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0|回覆: 1

[兵家] 【孫子兵法】卷9行軍篇詩解2數賞者窘併力料敵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7 15: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9行軍篇詩解2數賞者窘併力料敵令以文齊之以武
題文詩:
獸駭者覆;塵高而銳,車來也;卑而廣者,
步卒也;散而條達,樵採;少而往來,
營軍者也;辭卑益備,;辭強進驅,
欲撤退;輕車先出,居其側者,布陣;
無約請和,另有謀也;奔走陳兵,;
半進半退,;杖而立者,兵者;
汲而先飲,兵者;見利不進,疲兵;
鳥集者虛;夜呼者恐;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軍紀亂也;吏怒者倦;殺馬肉食,
軍無糧也;懸缻,返其舍者,窮寇;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失眾;數賞者窘;
數罰者困;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相迎,久而不合,
又不相去,必謹察之.兵非貴多,唯無,
足以併力,知己料敵,取人而已.夫唯無慮,
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未親附而,將領罰之,
卒則不服,是以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
則不可用.故令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民服;令素不行,
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
【原文】
獸駭者,覆也(20);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21);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22);辭卑而益備者,進也(23);辭強而進驅者,退也(24);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缻(25)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26),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27);數罰者,困也(28);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兵非貴益多也,唯無武進(29),足以併力、料敵、取人(30)而已。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31)。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32),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33),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譯文】野獸驚駭奔逃,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高揚而銳直,是敵人的戰車大舉馳來;塵土低矮而寬廣,是敵人的步兵在行進;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正在曳柴而走;塵土較少且時起時落,是敵人正在安營紮寨。敵人的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備戰的,是準備進攻;措辭強硬而又擺出進攻架勢的,則是準備撤退;敵人的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兩翼的,是在布兵列陣;敵人尚未受挫而主動請求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急速奔跑並排兵列陣的,是企圖約期同我軍決戰;欲進不進、欲退不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中計。敵兵斜倚著兵器站立,是飢餓的表現;供水兵打水自己先喝,是乾渴的表現;見有利可圖而不進兵奪取,是疲勞的表現;營寨上空飛鳥聚集,說明下面是空營;敵人夜間驚叫,是恐慌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是敵帥沒有威嚴的表現;敵軍旌旗搖動不整,是軍紀不嚴隊伍混亂的表現;敵人軍官易怒,是軍隊疲憊的表現;敵人殺馬吃肉,是缺乏糧食的表現;炊具懸置不用,士兵不回營房休息的,是要拼死的窮寇;敵帥低聲下氣同部屬講話,說明他已喪失人心;不斷犒賞士卒,表明敵軍處境窘困;不斷懲罰部屬,說明敵軍無計可施;先粗暴兇狠後又害怕部屬的,是最不精明的將帥;敵人派使者來送禮言好是想休兵息戰;敵人乘怒而來,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要謹慎觀察他的企圖了。

    作戰不在於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能夠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那就足夠了。那種既沒有深謀遠慮,又自負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
士卒尚未親近歸附就執行懲罰,那他們便會不服,不服就很難指揮;士卒已經親近歸附,但如果不執行軍紀軍法,也無法指揮他們作戰。所以,要用懷柔寬仁的政策使他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必定會取得士卒的敬畏和擁戴。平時嚴格貫徹執行法令,士卒就能養成服從法令的習慣;如果平時法令得不到貫徹執行,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法令的習慣。平時的法令能得到貫徹執行,這表明將帥與士卒之間相處融洽,互相信任。
【注釋】
(20)獸駭者,覆也:見到獸類驚駭猛跑,定是敵軍大舉來襲。覆,覆蓋。曹操註:敵廣陳張翼,來覆我也。

(21)卑而廣者,徒來也:卑,位置低下;徒,步卒。飛塵低而寬廣的是敵人步卒正在開來。

(22)少而往來者,營軍也:指飛揚的塵土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安營紮寨。

(23)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同『詞』,即言詞;益,更加。指敵人派來的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卻加緊備戰,要向我進攻。

