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6|回覆: 3

[兵家] 【孫子兵法】卷4形篇詩解善戰先為不可勝勢立不敗地修道保法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5 15: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4篇詩解善戰先為不可勝立不敗地修道保法
題文詩:
孫子之曰:昔善戰者,其能先為,不可,
之勢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也,在己修為,
可勝在敵.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
之必可勝.此乃: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乃可守也;可勝者也,伺機而.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能,藏九地下;
善攻者能,動九天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所知,非善之善;戰而,
天下曰善,非善之善.故舉秋毫,不為多力,
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也,勝於易勝.善戰之勝,
故無智名,無勇功.,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故善戰者,
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勝兵先勝,
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
修道保法,正己治人,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度,二量三數,四稱五勝.生度,
度生,量生,數生,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以銖稱鎰.
勝者,若決積水,於千仞溪,所謂形也.
真兵無形,無形有情,真情正義,本立道生,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順勢自然,不得不然.  
第四卷 形篇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1)。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2)。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3)。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5);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6)。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7)。故其戰勝不忒(8)。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9),敗兵先戰而後求勝(10)。善用兵者,修道(11)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1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13)。故勝兵若以鎰稱銖(14),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15),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
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做到不可戰勝,關鍵在於自己能否掌握主動權;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做到不可被敵人戰勝,而不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我所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有了不可戰勝的條件,就可以守;敵方出現了可勝之隙,就可以攻。之所以實行防守,是因為實力不足,取勝的條件不夠充分;之所以採取進攻,是因為實力強大而敵人相對弱小。善於防守的,如同深藏於地底,敵人無跡可尋;善於進攻的,能高度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猶如神兵天降,讓敵人防不勝防。所以,善防善攻的軍隊,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戰勝敵人。
     可預見勝利卻沒有超出常人的見識,就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交戰後取勝,即使天下人都稱讚,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比能舉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氣大,能看見太陽、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見雷霆的聲音算不上耳朵靈敏一樣。古代所說的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這些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他們打了勝仗,沒有令人驚奇之處,也沒有料敵制勝的名聲和勇武威猛的功勞。這是因為他們的勝利是必然的,是絕對不會有差錯的。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於他們所採取的制勝措施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戰勝的是那些早已處於失敗境地的敵人。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總是先創造出必勝的條件,然後才尋找機會與敵人交戰;失敗之師往往總是先貿然與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總是能夠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才能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兵法中,用來衡量勝負的因素,一是『度』,即土地幅員;二是『量』,即軍賦物資;三是『數』,即部隊兵員的戰鬥實力;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敵我雙方所處地域的廣狹,決定着土地幅員大小;敵我土地幅員的大小,決定着雙方軍賦物資的貧富;軍賦物資的不同,決定着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寡;敵我軍隊和兵員的不同,決定着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敵我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對於失敗的軍隊,就像用鎰與銖相比較,佔有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與鎰相比較,處於絕對的劣勢。在實力對比上取得優勢的一方,指揮士兵作戰,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勢不可當,這就是所謂的『形』。

【注釋】

(1)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致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

(2)勝可知,而不可為:勝利是可以預知的,但敵人有無可乘之隙,被我戰勝,則不能由我而定。

(3)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為取勝條件不足;所以採取攻勢,是由於取勝條件有餘。

(4)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數,不是具體的規定。九地,極言深不可知;九天,極言高不可測。藏於九地之下,指極其深地隱藏自己的力量。動於九天之上,

指極其高明地發揮自己的威力。

(5)非善之善者也:不算是好中之好的。漢簡【孫子兵法】作『非善者也』。

(6)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漢簡【孫子兵法】作:『所謂善者,勝於勝者也。』

(7)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漢簡【孫子兵法】作:『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8)不忒:忒(tè),差錯、疑誤。不忒,無疑誤,確有把握的意思。

(9)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指能取勝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

(10)求勝:期求勝利,這裏含有寄希望於僥倖取勝的意思。

(11)修道:指從各方面修治『先為不可勝』之道,如政治、軍事、自然各方麵條件的準備等。

(12)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度,計算長短的尺寸叫度。這裏的度,一說指忖度、判斷的意思;二說指國土的大小;量,計算糧食多少的升、斗等叫量,這裏指容量的限度,即戰場容量;數,數目的多少,這裏指敵對雙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數量;稱,就是衡,衡量輕重叫衡。這裏是說權衡,指雙方力量的對比。

(13)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一說,指根據戰地地形的險易、廣狹、死生等情況,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斷;根據對戰地地形的判斷,得出戰場的容納限度,即戰場容量;根據戰場容量的大小,確定作戰部署兵力的數量;根據敵對雙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數量,進行衡量對比;根據雙方力量的對比,判斷作戰的勝負。另一說,度,指土地幅員的大小;量,指物質資源的多少。這樣,此句意為:敵對雙方土地面積不相等,就產生幅員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員大小不同,就產生物質資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資多少不同,就產生所能動員和保持兵力眾寡的『數』的不同;兵力眾寡不同,就產生軍事力量對比的『稱』的不同;力量對比不同,就產生了戰爭勝負的不同。

(14)鎰(yì)、銖(zhū):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四兩(一說為二十兩),一兩為二十四銖。鎰比銖重五百多倍。這裏用來比喻兩軍實力的懸殊。

(15)勝者之戰民也:勝利者指揮士卒打仗。勝者,勝利者。民,作『人』解,這裏指士卒。【勢篇】中有:『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這裏的『戰人』與『戰民』同一意義。漢簡【孫子兵法】作:『稱勝者戰民也。』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范尼 發表於 2025-5-6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形篇】精義闡微

