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M* ]9 w5 O) K) a, x2 X
5 D" N: T* s* F9 C6 B& ]7 Z. K------# _$ w% y3 p7 y
下面以古诗文翻译网【【经典名著全译【【道德经】全译有关章节为范本进行解读和破译点评,当然,我不是专家学者,我只是按理解说出个大意,但愿能够抛砖引玉,请同道和专家学者们来共同探讨和注解吧。4 [- a: X" W2 |% }) e) D8 @
上篇 道经
$ f& m' j7 z, J0 Z: a) B7 w( R4 \5 S第一章
& L' z: h# ^; O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u2 Z# d% A5 l, k& T. J! x! x译文:可以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规律。可以描述出来的形状、特性、功能,就不是永恒的本质。空灵虚无,用来形容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具体形态,用来形容展现万事万物的发展进程。所以保持空灵虚无的状态,可以发现万物的本来、根源;认识具体形态的过程,可以观察万物的演变规律。『无』——空灵虚无和『有』——具体形态,是『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起源根本同出于『道』而只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统称为玄妙。不断地探索这玄妙的内涵,就能发现万事万物的真正奥秘。
; m* [/ P5 y5 H: q- y4 ]点评:. ^( ~9 D1 f; t5 z: h& k
本章是对宇宙根本大规律的这个『道』作了个基础性的阐述。
6 n# L9 t8 O" M) F首先,『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那么规律是什么?规律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定不疑的、直接的因果关系。* {9 T7 I- t: ?9 K
『道』有大『道』,也有小『道』,有『常道』,也有『非常道』。有一般的『道』,也有特殊的『道』,有局域性的『道』,也有全局性的『道』。
4 J. s$ R7 `9 q* t- h0 K1 U道德经重点讨论的是代表宇宙根本大规律的那个『道』,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彻悟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勉强地翻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 U. r! B0 f# ` p2 u5 z
这个规律是言语永远无法『说』——解释得彻底的,不是老子表达不出,而是凡人不可能听懂。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对先天的盲人去解释什么是红色一样。不但从来没有接触过,连勉强地去想象都是不可能的事。【心经】中说:『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规律不是凡人可以通过一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六个基本识(色、声、香、味、触、法)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文化、理论体系(受、想、行、识)等途径以了解一门『世间法』、『有为法』的方法来了解的。
1 _9 K% w9 l4 ?3 k, h反之,可以被人们通过以上途径去了解、掌握并运用的任何一门『世间法』、『有为法』,那都不是『常道』——永恒而广大的根本规律。这也与佛在【金刚经】最后重点强调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意思如出一辙。
4 S3 J) [8 O$ E5 P$ x真正的宇宙大『道』,哪里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这就是个『空中无色』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六根产生六识是向外的,因此,这是一个依靠环境来决定意识的过程。但是这个环境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这个环境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不同的时空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环境,如果我们始终追随着这些林林总总的环境,这叫『心随物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本心给迷惑掉了。如果,仅仅立足于向外去认识环境的方法去理解宇宙的根本法,那就叫『缘木求鱼』,也叫『刻舟求剑』,根本就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错。
; ]' `+ n9 r( q1 |& h& _: Z话说回来,这就说明『道』如果『可道』就不是『常道』。
" \$ i; L5 c& R5 `" e! P那么『常道』是什么呢?『常』是个道家与佛家共有的词,它是指在宇宙特性基础上的不变。『古往今来谓之宇,上下四方谓之宙。』所以说『常』就是在宇宙这个时空层次上保持不变,就是在最广大范围内的永恒。