(24)辭強而進驅者,退也:指敵人派來的使者言詞強硬,並在行動上擺出進逼的架勢,這往往是撤退的徵兆。

(25)懸缻:缻,同『缶』,汲水的瓦器,這裡泛指炊具。

(26)諄諄:諄諄,叮嚀;翕翕:聚合。士卒聚集在一起低聲議論。

(27)數賞者,窘也:敵軍一再犒賞士卒,說明已沒其他辦法。

(28)數罰者,困也:敵軍一再處罰士卒,說明已陷入困境。

(29)武進:恃勇輕進,即冒進的意思。

(30)併力、料敵、取人:併力,合力,這裡指集中兵力;料敵,分析判斷敵情;取人,指戰勝敵人。

(31)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易,輕視。無深謀遠慮而又輕視敵人的人,勢必會成爲敵人的俘虜。

(32)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將領在士卒還未親近依附於他時,就處罰士卒,士卒就一定不服。親附,親近依附。

(33)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文,這裡指政治、道義;武,這裡指軍紀、軍法。這句是說,用政治、道義來教育士卒,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錢佟 發表於 2025-4-16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軍篇】精義發微:論戰場察敵與治軍之道

【孫子兵法·行軍篇】所載戰場察敵之法,實爲古代軍事觀察學之圭臬。其通過塵煙、鳥獸、言行等細微徵兆判斷敵情,體現了"見微知著"的兵家智慧;而"令文齊武"的治軍理念,更揭示了剛柔相濟的統兵要訣。今就經義分疏如下:

一、自然徵兆與軍事心理學的雙重解碼
孫子列舉三十二種戰場徵兆,可歸納爲三類:
其一,自然跡象類。如"塵高而銳者,車來也",揭示戰車疾馳時氣流擾動塵土的物理學原理;"鳥集者虛"暗合鳥類避人習性,反映營地空虛的生態學觀察。這種將自然現象與軍事行動關聯的思維,較之西方克勞塞維茨【戰爭論】更早構建了戰場環境學雛形。

其二,行爲心理學類。"數賞者窘"道破頻繁行賞實爲統帥控制力衰微之兆,與【三略】"賞罰倦而士不用命"互爲印證;"諄諄翕翕,徐與人言"描繪將領失去威信後協商式的語氣,恰如【吳子】所言"其令不肅而數更,其卒必潰"。

其三,軍事欺騙類。"半進半退者,誘也"揭示佯敗戰術,與【六韜】"佯北勿從"形成互文;"無約而請和者,謀也"直指外交欺詐,後世宋襄公泓水之敗正是未悟此道。

二、治軍辯證法的三重境界
1. 親附與懲戒的平衡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強調情感認同先於紀律約束,此與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同理。諸葛亮南征時"七擒孟獲",正是通過心理征服實現"親附",而後方能"威之以法"。

2. 文德與武備的統合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體現儒法交融思想:"文"者,【司馬法】"仁本"篇所謂"以禮爲固";"武"者,商鞅"壹刑"主張之遺響。戚繼光練兵既授【孝經】,又嚴連坐之法,可謂得此精髓。

3. 素行與威信的關係
"令素行則民服"揭示制度執行力的關鍵不在苛嚴,而在恆定。岳家軍"凍死不拆屋"的紀律養成,正源於日常"教之以義"(【宋史·岳飛傳】)的持久教化。

三、軍事哲學的現代啟示
1. 質量優於數量的建軍原則:"兵非貴益多"預見了精兵化發展趨勢,與當代特種作戰理念暗合。
2. 情報決定論:"併力料敵"強調信息整合,漢代陳湯滅郅支單于前"圖畫山川地形",正是此道實踐。
3. 心理戰先導:對"辭卑益備"等偽裝術的破解,啟示現代反情報工作需建立行爲分析模型。

昔年杜牧注此篇謂"察敵情偽,在目識耳",然真正要義實在於"心識"。當今雖衛星偵察取代塵煙觀察,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然"料敵制勝"的思維範式與"文武相濟"的治軍哲學,仍是跨越時空的兵家至道。爲將者當於變易中把握不易,方可不負孫子"必取"之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