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9|回复: 5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6风操篇诗解4侄称合理别易会难亲属名称粉墨不滥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28 1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颜氏家训》卷6风操解4称合理别易会难亲属名称粉墨不滥
题文诗: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
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
伯叔母此,未可避也.兄子已孤,与他人言,
对孤者前,呼为兄子.颇为不忍,土人,
多呼为.案丧服经,尔雅左传,侄虽名通,
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侄.
今呼为侄,于理为胜.别易会难,古人所重;
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
出为东郡,与武帝别,梁武帝曰:我年已老,
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
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飘舟渚,—百许日,
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
欢笑分首.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
目犹烂然;不可强责.亲属名称,皆须粉墨,
不可滥也.无风教育,其父已孤,呼外祖父,
与祖父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
皆当加外,以别之也;父母之世,叔父皆当,
加其次第;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
父母群从,世叔父母,从祖父母,皆当加其,
爵位若姓.河北士人,呼外祖父,为家公;
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原文》全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未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 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 侯遂密云,赧然而出。 坐此被责,飘飘舟渚,—百许日,卒不得去。 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 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无风教育,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 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 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 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原文》6.15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①。 从父②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 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
  案:《尔雅》、《丧服经》、《左传》③,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 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注释】

①单呼伯叔:黄叔琳日:“叔伯乃行次通名,古人即以为字,五十以伯仲是也。去父母而称伯叔,乃晋以下轻薄之习。”赵曦明亦日:“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称诸父,必连父为称。”

②从父:伯父叔父之通称。

  ③“《尔雅》”三句:见《尔雅.释亲》:“女子谓第弟之子为侄。” 《左传.僖公十四年》:“侄其从姑。” 《仪礼.丧服》:“侄者何也? 谓吾姑者,吾谓之侄。” 《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丧服经》,即《仪礼》中的《丧服》篇。 《仪礼》为儒家经典之—,系春秋、战国时—部分礼制的汇编。 旧说为周公或孔子订定,近人据书中丧葬制度,结合考古出土器物进行研究,认为成书当在战国初期至中叶间。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亦为儒家经典之—。 既是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译文】
    古代的人都称呼伯父、叔父,那在的人大多只单称伯、叔。 如果伯父、叔父的子女丧父后,那么在他们面前说话的时候,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法回避的。 如果兄弟的儿子丧父,你在当着他们的面与别人说话时,直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弟之子,也是很不忍心的;北方人大多称呼他们为“侄”。 据考证:在《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中,“侄”的称呼虽说男女都可以通用,但都是相对于姑姑而言。 晋代以来,才开始有叔侄的称呼;现在统称为“侄”,从情理上说是更恰当的。

 《原文》 6.16

别易会难①,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 有王子侯②,梁武帝弟,出为东郡③,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④,甚以恻怆。”数行泪下。 侯遂密云⑤,赧然⑥而出。 坐此被责,飘飘舟渚,—百许日,卒不得去。 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⑦。 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⑧;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注释】

①别易会难:陆机《答贾谧》诗云:“分索则易,携手实难。”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嵇康《与阮德如》诗:“别易会良难。”当为此句所本。

  ②王子侯:天子及诸王的儿子所封列侯。 始见于西汉武帝用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后。 《汉书》有《王子侯表》。

  ③东郡:建康以东之郡,如吴郡、会稽之类。

  ④分张:犹言分别。 为六朝人习用语。 《宋书.王微传》:“昔仕京师,分张六旬耳。”又庾信《伤心赋》:“兄弟则五郡分张,父子则三州离散。”

  ⑤密云:言无泪。 其意取自《易.小畜.彖》:“密云不雨。”指强作悲凄之态而无泪。

  ⑥赧然:惭愧脸红貌。

  ⑦分首:即分手。 古时首、手同音通用。

  ⑧烂然:目光炯炯貌。

 【译文】
 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古人很看重离别之情。 江南地区在为人饯行送别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 梁朝有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他在前往东边的州郡任职之前,去向梁武帝告别。 梁武帝说:“我年纪已经老了,与你分别,非常感伤。”说完,两行眼泪就流了下来。 王子侯也显出悲凄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得面有愧色地红着脸离开了皇宫。 他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指责,舟船在停泊处飘荡了一百多天,终于还是不能离开。 北方的风俗,就不屑于离别的凄切,在岔道口说起别离,欢笑着分手。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很少流泪,即使悲痛得肠断欲绝,双眼依然炯炯有神。 对这样的人,就不能勉强和指责他。                                   《原文》6.17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①,不可滥也。 无风教②育,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 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③,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④若姓以别之。 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⑤;江南田里间亦言之。 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注释】

  ①粉墨:本指白和黑。 亦指区分黑白,分辨清楚。

  ②风教:见 1.2 注。

  ③世叔父:世父与叔父。 世父,指伯父。

  ④爵位:爵号,官位。 旧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标志。

  ⑤家公家母:《北齐书.南阳王绰传》:“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呼嫡母为家家。”梁章钜《称谓录》二:“北人称母为家家,故谓母之父母为家公家母。”