1 L& U& O" z2 c1 D我认为这个意思是在表达至少在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层次上来说,它是普遍适用的一个总规则,是宇宙宪法,是古代所说的『天意』、『天命』。我们古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说到头,就是要符合这个宇宙根本法。
5 [1 K- i/ N; T/ r【我点评,这个道也指天道天理天意天命,这些说对了】
4 _1 [2 Z/ C5 |6 D要研究这个『道』——宇宙根本法,应该用什么途径呢?当然不能仅仅是向外探索,还要向内探索。【道德经】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向内探索。佛家重点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 K. Y0 i1 D; r这就有必要先说一下『道』的特性,首先,『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共性』,任何一个层次上都有『道』的存在,所谓『道在屎溺』、『狗子也有佛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但有『天道』、『地道』、『人道』、也有『棋道』、『茶道』、『酒道』、『花道』,甚至也有『屎溺道』和『狗道』。其次,『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无』和『有』。『无』就是以上所有这些『道』的共性内容,与宇宙根本大道是一脉相承的。而『有』则是千奇百怪的『个性』。而这个『个性』的表现就是『名』。& m' [; A V; X" K/ }: p
什么是 『名』?『名』就是『大道』——宇宙根本规则(绝对真理)衍生出来的在各个不同层次(子系统)里的『小道』——局部规则(相对真理)的具体表现形式,等等。这个『名』的有些层次是可以被生活在那个层次的一般人感知的,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名』是可以勉强描述的,描述的精当与否取决于对这个具体的『名』的认识水平。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对全局性的大『名』描述得很精当、理解得很深刻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 `+ T2 P& Y! H" V5 O怎么理解『道』和『名』的关系呢?比如『道』在一个苹果里,是对『名』起决定作用的,而『名』就是苹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红的,甜的,脆的,含水的等等。但即使是一个苹果,也没有人敢说苹果的所有外在特性已经完整、准确地被掌握了,更加不要说从已经获得的这些外在的特性里去找出苹果的『道』——由宇宙根本法所构成的核心。
- H: N. S3 R, ^! x3 g顺便说一下,这个『名』的字义是形容、描述的意思,而不是命名的意思。最早人们都是用形容的方法来命名的,后来,这个『名』才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命名』的意思。4 _' b- l# \- @' H6 f5 T) x( D
『道』不是用『说』这种低层次的人类沟通方式可以完全承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的作用一点也没有,否则,就没必要有这本【道德经】,佛也不用对大众『说』法。『说』当然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说是极重要的,因为『说』可以引导人们去体味、实证『道』,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以后高层次的沟通,也不会有真正见『道』的一天。但是这个工具又是最容易被污染和充满歧义的,甲传乙,乙传丙,几个人辗转相传以后,一件简单的事也可能会被传得面目全非,更何况是这样深奥玄妙的道理。而且还可能有人为的增减篡改,那可信度就更低了。所以,老子推崇『不言之教』,佛家讲究『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甚至佛临入灭前还反复强调『转了四十九的法*轮,未曾讲了一字』,都是怕落下文字障把后人引入歧途。# J1 Y& }: M2 M5 H4 }( b+ O
『道』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核,根本精神之所在,那就是『无』。还有一个是围绕这个核起作用的外在作用,那就叫『有』。『无』是里,『有』是表;『无』是根本,『有』是枝叶;『无』是内涵,『有』是外延;『无』决定『有』,『有』证实『无』;『无』代表了源头,『有』代表了发展;『无』就是『空』,『有』就是『色』。 m6 t) b! o$ t3 Z! M) l* m
所以研究『无』,就是向内研究,就是研究根本,就是研究源头。而研究『有』就是向外研究,就是研究枝叶,就是研究发展。% a" E# Y6 F# t% [3 q2 l
向内研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自己。因为人也是宇宙万物之一,人的核心也有『道』,也有与宇宙大『道』相通的那个『众妙之门』。而向内研究才是最根本和最彻底的,因为研究的对象是『无』——『道』的核心、内涵、源头、根本。而现代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向外研究,在研究那个『有』。8 ^( A# G, d( R
