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4|回复: 0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8勉学篇诗解6学以自益非名非利早教勿失老学不辍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1-2 1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颜氏家训》卷8勉学6以自益非名非利早教勿失老学不辍
题文诗:
夫学,所以求益.非名非利.人读,
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也.如此以学,
自损不如,无学也矣.古之学者,为己以补,
己之不足;今之学者,为人但能,于人.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
为己修身,以求进仕.学犹种树,春玩其华,
秋登其实:讲论文章,华也,修身利行,
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
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诵,
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理,犹不遗忘;
二十之外,所诵经书,—月废置,便至荒芜.
人有坎填,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有云:五十学易,可无大过.魏武袁遗,
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至老不倦.曾子也者,
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
犹为硕儒;公孙弘也,四十余岁,方读春秋,
遂登丞相;朱云四十,学易论语;皇甫谧也,
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
而晚寤也.世人倘若,婚冠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如,日出,
老而学如,秉烛夜行,贤乎瞑目,而无见者.

 《原文全文》繁体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 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原文分段释解》 8.7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①,轻慢同列②;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
  人们学习是为了有所收益。 可是我看到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轻慢长辈,鄙薄同列。 人们憎恶他就像憎恶仇敌,厌恨他就像厌恨鸱枭那样的恶鸟。 像这样因为学习而给自己的品行招致损害,还不如不要学习。

  【注释】
  ①凌忽:与轻慢同义。
  ②同列:同—班列,指地位相同者。
  

 《原文》 8.8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①。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②,春玩其华,秋登其实③;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译文】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只求能说会道,向别人炫耀。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实践自己的理想以造福社会;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问涵养以谋求仕进。 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讲习讨论文章,如同春花,修身养性以利于实践,就如同秋实。

  【注释】

  ①“古之”四句:《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晏《集解》:“孔安国日:'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又见于《荀子.劝学》。

  ②“夫学者”句:《左传.昭公十八年》:“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孔颖达疏:“夫学如殖草木也,令人日长日进,犹草木之生枝叶也;不学则才知日退,将如草木之坠落枝叶也。”

  ③“春玩”二句:《三国志.魏书.邢颐传》:“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文心雕龙.辨骚》:“玩华而不坠其实。”《北齐书.文苑传》序:“开四照于春华,成万宝于秋实。”均以春华、秋实喻学与用。 华,通“花”。

 
 《原文》 8.9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①,至于今日,十年—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填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③。”魏武、袁遗④,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⑤,名闻天下;荀卿五十⑥,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⑦,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⑧,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⑨,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⑩,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⑪,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译文】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 因此,必须重视早期教育,不能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过《灵光殿赋》,直到今天,每隔十年温习一遍,仍然不会遗忘。 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如果搁置在那里一个月,就忘得差不多了。 当然,凡人总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如果在青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时加紧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魏武帝和袁遗到了晚年学习更加专心刻苦,这两人都是年轻时好学,到老依然孜孜不倦。 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后来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外出游学,依然成为大学问家;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就靠着这个学问而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时才开始学习《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 他们后来都成了大学者。 这些都是年纪小的时候不用功,到老了才醒悟过来的例子。 世上的人如果到了结婚、加冠的年龄,还没有开始学习,就觉得太晚了,于是就这样一直拖延下去,正像面对墙壁什么也看不见一样,也太愚昧了。 小时候好学,就像旭日东升时放出的光芒;到老来才开始学习,就好像手持蜡烛在黑夜里行走,但还是比那种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多了。

  【注释】

  ①《灵光殿赋》:《后汉书.王逸传》:“王逸子延寿,字文考,有俊才。 少游鲁国,作《灵光殿赋》。”该文收入《文选》。 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

  ②坎填:困顿;不得志。

  ③“五十”二句:《论语.述而》:“子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何晏《集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也。”

  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袁遗:字伯业,袁绍堂兄,曾任长安令。 曹操尝称:“长大而能勤学,惟吾与袁伯业耳。”

  ⑤“曾子”句:《类说》“七十”作“十七”。 曾子小孔子四十六岁,从孔子学时,必在少年。 古代十七岁已达入仕之年,故曾子十七岁始学,亦可谓晚学。 译文从之。

  ⑥荀卿: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史记.孟荀列传》:“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⑦公孙弘:西汉大臣。 菌川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 字季。 少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习文法吏治,被汉武帝任为丞相。 事见《汉书.公孙弘传》。

  ⑧朱云:西汉学者。 字游,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 少时轻侠,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萧望之学《论语》,皆能传其业。 事见《汉书.朱云传》。

  ⑨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学者。 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年二十,尚不好学,因叔母诲喻,方翻然求进,从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中年又钻研医学,于针灸学卓有成就。 事见《晋书.皇甫谧传》。

  ⑩面墙:《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谓不学的人如面对着墙,—无所见。 后即以“面墙”比喻不学。

  ⑪“幼而”四句:《说苑.建本》:“师旷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无人者 发表于 2025-5-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氏家训·勉学篇》诗解六诠疏

颜黄门《勉学》之旨,向为世范。今观"学以自益"一节,尤见圣贤劝学之深意。夫学问之道,当以"为己"为本,非为"为人"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正与此章相发明。

所谓"求益"者,当以身心性命为体,非徒记诵辞章之末。颜氏斥"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者,实中古今学人之通病。昔扬子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而世人竟以博览夸耀,岂非买椟还珠乎?《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之学者凌忽同列,是自绝于切磋之道也。鸱枭之喻,取《诗经》"鸱鸮鸱鸮,既取我子"之意,谓其学问反成害德之具,犹盗跖之以诗礼发冢。

至若"早教勿失"之说,实本《周易》"蒙以养正"之训。颜氏特重胎教,尝言"怀子三月,出居别宫",此与《列女传》所载太任胎教事若合符节。而"老学不辍"之诫,则暗合荀子"学至乎没而后止"之义。观汉伏生九十传《尚书》,晋皇甫谧六十习《左传》,皆可为晚年向学之证。

今人求学,多存"非名即利"之念,与颜氏"所以求益"之旨相去千里。朱子尝言:"学者须是立志,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此正颜氏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之实功。吾辈当以"如履薄冰"之心治学,以"见贤思齐"之态待人,方不负黄门谆谆告诫之意。

末学谨按:颜氏此篇,上承孔孟之教,下启程朱之学,其"早教老学"之说,尤合《中庸》"天命之性"与"修道之教"的体用关系。学者若能以此自镜,庶几可免"入宝山而空回"之憾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