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63|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绪论—中医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1-11-12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四节  中医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
一、人体各器官及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1、人体组织器官及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知道不少动物都有修复或再生躯体器官的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当然也具有这种奇妙的功能呢。美国健康杂志刊出【人体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复功能】文章,研究证实人体一些器官,总是持续不断地更新,美国科学家与医学专家称之为『维护性再生』。根据生理学基础知识完全可以确定,人体各器官及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包括两层含义。其中:
一是人体器官与基本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是人体各主要系统之间平衡失衡后的恢复能力。
2、人为的外部刺激可以激发和强化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的治病的本质是通过物理的、药物的干预措施,激发和强化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使患者发生功能障碍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得到自我修复。这就是中医治病最基础的理论依据,中医内科所有措施都基于这个核心目的展开。
3、中医的核心本质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人体自我修复能力进行工作
虽然在遥远的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病理研究的条件,但中医的先贤们围绕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创建了中医内科。只要不是『病入膏肓』中医完全可以科学、有效的治愈患者的疾病。
4、当人体基本组织及器官损坏或功能丧失时,中医无能为力
关于中医能治什么的话题由来已久,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考虑时代性。当现代医学尚未出现之时,面对患者的需求中医必须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无所谓能与不能的问题。
当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之时,中医有条件选择其擅长的领域。治小病、治未病才是中医的强项所在,这一点中医行业不必什么忌讳。
2500年前的扁鹊就告诫中医同行,遇到病入膏肓之人可以溜之大吉。
二、人体自身发病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人体内部是一个完美平衡系统,自身具有一套内建的能量修复与再生机能。人体内部自身平衡关系被打破中医称为失衡,也就是发病。
人体的发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缓至急的过程。人体发病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侵入、内部系统失调和外力伤害等三类,这三类原因均可导致人体内部组织器官功能损害或系统工作失调,导致人体发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会逐步升级,其过程为:
人体不适(未病)—人体单一功能失常(小病)—人体功能性障碍(大病)—人体器官性坏死(绝症)。
由于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不同,人体发病也可能直接从小病或大病发作,外力影响严重甚至直接丧失生命。
三、阴阳五行逻辑系统
1、阴阳五行逻辑系统
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阴阳五行逻辑系统由中医学发明,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中国古代哲学、易学所广泛采用。
阴阳五行逻辑系统早期用一只手来形象表述,是中医从业人员学习、记忆和临床辩证的辅助工具。后来演变成各种类型的阴阳五行图,我们今天则将其变异为黑箱逻辑图。
阴阳五行逻辑系统涵盖五行归类之法、阴阳平衡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三个层次。其中:
五行归类之法将人体内部基本组织及器官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并依照生理依存关系勾画出各生理系统;
阴阳平衡之说是将人体器官及各系统的活力状态进行定性及量化标定,为中医诊断患者病情提供数学工具;
五行相生相克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理系统平衡与相关制约关系,这样可以实现由病症表象至病证根源的转变,因此中医治病可以做到釜底抽薪去除病根。
2、阴阳五行是世界最早的逻辑分类公式
阴阳五行源于黄帝颛顼时期,这是对中国文明极其重要的一个逻辑系统,对数学计算、事务分析、社会管理和文化传承等都具有极高价值。
五行相生相克也是那个时代科技水平直接体现,说明当时金属熔铸、陶器生产、木器加工、加热窑炉等已经相当成熟。
应用阴阳五行理论可以对某种事物进行算法分析,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可以把无序的问题规律化。其中:
用阴阳之分判断事物的量化性质;
用五行之法划分事物的类别属性;
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描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3、阴阳五行理论应用广泛
阴阳五行理论最早用于中医理论,后被周易所借用。
四、黑箱理论
1、黑箱理论概念
黑箱理论是指对特定的系统开展研究时,人们把系统作为一个看不透的黑色箱子,研究中不涉及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仅从其输入输出的特点了解该系统规律,用黑箱方法得到的对一个系统规律的认识。不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而是根据生态系统整体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及其影响因子得到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规律。
2、黑箱理论原理
黑箱理论认为自然界中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即使我们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作出研究。
如果我们能设计出一个系统,在同样的输入作用下,它的输出和所模拟的对象的输出相同或相似,就可以确认实现了模拟的目标。在此,信息的输入,就是一个事物对黑箱施加影响;信息的输出,就是黑箱对其他的事物的反作用。事实上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时,很少追求结构上的相似性,而总是把握信息的观点,行为功能的观点。
3、黑箱
在控制论中通常把所不知的区域或系统称为『黑箱』,而把全知的系统和区 域称为『白箱』,介于黑箱和白箱之间或部分可察黑箱称为『灰箱』。一般来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不能观测却可以控制的『黑箱』问题。比如,我们每天 都看电视,但我们并不了解电视机的内部构造和成像原理,对我们而言,电视机 的内部构造和成像原理就是『黑箱』。
4、黑箱方法
黑箱是我们未知的世界,也是我们要探知的世界。如何了解未知的黑箱呢? 我们只能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 要素和机制的前提下通过观察黑 箱中『输入』、『输出』的变量,得出关于黑箱内部情况的推理,寻找、发现其内部 规律,实现对黑箱的控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黑箱方法。
5、黑箱理论的应用
现代社会黑箱理论应用广泛,以市场推销、商务谈判和人员管理方面应用居多。企业能源管理也采用黑箱理论。
中医是世界上最早的黑箱理论,只不过我们的祖先没有将此上升的理论层面。