『无』和『有』这两个部分看起来好象截然相反,但是从本质上说它们是『道』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创造了发展的原动力,统一构成了系统的和谐稳定。佛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最高层次的对立统一。因此,『同谓之玄』。尽管有着主次之分,但『无』学和『有』学都同样是很深奥的学问。
7 \5 Q, ^& V3 X% _8 l8 y『玄之又玄』,不断地去通过修行、实证去接近、探索这个『道』,那么『众妙之门』就打开了,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2 B4 ]7 V* X6 z7 I0 D2 ~5 K【我点评,这一章一语双关,即解释了天道,也包含了人道,天道是指天意天理天命,即天人合一的天理良心洞,人道是说,人内心本身就有的良心,即明心见性后见到的本性自性即良心,什么是良心洞?也就是此处所说的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这个打开的众妙之门是什么样子里?请参看本人在网上的另一篇文章,{各教高人来点评,万教归一主良心,人类未来良心仗,睦邻友好求大同}】7 n4 |' Y8 t% m8 G9 y! r& _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Y" |( A3 R( b1 v$ [6 D: s9 l【我点评,这几句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经常没有欲望,致虚极,守静笃,那么,在潜意识的情况下,看到良心飞腾的时刻,以便观察它的微妙;要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它的端貌,即经常在有显意识的情况下,观察它良心不飞腾时即关闭时的状态,此两者都来源于道心即良心,一开一合,两者同处,异名同谓,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5 j+ p- f4 n$ a: c4 B' ], z第四章( B' @ [6 |$ @* M4 t9 i5 d, S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i4 g3 y# }0 n" x9 b! S译文:道是空灵虚无的,无形无象无音无色的,然而它的运作起来却是无穷无尽,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深远得好象是万物的根源一样。难于捉摸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由什么发展而来,只觉得好象在天地形成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 h5 z B, q2 {) z9 t, T" R+ I点评:本章是对『道』这个宇宙根本法进行描述。( i1 D6 {; @) e5 x g' K* B5 Q
【点评:这一章一语双关,说的是天之道和人之道】# ^2 k8 I2 ~5 n, i
第六章
' u# [0 ^$ m' F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 @( M4 p/ q$ r* d( Y! g译文:空虚而灵动的元气是不会灭亡的,这被称为万事万物玄妙的发源地。而这个发源地的萌生之处,叫做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根源。绵软悠长、若存若亡,作用却是无穷无尽。, ^( c; L1 @, U# N2 ?
【我点评,这一章说的也是天之道】" C* f( V7 v! m
第十章6 g$ @& a+ g# I; t; T4 m4 t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Y) d" V( E4 o Z- q译文:精、气、神凝聚于内,抱元守一,能够不逸散吗?调和体内真气达到轻松柔和的境界,能够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吗?清除心灵的蒙垢,能够达到一尘无染、一丝不挂、空明灵澈、明心见性的境界吗?施惠于民和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不事造作吗?洞察宇宙的巨大变化,神妙莫测的天机,能够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吗?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吗?使天下万物生长壮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导着天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并不要主宰的地位,这才叫深远玄妙的德行。
, \: [- M7 x* M9 w% G/ T4 G7 G点评:本章主要说的是向内探索——『内修』必须遵循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对于向外探索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6 S1 M4 l3 ]4 j* {0 `6 P* O『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8 O5 g7 ^& U% K【黄帝内经】上把人体之气分为『营气』和『卫气』。『营气』主管内部,起运化的作用;『卫气』主管外部,起屏障的作用。因此,『营气』就是『内气』。
8 S9 O& r+ k3 |$ x( S5 d$ b9 g『魄』就是『魂魄』。我国古代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有时会『失魂落魄』,死亡会『魂飞魄散』。总之,『魄』就是那个精神体,就是那个佛法所说的在肉体死亡后进入六道轮回的那个『业』的载体。
