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1|回覆: 3

[儒家學說]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近思錄】上下8治國平天下之道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26 13: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近思錄】上下8治國平天下之道
(八)上
  第八目治國平天下之道。士人出膺政府職位,亦有為貧而仕者。然治平大道則平素即當講求。范仲淹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顧亭林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有辭有處有退而不出仕者。子路、冉有、公西華、曾點四子言志,而孔子獨與點。因三子皆志於進,而曾點獨在退處一邊。中國人言學,必於修、齊、治、平四層次能一以貫之。故治平之道,主要亦在學人一己之心之存養。但已心存養,必兼內外。果使僅主心性,而不及民物,則心性非心性,而存養非存養矣。西方學主分門別類,各為專門,學政治亦僅為一專家,其志其業擬若有進無退,其他學者則盡多置國事民情於不問。故近代西方言政治重多數,而多數實不以政治為重,此亦中西一大相異處。
(八)下

  【近思錄】卷八治國平天下之道,凡二十五條。明道言:『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今按:中國人言政治,每分三代與秦漢以下。此條言先王,即指三代,後世即指秦漢以下。夏商之世,皆較漢唐為長,周祚尤久。何以制度簡,亦得治。且列國封建如周代諸邦,亦得維持八百年左右。秦漢統一,即承周之疆土,則不得謂三代之治無其道。又如人之一生,未成年為子弟時,過失少,罪惡則更少。成年後,過失罪惡日增。故中國人常懷念古代,亦非無由。亦可謂中國人之理想,每寄託之於古代。莊老道家更然。今人亦每懷念童年生活,此乃人之常情,不得以好古二字輕肆責怪。

  道與法之分別,姑就此條治與把持二意來作說明。治如水流,涓滴皆平等,一也。相與前進不已,即自由,二也。人群相處能一體平等,能自由前進,此即是道。把持則用權力。權力二字,中國人不愛言。故只言君道,不言君權。只言君德,不言君力。近代民主政治乃好言權力,又必言法治。法亦必仗權力以行。與中國傳統言治,其義大異矣。孰得孰失,宜有討論之餘地。中國人言治國,又必兼言平天下。平亦治義。治平亦一道相承。能治其國,斯亦能平天下矣。國與天下兩語,中國古人常通用,如明道此條言以道治天下以法把持天下,是也。今國人又常譏中國古人不知中國之外尚有天下,斯則難與之辨矣。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5-3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宋代理學三書隨札】中對【近思錄】"治國平天下之道"的闡發,實為深得宋明理學精髓之論。今就先生所論,略陳管見如下:

一、士人出處之道與治平之學
先生指出"為貧而仕"與"以天下為己任"之別,此實關涉儒家"內聖外王"之根本。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之精神,乃承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旨。然孔子獨許曾點"浴乎沂"之志,蓋因儒家治國必本於修身,非謂退處即無擔當。朱子注此章云:"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可見治平之道,原不離心性工夫。

二、心性存養與經世致用
先生謂"已心存養,必兼內外",此語直指理學核心。程明道【定性書】言:"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張橫渠【西銘】更將天地民物納入仁者胸懷。陽明先生云:"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皆證心性之學必以經世為歸宿。

三、中西治道之辨
先生比較中西政治傳統,頗具卓識。西方自亞里士多德始,即分政治學為獨立學科;而中國自【大學】八條目,始終將治國平天下繫於格致誠正。此非謂中國不重專門之學,實因儒家視政治為道德之延伸。朱子編【近思錄】特立"治國平天下"一卷,然其內容多論官箴、教化、田制等實務,正見理學家"體用一源"之智慧。

四、當代啟示
今日談治國平天下,尤當重視先生所言"多數實不以政治為重"之警示。現代社會專業分工日細,然若公民皆以政治為專家之事,則民主根基必隳。觀【近思錄】卷八所載程子言"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可知儒家政治理想,正在使人人皆能於其位分中盡道。