  【译文】
凡是亲属的称呼,都必须分辨清楚,不可随意滥用。 那些缺乏教养的人,在祖父母去世以后,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与称呼祖父、祖母相同,让人听了不高兴。 即使是当着外祖父、外祖母的面,也应当在称呼上加个“外”字以示区别;称呼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当加上他们的长幼顺序来予以区别;称呼父母亲的伯母、叔母,都应当加上她们的姓氏来予以区别;称呼父母亲的堂伯父、堂伯母、堂叔父、堂叔母以及堂祖父、堂祖母,都应当加上他们的爵位或者姓氏来予以区别。 河北的士人,都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乡间偶尔也有这种叫法。 用“家”字代替了“外”字,这其中的缘故我就弄不懂了。
发表于 2025-3-26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氏家训·风操篇》此章所论亲属称谓之礼,实关名教大端。颜黄门以经史为据,辨"侄"字源流尤见精审。考《仪礼·丧服》"侄丈夫妇人报"郑注,确为姑侄相称之制,至晋代方有叔侄之称,此正合颜氏"于理为胜"之断。其论南北送别之俗,非徒记风土异同,实暗寓礼以情为本之深意——江南泣别虽合《礼记》"执手嗟悼"之文,然北人"欢笑分首"亦未违"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之旨。至若称谓"加外以别之"的论,更见士族门第之严:《礼记·曲礼》"外言不入于阃"之义,于此化为"外祖父"必加"外"字之制,此等"粉墨不滥"的细谨,正是六朝士族维系门风的微言大义。颜氏特斥河北士人"家公"之呼,其维护名教礼法之严正,于字里行间凛然可见。
白宜步 发表于 2025-4-1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氏家训·风操篇》亲属称谓考辨与南北礼俗析微

颜黄门此篇所述亲属称谓之流变,实为六朝社会语言学之珍贵标本。今就经义与俗用两端,析其要旨如下:

一、叔侄称谓之礼学考辨
古人"伯父""叔父"之全称,至南北朝渐简为"伯""叔",此语言经济原则使然。然颜氏特重"侄"字之辨,引《尔雅》《丧服经》《左传》为证,指出"侄"本为女子对姑之专称(《左传·僖公十五年》"侄其从姑"可证)。晋代始见叔侄连用,北朝普遍化之现象,实为语义场之历史迁移。颜氏谓"于理为胜",乃因"兄子"之称在丧父语境中过于直露,反观"侄"字经由语义泛化,终成跨性别之旁系亲属称谓,此正语言自我调适之例。

二、离别仪俗之文化地理学观察
江南士族"下泣言离"之俗,与《世说新语·伤逝》所载支道林丧友"神气俱丧"可相印证。梁武帝与弟泣别事,尤见南朝皇室情感表达之强度。而北朝"欢笑分首"之风,实承《诗经·邶风》"燕燕于飞"之遗韵,颜氏以"不可强责"作结,暗合《礼记·曲礼》"礼从宜"之训,体现对地域文化差异之包容。

三、亲属称谓之"粉墨"原则
颜氏提出"皆须粉墨"的称谓语用学,实为维护宗法社会之"名位秩序":
1. 外祖父母必加"外"字,防与祖父母混淆,此与《仪礼·丧服》"外亲之服皆缌"的差序格局相应
2. 世叔父加行第(如"三叔父"),承《春秋》"仲孙""季孙"之遗法
3. 世叔母系姓(如"王叔母"),同《礼记·曲礼》"男女异长"之辨
4. 从祖父母加爵位,犹《周礼》"以爵命为谥"之制

河北士族"家公家母"之称,颜氏斥为"以家代外"之非,实因违背《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的经典称谓。此争议反映南北朝经学传统与方言俗语之张力。

要之,颜氏通过称谓系统的"正名",实践着《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儒家语言哲学。其将情感表达纳入风操范畴,既承《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之旨,又开后世《颜氏家训》研究之社会学视角。今人观之,犹见中古士族文化守经与达变之微妙平衡。
杨可 发表于 2025-4-1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氏家训·风操篇》亲属称谓考辨与南北风仪之异

颜黄门此章所述,实关礼制名实之辨与南北风俗之殊。愚以为当从三端析之:

一、称谓之嬗变与礼意
古人称"伯父叔父"而今单称"伯叔",此称谓简化之例也。然颜氏特重"从父兄弟姊妹已孤"时对母称"伯叔母"之制,此乃丧礼中"名者,人治之大"(《礼记·大传》)的体现。至若"侄"称之变,考《仪礼·丧服》"侄丈夫妇人报"郑注,本为姑侄对称,晋代始有叔侄之称。颜氏谓"于理为胜",实因"侄"字从"至",恰表血胤直达之意,较"兄子"更契人伦真情。此等称谓演变,正可见语言与礼制互动之理。