1 [' Z$ d, `/ `( t『一』在【道德经】中多处出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等。这里的『一』,我的理解是由『道』化蕴出来的那个阴阳将分而未分的『太极』。( z, ]9 l0 g+ F
在『太极』的状态下,阴阳已经初步成形,但相互仍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太极』的状态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状态,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最大可能性的一个状态。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从这个玄妙的『太极』中来的。0 ^( \$ |7 M0 Y' i& r- {! p
『营魄抱一』就是精神内守,守住那个人体与宇宙根本法相通的那个不断流转的『太极』。『能无离乎?』就是能不能保持内守『太极』的状态啊?这其实就是『禅定』三原则中最重要的『调心』的第一步。
8 d9 W( Y" d, J9 W3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气』是一种宇宙物质,其实是遍布天下的,就象无线电波一样,但比无线电波要强大和广泛得多。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周围,就看你能不能接受它甚至储存它、利用它。( T' J& \( `5 D( a2 r
老子这里说的『抟气致柔』,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讲的是外呼吸,要『柔』,要绵软悠长,这样才能符合内气『气缓则生』的原则;第二讲的是内呼吸,就是那个『先天之气』、也是『丹田之气』,一样也是从外面搜集来的,它运作的原则也是要『柔』,要『用意不用力』,甚至连『意』也不可『守』,最好是『介于有意无意之间』。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婴儿』——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甚至结出『道胎元婴』来。这句话主要是讲『调息』的,而且既调外息,也调内息。) X3 E. Y) c+ A: b- p
『抟气致柔』,这其实讲的是『调息』。+ B w& \9 Y. j/ d' V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W8 y, D( N2 H: O
『鉴』就是镜子,『玄鉴』就是『心』里的那个『明镜』,『涤除』就是要『时时勤拂拭』,『无疵』就是『勿使惹尘埃。』。9 s# B" n! @8 Y$ n' P9 i$ W S4 `
要守住那个『一』是不容易的,【即是玄鉴态】刚开始做的人总是杂念纷至沓来,心猿意马。即使是修行高深的人,也未必每时每刻都能守得住那个『一』。更何况那个『一』是不能死守和硬守的,甚至到了某个层次以后,连那个『一』都要『涤除』掉,到达真正的『心境空明』。这其实就是『调心』的第二步——内照。
2 n1 }8 x5 A7 Z7 w+ B2 s『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2 u. D/ v2 w* \. T# c$ w4 u好象很奇怪,明明在讲练气,怎么一会又讲治国了呢?
! b4 v5 M8 }7 ~其实【道德经】和【易经】一样,都是讲『相同象』的。治理国家其实和养生之道是一会事,说到头都要服从于『道』的。
1 s/ M. T$ \/ }! `" q0 \* f) S这句话其实是说,『爱民治国』是要用『无为之治』的,养生练气也要『无为之治』。就是要顺其自然,要『功到自然成』,不要去强行导引,想去突破什么『任、督二脉』,打通什么『天地桥』,说到头,那又不是你的力量可以达到的,那本来就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调心』的原则——清净守分。
& q1 u# y; g3 { {% ^& E『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W" e1 z r+ }. z# T/ n
这个『天门』,一般的理解是指鼻息,就是呼吸。但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体内那个掌管与『气』相通的那个『一』——『太极』的内呼吸。事实上,只有那个『门』才有资格被称为『天门』——与天地之气相通的门。
: N$ y$ N) ?( K, C# `6 D+ T5 l" V# E『雌』是什么意思呢?『雌』的特性就是柔和顺,就是那个『天门开阖』要注意轻柔和顺其自然的意思。这其实也是在讲『调息』。
" c1 x3 l9 T7 i( U【我点评:这一章,以上说的是一般的理解法,以下是我的理解和破译:: _) \% y. x! ^* O6 P9 o5 f" u3 ^
营魄抱一,能无离!抟气致柔,能如婴儿!涤除玄鉴,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0 J: J2 N, `# H; c译文为:译文:精、气、神凝聚于内,抱元守一于一心,能够不逸散!调和体内真气达到轻松柔和的境界,能够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清除心灵的蒙垢,能够达到一尘无染、一丝不挂、空明灵澈、明心见性的境界!施惠于民和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不事造作!洞察宇宙的巨大变化,神妙莫测的天机,通开了天人合一的天理良心洞,能够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使天下万物生长壮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导着天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并不要主宰的地位,这才叫深远玄妙的德行。
