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8|回覆: 2

[兵家] 【孫子兵法】卷8九變篇詩解知九變術有所不為利害兼顧五危必察

[複製鏈接]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7 1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8九變篇詩解知九變術有所不為利害兼顧五危必察
題文詩: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君之命,合軍聚眾,
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
死地則戰.也者,有所不由;也者,
有所不擊;也者,有所不攻;也者,
有所不爭;君命也者,有所不受.將有所為,
有所不為.故將通於,九變地利,知用兵矣;
將不通於,九變地利,雖知地形,不能得,
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
不能,人之用矣.智者之慮,是故必兼,
雜於利害.在害思利,雜於利而,務可伸;
在利思害,雜於害而,患可解也.屈諸侯者,
以害逼之;役諸侯者,以業勞之;趨諸侯者,
以利誘之.用兵之法,無恃敵之,不來恃吾,
有以待也;無恃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有備無患.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
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
將之過也,用兵之災.覆軍殺將,必以五危,
不可不察.權衡利弊,因情制宜,隨機應變.
第八卷 九變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1)無舍,衢地(2)交合,絕地(3)無留,圍地(4)則謀,死地(5)則戰。途有所不由(6),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地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7),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8)。雜於利而務可信(9)也,雜於害而患可解(10)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11)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12);必生,可虜也(13);忿速,可侮也(14);廉潔,可辱也(15);愛民,可煩也(16)。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用兵打仗的一般規律是,將帥領受國君的命令,徵集民眾,組成軍隊,出征後遇到山林險阻、沼澤水窪等難以通行的『圮地』,慎勿駐紮;在幾國交界、四通八達的『衢地』,則注意結交鄰國諸侯;在沒有水草、糧食,交通困難,難以生存的『絕地』,千萬不可停留;處於地勢險要、道路狹窄,不易找到出路的『圍地』,則要設法避免或者出奇制勝;陷入進退兩難、走投無路的『死地』時,要堅決奮戰而死裡求生。有的道路不要去走,有的敵軍可以不去阻擊,有的城池可以不去攻克,有的地盤可以不去爭奪,甚至國君某些不適當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因此,將帥若能精通上述策略的運用及其利弊,就算懂得如何用兵了;將帥若不能通曉上述策略的運用及其不利後果,即使是熟悉地形,也不能發揮其有利作用。統帥指揮軍隊而不通曉上述策略,縱然知道五種地形的利弊,也還是不能充分發揮全軍將士的戰鬥力。
     所以,高明的將領考慮問題時,必定兼顧到利弊兩個方面。在不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到有利的因素,戰事就可以順利進行;在有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到不利的因素,各種可能發生的禍患就可以預先排除。
所以,要使諸侯屈服,就要對其威逼;要使諸侯出力,就要給他製造事端;要使諸侯自動前來投靠,就要用一些小利去引誘他。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原則是,不要僥倖指望敵人不來進犯,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僥倖指望敵人不來攻擊,而要依靠自己堅不可摧的防禦,使敵人不敢進攻。

因此,將帥有五種弱點是致命的:勇而無謀,只知硬拼,就有可能被誘殺;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就有可能被俘虜;浮躁易怒,剛愎求成,就有可能受敵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計;過分廉潔好名,矜於名節,就有可能被流言中傷而落入圈套;過於溺愛民眾,仁義至忠,就有可能被敵人的暴行煩擾而陷於被動。以上這五種情況,是將帥的性格大忌,也是用兵的災難。全軍覆沒、將帥被殺,都是由這五種危險因素引起的,因此,不能不警惕這五種性格缺陷。
【注釋】
(1)圮地:難於通行的地區。圮(pǐ),毀壞的意思。【九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2)衢地:四通八達的地區。衢(qú),四通八達。【九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3)絕地:指交通困難,又無水草糧食,難於生存的地區。【九地】:『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4)圍地:指地形四面險阻,出入通路狹窄的地區。【九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又說:『背固前隘者,圍地也。』
(5)死地:指前不得進,後不得退,非死戰就難以生存的地區。【九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又說:『無所往者,死地也。』
(6)途有所不由:途,道路。有的道路不要去走。
(7)五利:指『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也有指『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但其中『君命有所不受』不屬於地形的範圍。
(8)雜於利害:雜,摻雜,這裡引申為『兼顧』。曹操註:『在利思害,在害思利。』考慮到有利、有害兩個方面。
(9)雜於利而務可信:務,事的意思;信,通『伸』(shēn),伸行、發展的意思。在不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利方面,事情便可以順利進行。
(10)雜於害而患可解: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解除。
(11)趨:歸附、依附。【荀子議兵】:『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這裡的『趨』,也是歸附的意思。
(12)必死,可殺也:指勇而無謀,只知死拼,可能被敵軍殺害。
(13)必生,可虜也:虜,俘虜。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可能被敵俘虜。
(14)忿速,可侮也:忿(fèn),憤怒。指將帥性格暴躁而急於求成,就可能被敵人的侮辱所激怒,因而急躁冒進,招致失敗。
(15)廉潔,可辱也:廉潔,這裡指廉潔好名,過於自尊。廉潔本來是一種好的品德,但是過於追求廉潔的好名聲,就可能因敵人所散布的流言蜚語而感到羞辱,以致不顧利害得失,但求一戰而雪恥,這也是很危險的。
(16)愛民,可煩也:愛民也是將帥的一種好品德,是將帥五德智、信、仁、勇、嚴中仁的具體表現。但將帥的仁,應該是一種大仁,而不應念念於小的愛民和不忍,即所謂婦人之仁。即應從大局出發,以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最大的仁,為此不惜以必要的犧牲為代價。不能被敵人的一些暴行所干擾,以致顧此失彼,危及整個大局。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蘇井 發表於 2025-7-30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變篇】兵道精微論——孫子"五地五不"戰術思想發微