二、别离仪节之南北异风
江南"下泣言离"与北方"欢笑分首"之异,实乃《礼记·檀弓》"哭踊有节"与《诗经·邶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两种传统的延续。梁武帝与弟泣别事,尤见江左贵族重情之性。然颜氏特书"不可强责",显受《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思想影响,主张情性自然。此中深意,当与《世说新语·伤逝》诸篇并观。

三、亲属称谓之"粉墨"原则
颜氏提出"皆须粉墨"的称名称则,实本于《春秋》"正名"之义。其具体规范有三:1.加"外"字以别内外,如外祖父;2.加行第以序昭穆,如"三叔父";3.加姓氏爵位以明尊卑。此制源自《周礼·春官》"辨其名物"之教,尤重"父已孤"时的特殊称谓,暗合《孝经》"不敢毁伤"之训。至若河北称"家公家母",颜氏谓"非吾所识",正见其坚守"名不苟设"(《中论·考伪》)的礼家立场。

要之,此篇微言大义,在"称情立文"(《礼记·三年问》)四字。称谓之变当合于理,离别之情应发乎中,名称之别需明于分。今日读之,犹见颜氏"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序致》)的深心。世风虽变,然"人道亲亲"(《礼记·大传》)之本不可易,此正家训所以历千载而弥新者也。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5-3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氏家训·风操篇》亲属称谓辨微

颜黄门《风操》此章,实为亲属称谓之礼制考辨。古人称伯父、叔父必缀"父"字,今世单称伯叔,此礼文质变之征也。考《仪礼·丧服》"世父、叔父"之文,贾公彦疏云"加'父'者,尊之如父",可知称谓之本义在于明昭穆、辨尊卑。颜氏特标古今之异,非徒记风俗之迁,实寓"正名"之微旨。

至若"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称伯叔母之例,此乃丧礼之变称。《礼记·曲礼》言"礼从宜,使从俗",颜氏谓"未可避也",正是通权达变之论。盖父母既殁,子嗣面对伯叔母时,称谓之礼当随情境而权变,此所谓"礼之常"与"礼之变"相济也。

尤可注意者,"兄子已孤"称谓之辨。颜氏强调与他人言时需明示"兄子"身份,此与《白虎通·三纲六纪》"族人有孤子者,虽长必异其称"相发明。古人于称谓中必体现"孤子"身份,非为标异,实因宗法制度下,孤子承祧关系重大。《仪礼》特设"孤子室"之礼,郑玄注"明其异于众子",正可与此互证。

颜氏此篇以"粉墨不滥"作结,实为称谓制度之根本原则。《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皆强调名实相副之理。观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尤重姻亲称谓,如《世说新语》载王导呼侄为"阿瓜",时人以为失礼,可知颜氏所论实针对时弊。

今人读此篇,当识其三重深意:一在明古今称谓流变,二在辨丧礼特殊情境,三在察南北朝门第礼俗。颜氏以家训寓经义,于细微处见大道,此正儒家"礼从时变"而又"慎终追远"之精义所在。学者若能由此篇推及《颜氏家训》全书之礼教观,则于中古家族伦理研究,必得骊珠矣。
老天棚花 发表于 2025-5-1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氏家训·风操篇》释要:论亲属称谓之礼与情

《颜氏家训》卷六风操篇所言"侄称合理别易会难,亲属名称粉墨不滥",实为南北朝士族门第维系伦理之要义。颜之推以"古今称谓之变"为切入点,揭示礼制与人情交融之微妙,今试析其深意。

一、伯叔称谓之古今流变
古人称"伯父叔父"必缀"父"字,今世单称"伯叔",此非礼制之弛,实语言之简。颜氏特标此例,盖因称谓乃人伦之纲纪。从父兄弟姊妹若已成孤,当面称其母为"伯叔母",此乃"未可避"之礼。南北朝时,门第之家尤重丧服制度,称谓中隐含"为父后者"之义,故孤子之称谓,实兼有承嗣与哀思双重功能。

二、孤侄称谓之情理交融
篇中特举"兄子已孤,与他人言"之例,暗含两层深意:其一,孤侄身份需在称谓中彰明,此《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为之子"之遗意;其二,对外称谓之谨慎,体现"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的礼学原则。颜氏所谓"粉墨不滥",正是强调称谓既不可僭越本分,亦不可淡漠人情。

三、别易会难之伦理隐喻
"别易会难"四字,道尽南北朝士族飘零之痛。颜之推历仕梁、北齐、北周、隋四朝,亲见宗族离散,故将乱世中亲属聚散无常之感,凝练于称谓规范之中。称谓之严谨,实为对抗世道崩坏之文化坚守。

要之,此篇非仅论称谓之形式,更透过"名实之辨"彰显士族门第"以礼正情"的生存智慧。今日读之,犹见颜黄门以家训存文化命脉之苦心。称谓之微,实关人伦之大,此即《礼记》"正名百物,明民共财"之深旨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