& _/ T4 P, l+ J2 W营魄抱一能无离,抟气致柔能如婴儿!涤除玄鉴能无疵!天门开阖能为雌!此四句是人修行达到明心见性时的四个必备条件和境界,同时具备和达到了这四个条件,就已经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了,也就是打通了人本身就有的自性本性的良心洞了,也就是打开了众妙之门的天门,看到了良心的飞腾了。当然,上面专家的解释也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理解了,请参看:网上文章,中乘禅法的个人主页【道德经】本体论的现代阐释里的解读】9 j/ }6 y, |: K1 J
第十四章
q3 h% h- }, V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2 ]# E4 F+ B! \) K; t4 b3 Z5 B& n
译文: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微』,耳朵听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希』,手触摸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夷』。这三种东西没法把他们区分开,便混为一体了。它从哪里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作用却不蒙昧:绵延不绝、层次无穷、包罗万象而无法形容,最终又回归到难以把握具体本质的空灵状态。被称作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图象的图象,称为微妙莫测。追寻过去无法找到它的源头,直搠将来看不到它的终止。掌握着自古就有的天道自然规律,来驾御当今世界万物。应该明白最古老的起源就是道的纪元。
$ \# e$ r6 p( D2 ?8 v% z【我点评,这一章说的是人之道,什么是人之道里,就是天理是良心,良心是什么里,就是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第一,这种东西看是看不到的,听也听不到,而且连摸也摸不到,其实就是说这个东西不是普通感官能够接触到的。】
0 p4 |& s3 K( V1 g0 t t& v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在『内修』的境界上发现的东西,当然很难说那到底是『看见』、『听见』还是『摸到』的,因此当然就『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了。其实对于这种特别的发现,佛家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照见』。因为那是『内照』所见,是启动了本心的光芒所发现的,这种光芒开始时可能很微弱,越修越强,修到最强大的时候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照彻整个宇宙
. X. v' S8 l) r其上不徼,其下不昧。3 `5 ?( V2 t% F- ]6 H
【我点评:一这个东西,即是道心也即良心这个东西,其先并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
1 ?( F! {# u9 h3 ^5 G; H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连绵不断啊,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它返朴归根又空不见物的状态,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2 e/ _+ k, J( g; h& N5 O0 v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反本归根又空不见物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具体形状是形状,没有具体物像的形象,】
! }( J) x5 m9 S7 C! g是谓惚恍。【这就叫做恍惚----潜藏而不可见。这里描述良心不飞腾时的状态。】
4 L# I) C1 y4 N8 Z! {9 F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 P5 p: ^ X; G% O, G1 c良心这个东西,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尾,不知它会延长到何年何月,迎着它,又看不见它的前头,不知它是从何年何月产生的,把握住现今的道心良心,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做道的纲要,或者叫做道的规律】
( H7 q- Y& n) c( c2 A第十六章