來自學社: 黃帝内經天道觀研究社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顾查卒 發表於 2025-7-26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绪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刍议

一、人体自愈机制与中医理论之关联性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正气”即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之古典表述。现代医学所谓“维护性再生”,实与《内经》“阴阳自和”理论暗合。然中医之卓见,在于将自愈能力纳入“天人相应”整体观:不仅关注局部组织再生(如《难经》所言“脾主肌肉”),更强调气血、脏腑、经络之动态平衡。此即《伤寒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深层机理。

二、外治法的科学内核
中医“激发自愈”之说,非臆测之辞。《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实为通过针灸、药物等外源性干预,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轴,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而中药复方之“君臣佐使”配伍,恰与系统生物学“多靶点调控”理念相通。此即《本草纲目》“药之性,各以类从”的现代诠释。

三、中医适应证的边界辨析
扁鹊“六不治”言“形羸不能服药”“衣食不能适”者不治,实为对自愈极限的理性认知。需明辨者:
1. 功能性失调(如肝郁脾虚)乃中医优势领域,因其可通过疏肝健脾恢复气机升降;
2. 器质性病变(如晚期肝硬化)则需中西医协同,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取长补短”。当代中医之定位,当如《千金要方》所言“上医医未病之病”,重在亚健康调理与慢病管理。

四、理论现代转化的路径
建议从三方面深化研究:
1. 建立“自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正气”水平;
2. 运用复杂科学解析“复方-系统-自愈”关联规律;
3. 借鉴表观遗传学,阐释“情志疗法”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之价值,在于提供“整体动态自愈”的认知范式。然须避免两种极端:一则固守“万能论”而漠视现代医学进展,二则盲从还原论而弃置“辨证论治”精髓。守正创新,方为大道。

(全文798字)
熊季 發表於 2025-7-29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绪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刍议

一、人体自愈能力的中医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实为对人体自愈机制最精辟的概括。中医所谓"正气",涵盖现代医学所述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系统协同作用。古籍《难经》更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其理论基础正是通过调节机体平衡以激发自愈潜能。相较西方医学"维护性再生"概念,中医早于两千年前即构建"阴阳自和"理论体系,认为疾病向愈的本质是"阴阳自复"的动态过程。

二、外治法激发自愈的机理探微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非单纯刺激疗法,实为通过经络系统调控全身气机。《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轴,调节NF-κB等炎症通路。中药应用更体现"四气五味"与人体气化运动的共振,如补中益气汤通过TGF-β/Smad通路促进组织修复,恰与《脾胃论》"甘温除热"理论相契。

三、中医治疗阈值的哲学思考
扁鹊"六不治"理论实为对治疗限度的理性认知。需辨明:中医所谓"无能为力"之症,非否定自愈潜力,而是指形质已坏(如《医林改错》所述"脏腑痈疽")时,气化功能失其依附。此与现代再生医学中"干细胞微环境破坏"理论异曲同工。当代中医的定位,当如《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在功能性疾病、亚健康状态及多系统失调领域确有优势。

四、古今医学的互补性启示
钱学森曾言"中医是顶级的生命科学",此论需辩证看待。中医理论强调整体涌现性,而现代医学长于微观机制解析。如肿瘤治疗中,中医"扶正祛邪"法可减轻放化疗毒性,提高CD4+/CD8+比值,此即"激发自愈"理论的现代诠释。然对于冠脉支架等器质性病变,当恪守《周礼》"疡医掌肿疡"之训,明确中西医各自的适应疆域。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髓,在于将自愈能力上升为"天人相应"的系统调控艺术。当代研究需以"守正创新"为旨,既需用分子生物学诠释"阴阳自和"机制,更当以循证医学规范"辨证论治"实践。若执古方以御今病,或弃经典而逐新说,皆失中医学本真之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