【形篇】為【孫子兵法】第四篇,其核心在於揭示戰爭制勝之本在於"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戰略智慧。此篇以"形"為名,實指軍事實力之客觀態勢,其要義可分三層次闡發:

一、修道保法:立不敗之根基
孫子開篇即言:"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語道破制勝先機不在克敵,而在固本。所謂"不可勝在己",強調通過"修道"(修明政治)、"保法"(嚴整軍制)構建綜合國力優勢。春秋時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退避三舍"以示弱,實則整頓內政、訓練三軍,終以"少長有禮"之師擊潰楚軍,正合"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之旨。

二、勝於易勝:蓄勢待發之機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揭示真正善戰者必待"勝已敗者"——即創造敵必敗之態勢而後動。戰國孫臏圍魏救趙,先以"減灶之計"誘龐涓入馬陵險地,正得"決積水於千仞之溪"之勢。此所謂"形"之妙用:通過"度"(土地幅員)、"量"(物資儲備)、"數"(兵員眾寡)、"稱"(實力對比)四維測算,形成"以鎰稱銖"的絕對優勢。

三、勝可知不可為:辯證制勝之道
篇末"勝可知而不可為"點明戰爭規律的客觀性。善戰者如范蠡助勾踐滅吳,二十年"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待吳國"數罰者困"方一舉克之;若夫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之迂腐,恰是違背"先勝"原則的反例。故【形篇】實為"全勝"思想之延續,強調"無智名,無勇功"的至高境界。

當代讀【形篇】,當超越軍事層面領悟其哲學內核:個人立身需"先為不可勝"以厚德積學,企業競爭當"修道保法"以夯實根基,國家發展宜"勝於易勝"而蓄勢待發。孫子"形"之智慧,實為中華文明"重本慎戰"思想之結晶,於今猶見其不朽價值。

(全文798字)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5-2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形篇】精義闡微

【形篇】乃【孫子兵法】第四篇,其核心要義在於揭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戰略哲學。孫武開篇即言:"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語實為千古兵家制勝之樞機。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微旨:

一、不可勝在己:修道保法之要
"不可勝者,守也"非消極防禦,乃指通過"修道保法"構建絕對優勢。"修道"者,修明政治、凝聚民心;"保法"者,嚴明軍紀、完善制度。昔者吳起與士卒同衣食,李靖夜讀【六韜】不輟,皆示"立於不敗之地"非賴天幸,實由人謀。故【形篇】強調"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此即【易經】"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深意。

二、可勝在敵:待機而動之智
"敵之可勝"在察其"形"、"勢"之隙。孫子喻之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必待敵現"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之態。韓信破趙前"背水列陣",看似險招,實已算準陳余輕敵必躁;謝安淝水之戰前"圍棋賭墅",正是深諳"先勝而後戰"之理。此即篇中"勝兵若以鎰稱銖"的勢差哲學——非求百戰百勝,但求一擊必殺。

三、形與勢的辯證關係
"形"為靜態實力儲備,"勢"乃動態力量釋放。善戰者"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必先積"形"(資源、士氣、地形之利),後發"勢"(戰機、奇正之變)。李世民虎牢關之戰,先據險築壘蓄"形",待竇建德軍疲始縱"勢"突擊,正合"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之要義。

結語
【形篇】之智遠超軍事範疇,其"先為不可勝"的預防思維,與【老子】"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相通;"待敵可勝"的時機把握,又與【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呼應。今人研習此篇,當悟"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的至高境界——真正的勝利,永遠屬於那些在無形中已奠定勝勢的智者。

(全文798字)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5-27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孫子兵法·形篇】精義闡微

【形篇】為【孫子兵法】第四篇,其核心要義在於揭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戰爭哲學。此篇以"形"為名,實指軍事實力之客觀態勢,其論述層次謹嚴,義理深邃,今試為剖判。

一、不可勝之道在己
孫子開篇即言:"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語實為全篇綱領。所謂"不可勝",非謂消極防守,而是通過"修道保法"建立絕對優勢。"修道"者,修明政治以聚民心;"保法"者,嚴明軍紀以固戰力。春秋時晉文公"作三軍、謀元帥",先修內政而後稱霸;戰國李牧守代郡,練兵積粟十餘年,終破匈奴,皆得此道真諦。

二、可勝之機在敵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八字,道盡主客之勢。善戰者如范蠡"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必待敵有隙而後動。故【形篇】強調"勝可知而不可為",此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孔子"臨事而懼"之教暗合。赤壁之戰周瑜待曹軍連鎖戰船,淝水之戰謝玄候前秦陣腳移動,皆深諳待敵可勝之妙。

三、勝兵先勝而後戰
篇中"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之論,尤具警世意義。此"先勝"非占卜預測,而是通過"度、量、數、稱、勝"五步推演,在戰前即形成"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的必勝之勢。戰國孫臏馬陵道設伏,漢初韓信背水列陣,皆屬先形必勝而後接敵的典範。

四、形學之現代啟示
【形篇】之"形",實為綜合國力之顯現。其"立於不敗之地"的思想,於今猶具深意:個人當積學修德以待時,企業須夯實根基而謀發展,治國更需要"先為不可勝"的戰略定力。昔唐太宗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正得孫子形篇之三昧。

要之,【形篇】揭示的不僅是軍事法則,更是中華文化中"重本固元"的智慧結晶。其"修道保法"的修為路徑,"待時而動"的辯證思維,至今仍為應對複雜變局的不二法門。學者若能參透此篇"形"與"勢"的轉換之機,則庶幾近於道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