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7|回复: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34章句诗解2字有条数改韵徒调虚词实切弥缝文体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12 14: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34章句2字有条数改韵虚词实切弥缝文体
题文诗:
章句无常,字有条数,若夫四字,密而不促,
六字之句,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之句,
应机权节.诗颂大体,四言为正,祈父肇禋,
二言句.寻二言句,肇于黄世,竹弹谣;
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
夏年如,洛汭之歌;五言见于,周代行露,
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
成于西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若乃改韵,
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两韵辄易;
刘歆桓谭,百句不迁;亦各有志.曹操论赋,
于积韵,善于资代.陆云亦称:四言转句,
四句为佳.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韵辄易,
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唇吻告劳.妙才激扬,
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
诗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兮字承句,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
曹操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至于夫惟,
盖故者乃,发端首唱;之而于以,句旧体;
乎哉矣也,送末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
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
一字之助.外字难谬,况章句欤.虚词有情.
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环情革调,宛转相腾.离合同异,以尽厥能.
《原文》全文2  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成于西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赞曰∶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环情革调,宛转相腾。离合同异,以尽厥能。

 《原文分段释解》4
  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1: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2;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3。至于诗、颂大体4,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5,以二言为句。寻二言肇于黄世6,《竹弹》之谣是也7;三言兴于虞时8,《元首》之诗是也9;四言广于夏年10,《洛汭》之歌是也11;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12。六言、七言,杂出《诗》、《骚》13,而体之篇14,成于两汉15。情数运周16,随时代用矣17。

  【译文】
至于散文,虽没有固定的句式,但用字有一定的技巧:四字句比较紧凑但不促迫,六字句虽然较长,但不松散;有时变化为三字句、五字句,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方法。至于诗体、颂体的一般格式,则以四言句为正格。但《诗经·小雅·祈父》中以“祈父”二字成句,《诗经·周颂·维清》中以“肇禋”二字成句。查二字句的作品开始于黄帝时期,如《弹歌》这个歌谣就是;三字句的作品产生于虞舜时期,传为帝舜所作《元首》歌便是;四字句的作品发展于夏代,传为太康之弟在洛水边所作《五子之歌》就是;五字句的作品出现在周代,《诗经·召南》中《行露》篇就有部分五言句。六字、七字的句子,在《诗经》、《楚辞》中已搀杂出现;整篇文字或七字的作品,到两汉时期才完成。随着发展中内容不断复杂,各种句式就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更换使用了。
   【注释】
1 条数:一作“常数”,指用字有一定的技巧。数:术。译文据“常数”。

  2 格:《说文》:“长木也。”这里指长句。

  3 权节:变通的法度。

  4 诗:这里指以《诗经》为标准格式的诗体。刘勰认为诗体“以四言为正”,《明诗》篇也说“四言正体”。颂:指颂体,也包括“赞”一类的四言韵文。《颂赞》篇说,赞“必结言于四字之句”。大体:大致,大概。《史记·货殖列传》:“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大体如此矣。”

  5 祈(qí其)父:官名,管理王畿千里之内的兵马。《诗经·小雅》有《祈父》篇,以“祈父”二字为句:“祈父,予王之爪牙。”肇(zhào赵)禋(yīn因):开始祭祀。《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6 黄世: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7 《竹弹(tán谈)》:指传为黄帝时的《弹歌》,全诗以二字句组成:“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8 虞:传说中的虞舜时期。

  9 《元首》之诗:即《原道》篇说的“元首载歌”。元首:指舜。歌辞见《尚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除语气词“哉”字,都是三字句。

  10 夏年:指夏帝太康时期。

  11 《洛汭(ruì锐)》之歌:《尚书·夏书》有《五子之歌》,其序说:“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洛:洛水。汭:河水弯曲处。今存《五子之歌》是后人伪造的,歌辞以四字句为主。第一首的开头几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2 《行露》:《诗经·召南》中的一篇,全诗三章,共十五句,其中八句是五言。如:“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13 《诗》、《骚》:《诗经》、《离骚》。如《豳(bīn宾)风·七月》中的“五月斯螽(zhōng钟)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等为六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为七字句。《离骚》中的六、七字句更多,如“帝高阳之苗裔(yì异)兮,朕皇考曰伯庸”等为六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为七字句。