) w. t5 v& T: P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3 s+ N6 R! e+ s# E9 N; ]; ]译文: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身体内的气血顺经脉川流不息地运行着,身体外的世界也处于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认真地体昧它们的循环往复、生老病死,做最深彻的观想:芸芸众生,纷纷回归它们的本原。到达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良心】叫做『静』,『静』叫做回复到自身的本来,天然的本性;保持纯真自然的本性、清静无为的本心【良心】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懂得这个规律并能切实施为称之为明智。不懂得这个规律而轻举妄动、恣性肆意,就会遇到凶险、危难;把握了这个规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融会贯通就能达到至大至正的境界;达到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充塞天地、纵横古今的境界;进一步天人合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从而真正进入了道的境界。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长久,始终不会失败,永远也不会灭亡。. O- b/ F" Q; S- v6 _1 z
点评:本章主要讲的是内修的方法和过程,达到最高境界以后能够从内心深处放射出无比强大的道德之光,照彻宇宙,与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殊途同归。【我点评,这个光也就是大慈大悲的良心之光,佛心之光,道德之光,此三者是同一个东西】# I2 R3 T" b5 X# h
『致虚极,守静笃。』
/ e% V1 k& I- ]0 A2 L内修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心灵修养要『虚』,就是要『虚其心』。前面已经说过,虚心就是谦虚、谨慎,没有主观成见。要把那些平时念兹在兹的杂念——『颠倒梦想』都从心里清出去。4 M, u- ~- I4 A& P
如果能够一直把『心』往『虚』上修,就能到达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虚其心』的境界。【十善业道经】中有一段话:『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不分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内观自己的那颗『心』,要让『善法』在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中逐渐增长壮大,不要让哪怕有一点一滴的坏念头混在里面。到了那个地步,就可以叫做『致虚极』了。
2 K+ S7 c0 I8 _! R" W『守静笃』,就是讲对心态的把握,首先要静——宁静、安静、清净,就是不起妄念。其次要笃——诚信、坦荡、无畏,对所有已经来的不去生出『分别妄见』,对尚未到来的不去期待担心。' c! |+ @: W# e5 Z, t7 F5 `
这样,就『万物并作』了,我也可以『观其复』了。万物的这个『作』不是我让它『作』的,而是它本来就『作』的,原来我的那颗浮躁的『心』让我『观』不到,而现在我可以『观』了。『观』就是叫你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旁观者』,别去想主宰什么、指挥什么,你的任务就是保持住那个『观其复』的状态。
( ]. e' j7 j3 Z. L' L3 }- m『观』到了什么呢?——『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原来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回到他来的那个地方去的呀。回归到各自的根源就叫做『静』,也可以叫做『复命』,也可以叫做『常』。对于回归根源这件事来说,『静』说的是状态,『复命』说的是结果,『常』说的是规则。
, _" `8 v* `" t: k7 ?, Q5 `; ]这就是最大的真相,这就是『常』,『常』就是『道』。0 p4 Q0 b8 F: B& Q# H: V+ d
知道这个『常』,你就是『明』的人。不知道这个『常』,就会『妄作』,
/ A. K" K; j( e这样就会『凶』;知道了这个『常』,才能『容』。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 O$ m$ j. z8 Z* h# ^9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0 w& r, M+ e, L8 d6 [翻译得很清楚,这里不再多加解释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先『内圣』再『外王』的过程,是一个遵循宇宙大道的过程。
) a; o s- A* s: A8 s6 Y, N【我点评,这一章的解释已经接近了道心了,『致虚极,守静笃。此时,就是道心良心飞腾的时刻】
+ K, |# O4 S) x7 _/ S4 }3 G第二十一章
9 o p5 B; u: r+ c- B5 M7 \3 m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0 |8 ?! w% a8 k; }1 w译文:大德的内在及表现,完全依据道的准则。道的体现和作用,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而难于捉摸。在混沌模糊之中,好象有着道的形象,又好象有着很实在的东西。在那深远暗昧之处,有着非常纯粹的东西;这种东西非常浑朴纯真,有确实的依据和信验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从现在一直往古时考证,这种形象始终不变,可以用它来作为观察世间万物本源的依据。我是如何来了解万物本源的呢?凭借的就是这个东西。! k) Y* }7 E$ y) }7 E
