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0|回復: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33声律诗解2异音和从同声韵应剖字钻响音以律文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0-11 17:0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龙】卷33声律诗解2异音和从同声韵应剖字钻响音以律文题文诗:
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遣词造句,
气力工夫,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也;
同声相应,谓之韵也.韵气一定,馀声易遣;
和体抑扬,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
缀文难精,作韵甚易.纤意曲变,非可缕言,
振其大纲,不出兹论.宫商大和,譬诸吹籥;
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有时乖贰;
籥含定管,无往不壹.曹植潘岳,吹籥之调;
陆机左思,瑟柱之和.诗经综韵,率多清切,
楚辞辞楚,讹韵实繁.西晋张华,论韵而谓,
陆机多楚,文赋亦称,不易谓衔,屈原馀声,
乃失黄钟,雅正之响.切韵之动,势若转圜;
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
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
若风过籁,南郭吹竽.古之佩玉,左宫右徵,
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
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
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原文】全文2
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籥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吹籥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

  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不易,可谓衔灵均之馀声,失黄钟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征,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

  赞曰∶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

  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原文分段释解】3
   是以声画妍蚩20,寄在吟咏,吟咏滋味21,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22:异音相从谓之和23,同声相应谓之韵24。韵气一定25,故余声易遣26;和体抑扬27,故遗响难契28。属笔易巧29,选和至难30;缀文难精31,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32,非可缕言33,然振其大纲34,不出兹论。


【译文】
所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好坏寄托在吟咏上,诗歌的滋味从句子的安排中流露出来,工夫全在句子的『和』与句未的『韵』上:不同字调的适当配合就叫『和』,同韵的字相呼应就叫『韵』。句末用韵是有定的,确定之后其余的韵都好处理;句子的和谐有高低抑扬的不同,要句子之间配合好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散文容易写得精巧,但要把一篇散文的声律调配和谐就很难;诗歌写作虽不易精巧,押韵却是比较容易的。声律上很多细微不明显的变化,虽然不能一一讲到,但举其大要,基本上不出以上所论。

【注释】
  20 声画: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里借指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妍蚩(chī痴):指作品的好坏。

  21 『吟咏滋味』二句:『吟咏』二字是衍文。【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为一句作『滋味流于下句』,译文据此。下句:对字句的处理。

  22 气力:这里指才力,工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采有余。』和:和谐。韵:押韵。

  23 异音:指句内平仄的不同。

  24 同声:指句末的押韵相同。

  25 —定:即有定,如首韵用『东』,其他韵脚也用同一韵部的韵。

  26 余声:指其他韵脚。

  27 体:和上面所说『韵气』和『气』略同,都指韵、和之事。

  28 遗响:和上面说的『余声』意同,指其他字声。诗句的平仄声调,不仅同一句内要上下协调,还要和其他句子协调,所以说『难契』。契:合。

  29 属笔:一般散文写作。笔:指无韵的散文。

  30 选:选择,引申为做到的意思,与下文『作韵』的『作』字意近。

  31 缀(zhuì坠)文:指诗歌写作。缀:辑,辑字成文,即写作。文:指有韵的诗文。

  32 纤意:一作『纤毫』,指音律上的细微之处。曲:隐微,不明。

  33 缕(lǚ吕)言:逐一详论。

  34 振:举。
【原文】4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1;翻回取均2,颇似调瑟3。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4;籥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5。陈思、潘岳6,吹籥之调也7;陆机、左思8,瑟柱之和也9。概举而推,可以类见。又【诗】人综韵10,率多清切11;【楚辞】辞楚12,故讹韵实繁13。及张华论韵14,谓士衡多楚15;【文赋】亦称知楚不易16,可谓衔灵均之声余17,失黄钟之正响也18。凡切韵之动19,势若转圜20;讹音之作,甚于枘方21。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22,剖字钻响;识疏阔略23,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24,南郭之吹竽耳25。古之佩玉26,左宫右徵27,以节其步28,声不失序;音以律文29,其可忘哉30!