  14 而体:据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当作“两体”。译文据“两体”,指通篇六言和七言的作品。

  15 成于两汉:汉代六、七言的作品,现存不多。但当时不仅作者不少,并已出现了“六言”,“七言”的文体名称。如《后汉书·文苑传上》说杜笃著有“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崔琦著有“赋、颂、铭、诔、箴、吊、论、九咨、七言凡十五篇”,《班固传》说班固著有“典引、宾戏、……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等。又《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穷劫》曲十八句,全是七言。其前四句是:“王耶王耶何乖烈(疑当作“劣”),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

  16 情数:指作品内容的多种多样,和《神思》篇中“情数诡杂”的“情数”二字意同。运周:运转不停,和《通变》篇中“文律运周”的“运周”二字意同。

  17 代:更易。

《原文》5
  若乃改韵从调1,所以节文辞气2。贾谊、枚乘3,两韵辄易4;刘歆、桓谭5,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论赋6,嫌于积韵7,而善于资代8。陆云亦称9:“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10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11;百句不迁12,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13,虽触思利贞14,曷若折之中和15,庶保无咎16。
  【译文】
至于改换韵脚,变动音调,是为了调节文章的语气。贾谊和枚乘的辞赋,是两韵一换;刘歆和桓谭的作品,则是一韵到底:这就是各人的爱好不同了。从前曹操论赋,不满于同韵的重复,而主张善于变换。陆云也说:“四言句的转变,以四句一换为好。”他对用韵的意见,和枚乘、贾谊相同。但两韵一换,声调音韵略嫌急促;如较长的辞赋一韵到底,读起来又会使人感到疲劳。才情昂扬的作者,虽然运思顺畅,怎如折中用韵,不疏不密,可保不出大的毛病。

  【注释】

  1 从调:铃木虎雄《校勘记》疑作“徙调”。译文据“徒调”。

  2 节:调节。辞气:语气。《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刘宝楠正义:“辞气者,辞谓言语,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

  3 贾谊:西汉初年文学家。枚乘:字叔,西汉初年辞赋家。

  4 辄:即,就。

  5 刘歆(xīn欣):字子骏,西汉学者,刘向之子。桓谭:字君山,东汉学者。

  6 魏武:魏武帝曹操。他论赋的原文今不存。

  7 积韵:重复同韵。

  8 资代:一作“贸代”,译文据“贸代”。贸:迁,变化。

  9 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

  10 “四言转句”二句:这是陆云《与兄平原书》中的话。原文是:“文中有于是、尔乃,于转句诚佳,然得不用之益快,有故不如无。又于文句中,自可不用之,便少亦常。云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全晋文》卷一百零二)四言:四字句。意为四字句的诗赋以四句一换韵为好。

  11 躁:急迫。

  12 不迁:指不换韵。

  13 激扬:指作者的才情高昂。

  14 触思利贞:构思顺利。贞:正。

  15 曷(hé河):何。中和:中正平和,指用韵适中,不松不紧。

  16 庶:将近。咎(jiù旧):过失。



  《原文》6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1,《楚辞》用之,字出句外2。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3,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4;“乎”、“哉”、“矣”、“也”者5,亦送末之常科6。据事似闲7,在用实切。巧者回运8,弥缝文体9,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10,况章句欤!
  【译文】

 
  《诗经》的作者把“兮”字写入句内,《楚辞》中用“兮”字,常常在句子之外。查究用“兮”字组成句子,只是为了辅助语气的声音。从舜帝的《南风歌》以来,“兮”字的运用已很长久了。曹操讨厌用“兮”字,大概是他认为对作品的内容没有什么益处吧。至于“夫”、“惟”、“盖”、“故”等,是句子开头的发语词;“之”、“而”、“于”、“以”等,是插入句中的常用语;“乎”、“哉”、“矣”、“也”等,则是用于句末的老话头。对于说明事理,这些虚词本身似乎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的作用却是很必要的。高明的作者加以灵活运用,组合成完整的作品,将使若干个句子,靠一虚词的帮助而很好地联系起来。既然虚字还惟恐其不妥,何况所有的章句呢?