点评:本章又是一篇对道的专题论述。开篇首先说了『德』是『惟道是从』的,然后开始讲道的形象和作用,进一步把道作为了解世间万物根源的工具。! R' x9 ^2 G7 X2 \$ N& G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7 M# n1 G, G) b『孔』就是『大』的意思,『容』可以理解为表现、内容。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最大的『德』也要服从于『道』。『德』是什么呢?『德』就是具体的某个东西最本质的内在属性,比如火德是炎上,水德是润下,就是说『火』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炎热,另一个是向上;而『水』最根本的属性一个是滋润,另一个是向下。而这个根本属性是服从或者说从属于『道』的。那么『道』又是怎样的呢?! l/ D9 N8 H5 P- [' h
【我点评,这里孔是洞的意思,圆孔,起码是个洞,是说,良心洞里的内容是什么,『容』可以理解为表现、内容。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良心洞里的德也要服从于『道』,而良心洞里有什么里,请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各教高人来点评,万教归一主良心,人类未来良心仗,睦邻友好求大同}第一段}】
8 }1 k' B4 j) f5 l$ u$ ~( F『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6 H0 n( }$ z/ R, ~0 u
【我点评,这些形容良心洞时开时合的状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它是时开时时闭的,它像一个洞的,其中有物的,它是忽有忽无的,它是有物的,是有大喜大怒大忧大思大悲大恐大惊的情的,它是有精神的,它的精神是甚真,确实是有验的,确实是可信的,它是活脱脱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飞腾着的,】
7 N2 O. b7 {7 w: i9 j6 M后面两句中的『窈』是说它远,『冥』是说它暗,都是看不清的意思。其实道就是这样的,它不象世间万物,可以被『人』确确实实地掌握。等到内修到完全掌握它的时候,其实你早已超越了『人』的境界了。
( H1 b2 X% I/ l5 F2 j第三,道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的。尽管看不清,但是多少还是可以看到一点的。就象雾里看花、盲人摸象,尽管不可得见全豹,但是也可得见一斑了。【这里的一斑吗,就是看到自己的良心了】
2 l: |! l$ N2 n8 U1 G, x2 I这个『一斑』可了不得,光从这上面看就看到了『道』的共性:它是有形象的;它是客观实在的;它是世间万物的精华和精髓;它是有规律、有信验依据的。/ m9 }' Y p$ h
这四条基本的共性,就是『道』的『名』——外在表现或者说作用。0 G8 q7 V; r& ]. Z9 h: A
【我点评,这里说的是良心洞时闭时开和良心时飞时停的状态和良心洞里所包含的内容是可信的,可应验的,它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的,请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各教高人来点评,万教归一主良心,人类未来良心仗,睦邻友好求大同}】
3 h" W9 ]- `1 V% b; e3 d" B『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5 z9 y- U+ _& F3 I4 `$ ^* b% l——他能够『执一为天下式』。其实,他真正懂的,只不过是『道』心罢了。# o) [* C; g9 e( l$ J9 {
【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同一的天理良心洞的良心,道心就是良心了】9 J& J! M" o' ?3 v% F
第二十五章
* y( @$ a7 W9 |# Y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 G" @3 s0 w8 S9 J' M6 P
译文: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0 ]) `* j- z2 [9 }4 x8 n Q5 e点评:本章主要是说『道』,以及对『道』的形象、运作、功能作出初步的描述。建立了以道为首的天、地、人一脉相承的大格局。' r# ^6 I4 h! O0 _
【我点评,本章说的是天之道】
R J, v9 ?( X第二十八章! y; P9 N% t9 C, t- ?2 y% Z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I& `6 u f3 N9 L5 o# I译文:懂得刚强的必要,有足以称雄的实力,而安守着柔和的状态不露锋芒,就会招来天下贤能之士的归附。不偏离永恒的德行,逐渐回复到象婴儿那样外表柔软而潜力无穷的状态。对万事万物都明察秋毫、洞烛千里,却表现出一无所知的样子,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强加于人,不过于计较他人的缺失,才能成为天下的表率。不会背弃永恒的德行,慢慢回归到混沌一体的状态。可以达到荣华富贵、重权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身处世俗的低下之处,永恒的德行才算圆满,回归到纯真质朴。这种纯真质朴可以主宰万物,高明的统治者用它来治理天下。所以说最高明的统治是浑然一体的,无法分割。