【經義闡析】
【孫子兵法·九變篇】所論"五地五不"之術(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實為古典軍事哲學中"權變"思想的精髓。其要義不在戰術條目本身,而在貫穿始終的"利害相權"辯證思維。【孫子十家注】曹操謂:"變其正,得其所用九",正揭示此篇核心乃"常"與"變"的辯證統一。

一、九變本質:動態平衡的戰爭觀
所謂"九變",非機械之數,實指"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勢篇】)的應變之道。張預注曰:"九者,數之極也",其深層邏輯在於:
1. 空間維度:五地分類體現地形與戰略的耦合關係。如"衢地"必爭(【九地篇】"諸侯之地三屬"),因其關乎"伐交"戰略;"死地"則激發"疾戰則存"(【九地篇】)的戰鬥力轉化。
2. 時間維度:五不原則強調戰機選擇的非線性特徵。"城有所不攻"非怯戰,恰如李筌所注"無利可奪則不攻",暗合"全勝"(【謀攻篇】)的效益最大化原則。

二、利害辯證:超越二元對立的決策智慧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九變篇】)的著名論斷,構建起多維評估模型:
戰術層面:"無恃其不來"(【九變篇】)體現風險前置思維
戰略層面:"屈諸侯者以害"(【九變篇】)展現利害轉化藝術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特別指出,此篇與【九地篇】構成"地"與"變"的經緯關係,地形為體,權變為用。

三、五危警示:將領心理博弈的鏡鑒
"必死可殺"等五危之說,實為軍事心理學經典案例:
1. 剛性思維之弊:"必生可虜"對應【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的彈性防禦觀
2. 情緒管理之要:"忿速可侮"印證【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的戒律
王晳注"將當五德(智信仁勇嚴)兼備",正與五危形成陰陽互補。

【今古會通】
九變思想對現代管理學的啟示尤甚:
1. SWOT分析中的"威脅-機會"轉化,即"塗有所不由"的當代演繹
2. 藍海戰略強調"有所不為",與"地有所不爭"異曲同工
3. 危機管理中的"死地則戰"原則,在華為"極限生存假設"中得到驗證

昔李靖謂"分合為變,此孫武之術根柢也"(【唐李問對】)。九變之道,終歸於【計篇】"因利而制權"的根本法則。當今讀之,猶見其智慧光芒穿透兩千五百載,照見人類競爭行為的本質規律。學者當於"有所為有所不為"間,體味這份超越時空的戰略辯證法。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傳統註疏體例,融合十一家注要義,並作現代性闡釋)
濟世 發表於 2025-8-1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九變篇】兵道精微論
【孫子兵法·九變篇】乃兵家"通權達變"之樞要,其言雖簡而義理宏深。今就篇中"五地九變""五危必察"之旨,試為剖判其戰略哲學內核。

一、五地制宜:空間辯證法的軍事實踐
"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者,實為空間軍事地理學之雛形。圮地(毀壞難行之地)不駐軍,暗合【易經】"險以止"的艮卦智慧;衢地(四通要衝)必結盟,體現【管子】"合強攻弱"的縱橫術;至若"死地則戰",非徒逞血氣之勇,乃深諳【吳子】"必死則生"的逆境心理學。此五者,皆示人以"地之形"與"兵之勢"的辯證關係。

二、九變之術:戰略選擇的否定性智慧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三句,尤見兵家"無為"之妙。表面似消極避戰,實為【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積極策略。不取捷徑者,恐中埋伏;不擊弱旅者,防誘敵之計;不攻堅城者,免傷精銳。此正合【三略】"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的軍事經濟學原理。

三、利害相生:二元對立的超越之道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一句,直指兵家認識論核心。【荀子·解蔽】言"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者",與此同契。孫子強調"雜於利而務可信,雜於害而患可解",實為矛盾轉化之法則。昔韓信背水列陣,正以"害"激"利",終成井陘之捷,足證此理。

四、五危之戒:為將者的心性修煉
"必死可殺,必生可虜"等五危之說,實開後世"將道"心理學先河。勇怯之失,皆因執一而不知變。【吳子·論將】謂"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恰可作此註腳。項羽剛愎自用而垓下授首,趙括紙上談兵致長平慘敗,皆五危之現實案例。

要之,【九變篇】之精髓,在"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其言雖述軍事,理實通於萬事。宋儒張載【正蒙】云"動靜相涵",明儒王陽明謂"知行合一",皆可與此篇互參。讀此篇者,當於字外求之,方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