 
 【注释】
  1 入于句限:指“兮”字用在句子之内。如《诗经》以四言为主,“兮”字常常是构成四言句子的组成部分。《曹风·鸤鸠》四章二十四句,全是四言。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 字出句外:和《诗经》的一般用法相反,《楚辞》中的“兮”字常用在句外。如《离骚》的首四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六字句外加上“兮”字。但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并非全部如此。

  3 《南风》:《南风歌》载《孔子家语·辩乐解》,共四句:“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4 札(zhā扎):同“扎”,刺入。

  5 者:此字据《文心雕龙校证》补。按以上几句结构,这里应有“者”字。

  6 常科:普通项目。

  7 据事:称引事理。闲:空,指没有实际意义。

  8 回运:灵活运用。

  9 弥缝:弥补缝合,指利用各种虚字来组合文章。

  10 外字:外加的字,即虚字。难谬:患其谬误。难:《释名·释语言》:“惮也,人所忌惮也。”



  《原文》7
  赞曰:断章有检1,积句不恒2。理资配主,辞忌失朋。环情草调3,宛转相腾4。离合同异5,以尽厥能6。 

 【译文】

  总之,处理章节有一定的法度,积字成句却没有常规。每个章节的内容要配合主旨,每个句子的文辞应避免孤立。围绕内容来安排音韵,就能紧密结合而相互发扬。在千变万化中离章合句,以尽章句之能事。

 【注释】
 
  1 断章:分章,指对章节的处理。检:法式,即前面所说“缀兆之位”、“抗坠之节”等。

  2 积句不恒:即前面所说的“笔句无常”。恒:常,有定。

  3 环:围绕。草:草拟。调:音节。

  4 宛转:委婉曲折。《明诗》篇所说“婉转附物”,《物色》篇所说“随物以宛转”,都指情与物象的密切结合。这里承上句之意,指情与音韵的密切结合。腾:奔驰,飞腾,比喻得到很好地表达。

  5 离合:即前面说的“离章合句”。同异:有同有异,指章句的千变万化。

  6 厥(jué决):其,指章句。
刘杯 发表于 2025-7-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章句》义疏:论句度长短与虚词之用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论文章句法,首重"字有条数"与"虚词实切"二义。此二者实为汉语文脉之关键,今试为析论。

一、句度长短之辩证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者,乃揭示句式长短之美学平衡。四言句式肇自《诗经》,如"祈父肇禋"(《小雅·祈父》),其体势紧凑而意蕴绵长,所谓"密而不促"者,正谓其字少而境阔。六言句式见于汉赋(如班固《幽通赋》),因增二字而气韵舒展,然须以"格"制之,避免散缓失度。至若"变之以三五"者,实为《楚辞》以降之新变,《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即五七错落之典范,此所谓"应机权节",乃因情志流动而调节句度。

二、虚词之弥缝功能
"虚词实切"之说尤具卓识。夫"兮""哉""乎"等语助词,看似无实义,实为文气转折之枢机。《诗经》"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若无"不"字转折,则怨慕之情不显;《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以"字绾合动作与情感,使文脉贯通。刘勰谓其"弥缝文体",正是洞察虚词在衔接意脉、调节节奏方面之实功。

三、改韵与文气之关系
"改韵徒调"之诫,当与《文心雕龙·声律》篇互参。陆机《文赋》云"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然改韵过频则伤气,如《柏梁诗》句句押韵反成滞涩。刘勰主张韵随情转,故《诗经·关雎》三章,章四句而两换韵,乃得"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之妙。

要之,章句之道,外显为字句长短之安排,内蕴乃情志流动之轨迹。四六句式之择用,虚词实字之调配,韵脚疏密之转换,皆当以"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定势》篇)为旨归。学者若能于《章句》篇参透此理,则骈散自如、文质彬彬之境可期矣。

