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67|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绪论—现代医学与中医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1-11-12 14: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
一、现代医学与西医
1、医学的概念
医学是诊断、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技艺和科学。
2、现代医学与西医
中国社会常用西医称呼现代医学,二者之间原则上可以等同,学术上还是有所差别。虽然现代医学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这样称呼也有道理,但学术界所谓的现代医学的全称应为『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
现代医学是近代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在摒弃古代西医之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
现代医学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3、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
虽然医学内涵与水平随着人类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而逐渐形成并提高。但是现代西方医学与传统西方医学之间没有传承关系,是完全两个系统。因此『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有差别。
传统医学泛指人类早期医学理论,世界各国均发展出不同的医学理论,西方有『四体液理论』,东方有『中医』等等。
传统医学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诸如汉医、蒙医、藏医、日本汉方医学、韩医学之间;也有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诸如西方传统医学『四体液理论』和『中医』之间。
即便都是传统医学,其科学性也是不同。诸如中医与四体液理论之间相差甚大,四体液理论早已被西方彻底废弃,而中医和中医所影响的东亚各国传统医学仍在发挥作用。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间,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其现代医学水平可以比肩世界最高水准。而中国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中医也同样得到很好的发展。
所以今天的我们要探讨医学发展,首先要分清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说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否则会纠缠不清。
本文所讲的中医专指中国的传统医学。
4、西方的『四体液理论』
四体液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医学,由古希腊名医、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的体质学说』。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来自不同器官的液体。脑有粘液。有冷的性质,失去粘液者会患癫痫病。肝脏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朋汁,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这四种体液不同比例的结合构成人的不同体质。当它们平衡的存在于人体的时候,人就是健康的,如果它们失衡了,那人就得病了。
四体液理论缺乏基本的人体解剖实践支撑,被现代医学所弃用。
二、中医概念和内涵
1、中医的定义
中国的传统医学我们习惯上简称中医,这是一个是相对西医而言产生的概念。因为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兴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认知错乱,所以引入中医与西医的称谓加以区别。
2、中医概念和内涵
中医一般指以汉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学科。中医对汉文化圈国家的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理论与中医技艺
中医包括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技艺学说。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的是,目前流传至今的中医学专著都为中医临床技艺学说,有关中医理论的专著几乎没有,这样是今天中医备受质疑的原因所在。因此本文研究重点着重于中医理论,为中医做科学性正名。
回顾医学发展之路,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的发展,都是人类同疾病及影响健康的一切不利因素进行不间断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循序提高的过程,不断扩展探索领域以求相关进步的过程。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中医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理论与医学技艺都是分开的,医学理论是医学技艺的基础,而医学技艺是医学理论的实用化,但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掌握医学技艺的行医者不一定关心医学理论,他们更关心医学技艺的发展。因为高水平的医学技艺才是他们实施救死扶伤和养家糊口的本钱,特别是在缺少科学辅助手段的古代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大师常说中医没有医学理论、只有医学技艺,但从科学发展规律研判,如果没有医学理论就不可能产业医学技艺,只是中医传承下来的都是医学技艺。那中医理论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呢?这主要是中医的起源过于久远。根据【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中医理论成于黄帝时期,那时候虽然有文字但文字的载体落后,无法承载历史传承作用,所以历史传承以口口传承为主要方法。另外当时的中医理论只有少数人掌握,而中医技艺则有大量的医师所掌握。因此在朝代更迭过程中医理论遗失而中医技艺还得以传承下来。

來自學社: 黃帝内經天道觀研究社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吕律 發表於 2025-7-22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绪论·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之辨

一、现代医学与西医概念考辨
1. 医学本质探赜
医学之定义,当以《说文解字》"醫,治病工也"为本,兼取《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的治理维度。今谓"诊断治疗之技艺与科学",虽得其实,然未彰其"天人相参"(《黄帝内经》)的整体观照。

2. 现代医学源流辨正
俗谓"西医"者,实为"现代医学"之代称,然二者有古今之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盖伦解剖学等古代西方医学,与18世纪后基于实证科学之现代医学,犹汉唐医理与宋元金元四大家之别。今之"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乃西方学者破旧立新,以显微解剖、分子生物学为基所建,其本质为"科学范式医学",此与"地域性西医"概念需严加区分。

二、中医学之本体论特征
1. 理论体系比较
现代医学以还原论为主导,如《医林改错》所言"剖而视之";中医学则本于气化论,《素问》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强调整体动态平衡。二者犹"方以智"与"圆而神"(《周易·系辞》)之别。

2. 诊断方法论异同
现代医学倚重仪器检测,诚如《医宗金鉴》"图像显微,秋毫必察";中医诊法则承《难经》"望闻问切"四诊,以"司外揣内"(《灵枢·外揣》)为要。然二者非对立关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即尝试融汇解剖实证,今日之舌诊仪、脉象仪亦显中西互补之势。

三、学术定位与未来发展
1. 范式互补性
现代医学如工笔重彩,精于局部刻画;中医学似写意山水,重在气象浑成。二者犹车之两轮,《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正道其本同末异。

2. 研究路径建议
当以"守正创新"为纲:
守《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正,创基因表达研究之新
循《本草纲目》药性归经之理,合分子药理学之据
近十年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获诺贝尔奖垂注,即是明证。

结语
医学之真谛,终在"上工治未病"(《淮南子》)。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实为人类应对疾病之"阴阳互根"(《类经图翼》)的两大体系。未来医学发展,必当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示,在保持本体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造性转化。

(全文798字)
钱底 發表於 2025-7-25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

一、现代医学与西医

1. 医学的概念
医学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济世之学,其核心在于“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黄帝内经》)。现代定义虽言“诊断、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技艺与科学”,然中医更强调“整体观”与“生生之道”,将人体视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系统,而非孤立之病灶。

2. 现代医学与西医之辨
俗谓“西医”者,实为“现代医学”之代称,然二者不可全然等同。现代医学肇始于文艺复兴后,以维萨里解剖学、哈维血液循环论为基,融汇物理、化学、生物学而成新体系。其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四体液说”之古西医已大相径庭,故称“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更为严谨。

现代医学之特征,在于“器以载道”——依赖影像学、生化检测等精密仪器,辅以视触叩听等物理诊断,追求局部病理之精确。然《伤寒论》有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医诊断则以“四诊八纲”为纲,通过望闻问切体察气血盛衰、表里寒热,此乃“以象测藏”之整体思维。

二、中医学之科学内核

中医学非止经验之谈,实蕴“象数理”一体的科学范式。如《素问》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其以气化理论解释生理病理,以五行生克推演脏腑关系,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暗合。譬如“心肾相交”理论,今人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解之,可见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非对立而互补。

结语
现代医学如工笔重彩,纤毫毕现;中医学似写意山水,意境浑成。二者方法论虽异,然皆以“疗疾济人”为本。钱学森曾言:“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论”,未来医学之发展,必当汇通中西,执两用中。学者当以开放之心究其理,以实证之态明其用,方不负医道仁心。

(全文798字)

按语:本文以经学为体,科学为用,引《内经》《伤寒》固本,参钱学森、系统论开新,力求“守正出奇”。凡西医术语如“神经-内分泌网络”等,皆以中医语境化之,避“格义附会”之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