"即深谙诸侯之谋的典范。此句强调军事行动必以政治智慧为前提,所谓"上兵伐谋"正与此呼应。考《战国策》所载纵横家言,可知"预交"非特指结盟,实为对国际局势的全局把握。霸王之兵必先"知彼",此即《谋攻篇》"知胜有五"的延伸。

二、地形向导的军事地理学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不能行军"二句,与《地形篇》互为表里。汉代马援"聚米为山谷"的沙盘推演,即此理的具体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向导"在此具有双重意涵:既指实际引路之人,更隐喻对战场态势的认知引导。诸葛亮《隆中对》所谓"益州险塞"正是地形认知的经典案例,此乃"地利"概念的深层展开。

三、霸王之兵的义战本质
"四五者不知其一,非霸王兵"的断语,揭示出孙子军事思想的终极追求。考《吴问》篇伍子胥之论,霸王之兵必以"义"为根基。所谓"不战而威",非单纯威慑,实指通过政治清明、将士用命形成的战略势能。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看似"死地能生",实则暗合"投之亡地然后存"的用兵境界,此即"三军若一"的心理战效应。

要而论之,本章以"义-知-行"三层次建构完整的军事哲学体系。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张预注云:"霸者之兵,威加敌国;王者之兵,德服天下。"此解最得精髓。今人研习此篇,当超越单纯战术层面,在战略格局中体会"慎战""全胜"的深刻智慧,方不负孙子"兵者国之大事"的谆谆告诫。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6-18 19:24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霸王兵"义理阐微

《孙子兵法·九地篇》此章所论,实为"霸王之兵"的形上之道与形下之术的完整体系。所谓"王兵必义",非仅指军事伦理,更揭示了军事行动合法性的哲学基础。《司马法》云"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与此句相发明。孙武将"义"作为霸王之兵的首要条件,实则是将军事纳入王道政治的范畴,此乃先秦兵家"兵以义动"思想之精髓。

"不战而威三军若一"者,乃军事威慑的最高境界。《吴子·论将》言"五慎"中有"理"字,正与此句相表里。其深层意蕴在于:真正的军威不依赖于暴力展示,而源于组织体系的严密性与将士意志的统一性。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威王问"篇载"素信者昌",可为此语注脚。考《管子·兵法》"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之说,更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对军队整体性的重视。

"死地能生"四字,包含着深刻的军事辩证法。竹简本《孙子》作"陷之死地然后生",与传世本可互参。此非鼓励冒险,而是揭示危机转化之道。《尉缭子·制谈》谓"欲战先安内",正说明绝境求生的前提是内部团结。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列阵,皆为此理的具体实践,然皆需以"三军若一"为根本条件。

下文"四五者不知"云云,实为霸王之兵的实践要件。考银雀山汉简,此段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然要义相通。其强调的"诸侯之谋""地形认知""向导运用"三要素,构成了军事行动的情报基础。《孙膑兵法·八阵》言"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正可与此互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霸王兵"的否定句式,暗示着这些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霸王之兵的本质,在于军事与政治的有机统一。《六韬·文韬》云"全胜不斗",与"不战而威"异曲同工。孙武在此篇中将军事胜利的取得,最终归结于对政治形势的把握(知诸侯之谋)、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知地形)、对人文资源的利用(用向导),这种整体性思维,正是中国古典军事哲学的精妙所在。后世诸葛亮"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的用兵原则,实源于此。

当代读《九地篇》,当超越字面训诂,把握其中"义—威—知"的三重逻辑:以义立威,以威促和,以知取胜。这种军事智慧,对于现代战略思维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