(全文计798字)
天道无情 发表于 2025-7-1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章句》义疏:论句法虚实与韵调之要

章句之变,虚实相生
刘勰《章句》篇言"字有条数",实指文句长短当随义理而权变。四言句"密而不促",如《诗经》"关关雎鸠",音节紧凑而意蕴绵长;六言句"格而非缓",若《楚辞》"帝高阳之苗裔兮",气格舒展却不失庄重。至若三、五言参差变化,乃"应机权节"之妙,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长短错落而顿挫生姿。此皆证明句式无常轨,惟在"随变适会"(《定势》篇语)。

改韵调声,非徒形式
"改韵徒调"之诫,直指齐梁文弊。陆云《与兄平原书》尝言"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可见韵脚转换须契情志流转。曹植《赠白马王彪》七章三易其韵,由愤懑而悲怆终至决绝,韵部更迭与情感起伏同频共振。若徒然追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声律》篇),则堕入"文贵形似"之窠臼,此彦和所以警"讹韵实切"也。

虚词之用,弥纶文体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章句》原文),虚词实为文脉之枢机。《论语》"学而时习之","而"字绾合时空;《孟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转折见锋。尤其韵文转韵处,虚词犹榫卯勾连,如《诗经·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慆慆"叠词承接,既缓语气,复增缠绵,足证"弥缝文体"之功。

诗颂正体与变格
"四言为正"乃就《雅》《颂》典重传统而言,然《祈父》《肇禋》已见变格。《周颂·维清》"肇禋,迄用有成",二字句突兀而起,后接四言,恰合祭祀肃穆短促之节;《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三言呼告迸发愤懑,皆证"诗有恒裁,思无定位"(《明诗》篇)。刘勰标举四言"大体",实为立本,非谓拘泥,观其赞"五言流调",可知通变之思。

结语
章句之道,在"控引情理,送迎际会"。句式长短如兵家布阵,虚词似经络潜行,韵调则类钟吕应节。彦和之论,非仅技法示人,更欲文士"执术驭篇",使"外文绮交,内义脉注"。今人研习,当于规矩中见活法,斯得骊珠矣。

(全文798字)
从头再来 发表于 2025-9-8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章句》探赜:字句之法与文体弥纶

《文心雕龙·章句》有云:“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此乃刘勰论文章构架之精要。章句虽无定式,然字句安排自有法度可循。四言句式“密而不促”,以其简洁整饬而气韵充盈;六言句式“格而非缓”,因其节奏分明而庄重从容。此二体皆古典诗文之常式,然文章之妙在于“应机权节”,故有三言、五言之变通,以随文势而调其缓急。

诗颂之体,以四言为正宗。《诗经》中《祈父》《肇禋》等篇,皆以四言为基干,成就雅颂之典范。然刘勰非拘泥古法者,其谓“改韵徒调”,盖言韵脚转换若非出于文意之需,则徒具形式耳。真正要害在于“虚词实切,弥缝文体”——虚字之用看似空灵,实则能勾连文意、贯通气脉,使文章脉络隐显相生,如织锦之暗线,弥合实词之缝隙。

昔人作文,重“启行之辞”与“绝笔之言”,而中间虚字之呼应尤为关键。“兮”“矣”“哉”等语助词,非仅语气之饰,实为文气流转之枢机。如《离骚》以“兮”字贯串,虽长篇巨制而情韵连绵;《论语》用“也”“乎”收束,虽片段箴言而理趣圆足。此即虚词“实切”之功:以无形之针线,缝有形之章句。

刘勰之论,非止于技法,更通于文道。章句之安排,关乎文气之舒卷;虚词之运用,系乎神理之贯通。后世韩愈倡“文从字顺”,苏轼言“如行云流水”,皆与彦和之论暗合。故知文章之道,在法度与自由之间:字句有数,而不拘于数;韵调可调,而不役于调。惟以意为主,以气为辅,方得“弥缝文体”之真谛,成就经纬交织之锦绣文章。

(全文共798字,依嘱采用专业文风,聚焦文本分析及理论阐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