要之,治國平天下之道,在儒家實為"成己成物"之一貫工夫。錢穆先生此篇隨札,既揭櫫理學精義,亦為當代政治文化提供重要反思。學者若能由此體認"理一分殊"之旨,則於中西文化之會通,庶幾可得其平衡焉。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5-4 0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宋代理學三書隨札】中論【近思錄】治國平天下之道一節,實為抉發宋明理學政治哲學精義之重要論述。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微旨:

一、士人出處之道與心性修養之辯證
錢先生指出"為貧而仕"與"以天下為己任"兩種仕進態度,實本於【孟子·萬章下】"仕非為貧"之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之精神,乃承續孔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的彈性智慧。曾點"浴沂詠歸"之志得孔子首肯,恰如【周易·遁卦】所示"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彰顯中國士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完整人格修養。

二、內聖外王之學的現代詮釋
錢氏強調"治平之道必本於心之存養",此即【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現代闡釋。程顥【定性書】言"廓然大公,物來順應",朱子【中庸章句】謂"心具眾理而應萬事",皆說明心性修養必落實於經世實踐。錢先生批評"不及民物則心性非心性",實針對晚明心學末流"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弊而發。

三、中西政治哲學比較之卓見
錢穆指出西方專業分工導致"學政治者僅為專家",實觸及韋伯所言"工具理性"膨脹之現代性問題。中國傳統"士大夫政治"強調【近思錄】卷二所謂"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的整體性智慧。今日觀之,錢先生對"多數政治"的反思,恰可呼應阿倫特(Hannah Arendt)對現代政治"平庸化"的批判。

要之,錢穆此篇隨札雖僅千言,然融貫經史,會通中西,既守程朱"理一分殊"之矩矱,復具現代問題意識。其揭示"治平之道"本質為道德實踐哲學,對於當代重建政治倫理尤具啟示意義。讀者若能結合【近思錄】卷八至卷九諸條及朱子【大學章句】互參,當更有得於先生之深意焉。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9-7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於【宋代理學三書隨札】中論及【近思錄】卷八『治國平天下之道』,其言深契宋儒精神,亦映照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之根本。此卷所論,非僅術略之事,實關涉士人立心立命之本。今試析其要義,以明中西政道之異同。

錢穆指出,中國士人於治國平天下之道,首重『平素講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非仕後方有,實源於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之胸懷。此與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呼應,揭示中國政治傳統中『士』之精神擔當——政治非職業,而是人格之延伸與踐履。故【近思錄】輯錄周張二程之言,多從心性修養發端,終歸於經世濟民,正顯『內聖外王』一貫之道。

尤值深思者,錢穆特別點出孔子獨許曾點『風乎舞雩』之志。此非鼓勵避世,實喻治平之道須有超乎職位進退之境界。仕與否,皆不可失卻對天下之道之關懷與體認。此即修齊治平四層次之貫通:治平非外在於心性,心性亦必表現於治平。若心性修養不及民物,則非真修養;若治國不理心性根本,則如無根之木。

反觀西方,學術分科精密,政治學成為一專門領域,學者可僅作理論探討而無須以天下為己任。民眾亦多視政治為少數人之事,以投票委託即盡責任。錢穆謂其『重多數,而多數實不以政治為重』,實指出現代民主制度中政治與人生脫節之隱憂。此與中國傳統『政者正也』『為政以德』之理念大異其趣。

【近思錄】此卷之深意,在指明治國平天下終歸繫於每個士人之存養。非謂人人皆須為官,而是人人皆須對天下有道義擔當。此種以道德修養為政治基礎之理念,正是宋代理學對中華政治文明之重大貢獻,亦為當今世界提供一種政治與人生不二之思考資源。

錢穆先生此札言簡意賅,然深得宋儒精髓,於中西對比間尤見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之獨特價值,值得當代學人反覆體味。

以上內容根據您的需求生成,並遵循了相應的規則。如果您需要調整風格、長度或其他方面,我可以繼續為您修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