0 K% [( I8 Q- x# \点评:本章主要说的是如何将『道』用于为人处世的方法。老子用『三知三守』来说明这个过程,提出了『朴』的概念,和治国上的『大制不割』的理论。
/ S0 j j2 h- Z8 S6 y% ~6 O【我点评,这一章说的我没有异议】
2 w0 v7 N3 n% d7 d" _第三十二章" L$ A0 V4 F5 I- N' _" S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X' K8 P- `/ q译文:道是永恒的,【第二层意思:天理良心是】无法形容和描述的,浑然一体的。虽然显得好象软弱、渺小,但以天下之大,却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它之上的。统治者如果能保守并遵循着道,【即天理良心】,天下万物就会自然而然地归服安顺。就好比天地的气息相应相合,降下雨露滋润万物,没有强行的政令而自然雨露均施。依据道【即天理良心】来开创体制,就有了具体的形象规范,这样就要知道对这种具体的形象规范要有所限制和调整。知道自我限制和调整才不会败亡。道【天理良心】的规则普遍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就好象小河流与大江大海【个人良心和天下大众2 \0 R) z) g8 F9 _7 i
良心】的关系一样。6 g1 i4 t" z3 \9 ~' a. ]
点评:本章主要讲的是『道』的根本属性,『道』与『名』的关系,以及『道』在天下的应用。' V9 z j* }' }; }
【我点评,本章一语双关,还有第二层意思,天之道即天理天道天意天命即是道是良心,人之道亦即良心,朴也即道心,是天理良心】1 |; T3 F) t3 E* Q, }' A2 k
第三十四章8 f& b8 J( G+ S2 J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I3 C$ H- M1 @! W5 H& T译文:至大的道行无边无际、广泽万物、博大精深,主宰世间万物的命运。万物都依靠它的作用才能生长壮大,而它却从不宣扬功绩,大功告成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滋养万物、有德于万物却并没有受到万物的推崇,可以说它的作用好象很微小;万物都遵循它的规律而纷纷归附它却都不知道它的本来,可以把它表现得很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认为很伟大,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真正伟大的功德。# @6 w9 W* v% D" R3 E+ ?
点评:本章主要是论述『道』在世间的功用和外在表现,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考察『道』的形象。
2 U! y% @0 Y c+ T0 M. c; B1 B【我点评,这一章也是一语双关的写天之道和人之道】* b3 T' S; p( P& [" g6 {
第三十五章
- n% W) [& H' h" n! p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J1 B* M8 R2 i1 c
译文:掌握着天下的大趋势,自然会招来天下人的归附。这种顺应自然的归附不会造成任何损害,于是形成了安宁、和平、祥泰的自然环境。美妙的音乐和可口的食物,只能挽留一些过往的客人,最终仍会离去。真正的道用言语表达出来,很平淡,实在没有任何特别的味道。眼睛难以看到,耳朵难以听到,但真正发挥起作用来却是无穷无尽永无休止。' T: h' ?$ ] C+ S: W
点评:本章的主题是『万物归于道』,进一步讲述了『道』的功用和吸引力。4 n4 L- D! a g" W3 v, m
【这一章是说,统治者能够凭着大象即天理良心对待人民,人民就会前来投奔它,就会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因为把天理良心就是道说出来,就平淡的没有味道了,它是乳妇皆知的,它是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的】, G5 \5 d* D+ }: P! Q6 a
第三十七章8 {9 l& U) P4 \% p( G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9 S3 V) Q2 }0 J0 a译文:道看起来好象无所作为,实际上天下却没有什么事没有它的介入。统治者只要能够坚持遵循道的准则,万事万物就能自动自发地生长化育。在生长化育变化萌动之中欲望也活动起来了,想要进一步有所作为了,这样我就要用无声无色、无音无味、无可名状的朴实来镇服这种有为的欲望。用这种朴实去镇服,就会消解种种欲望。化解了欲望,心境就会清静,环境也会变得宁静,天下万物就能各守其道,不怀出位之思。3 m( r; \! j; N6 u- n
点评:本章主要阐述『无为之治』中『道』的应用,重点突出了『朴』的作用。
0 P* z& F$ |4 i5 h【我点评,君主若能守护住天理良心,万物自然会潜移默化,生长化育变化萌动之中欲望也活动起来了,想要进一步有所作为了,这样我就要用无声无色、无音无味、无可名状的天理良心来镇服这种有为的欲望。用这种的朴实天理良心去镇服,就会消解种种欲望。化解了欲望,心境就会清静,环境也会变得宁静,天下万物就能各守其道,不怀出位之思。】待续; S$ s: t' b2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