 【译文】
至于声律的全面调和,犹如吹奏可以和众声的籥;回旋地运用声韵,就像调和较复杂的瑟。调和瑟音须要移动弦柱,所以常常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形;籥的管、孔有定,因而任意吹奏都可一致。曹植和潘岳的作品,就如吹籥的无处不谐;陆机和左思的作品,就像调瑟的常有不和。这只是略举大概,其他作家作品可由此类推。此外,【诗经】的作者运用音韵,大都清楚准确;【楚辞】用的是楚地的声音,所以错乱的声韵很多。到西晋张华论韵,曾说陆机作品中的楚音很多;他的楚音正如【文赋】中所说的『不能改变』。这就可说是屈原作品的余响,有失于雅正的声韵了。
   切合的声韵运用起来,势如圆形物体的转动:不协调的音韵运用起来,就比在圆孔中投方榫还困难。写作中能避免圆凿方榫,就不会出大的毛病了。音律精深的作者,要仔细剖析文字的声音;不很懂声律的作者,用到什么字就是什么音,这就好像远风通过物体的孔穴而发出的声响,或者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了。古人身上佩带玉器,发出的声音左边合于宫声,右边合于徵声,使步行有一定的度数,因而声音毫不混乱;何况用音韵使诗文合律,怎能轻易忽视呢?  
 【注释】

  1 籥(yuè月):一种似笛的管乐器。【风俗通】:『籥,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卷六)

  2 翻回:旋转。均:即韵。【文选·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李善注:『均,古韵字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卷十八)这几句中的『和』、『均』是泛指,和上段所讲的『和』难『韵』易不同,所以下面又有『瑟柱之和』的说法。

  3 瑟:(sè涩):似琴的弦乐器,一般是二十五弦,弦各一柱。

  4 乖贰:不协调。

  5 壹:一致,即协调。

  6 陈思:曹植。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

  7 吹籥之调:喻曹植、潘岳的作品属正声,能够无往不协。

  8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9 瑟柱之和:喻陆机、左思的作品中杂有方言,音律有时乖违。陆机是吴人,左思是齐人。

  1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分开以织纬线的装置,这里借指组织、运用。

  11 率:都。清切:清楚准确。

  12 辞楚:指【楚辞】用楚音写成。

  13 讹(é俄):错误。

  14 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5 多楚:陆机的弟弟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中曾讲到:『张公(即张华)语云云:兄文故自楚。』(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二)

  16 知楚:这两个字是衍文。不易:【文赋】论篇中警策曾说『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指警句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功多累寡,不能改变,与声律无关。黄侃认为『彦和盖引其言以明士衡多楚,不以张公之言而变』(【文心雕龙札记】)。

  17 灵均:屈原的字。声余:和下句『正响』二字相对应,当是『余声』,指【楚辞】的继续。

  18 黄钟:十二律之一,这里泛指乐律。正响:指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正之音。

  19 切韵:切合的声韵。动:和下句『作』字意近,都有运用之意。

  20 转圜(huán环):圆形物体的转动,喻声韵的圆转。

  21 枘(ruì瑞)方: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jǔyǔ举语)而难入。』意为用方榫(sǔn损)插入圆孔是困难的。刘勰借用此意指讹音之难谐。

  22 练:熟练。洞鉴:深明,彻底了解。这句指精通音律的作者。

  23 识疏:一作『疏识』。疏:粗疏。阔略:疏略。这句指音律疏浅的作者。

  24 籁(1ài赖):孔穴。

  25 南郭吹竽(yú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敏)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6 佩:带。

  27 左宫右徵:指左右所佩带的玉器发出的声响合于宫、徵。【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

  28 节:节制,指使步行有一定度数。

  29 律文:使文合律。

  30 忘:一作:『忽』,译文据『忽』字。

【原文】5

  赞曰:标情务远1,比音则近2。吹律胸臆3,调钟唇吻4。声得盐梅5,响滑榆槿6。割弃支离7,宫商难隐8。


 【译文】

  总之,表明情志,应该高远;安排音韵,则须细密。声音发自心胸,协调在于口吻。声韵要如咸盐酸梅配合得当,把榆实、堇菜调和得味美可口;只要摈除那些不正之音,和谐的宫商就自然明显。
 【注释】

  1 标:表明,显示。

  2 比:并列,这里指对音韵的安排。近:密切。

  3 吹律:吐出音律。胸臆:指内心。【文赋】:『思风发于胸臆,意泉流于唇齿。』

  4 调钟:协调声律。钟:古代乐器之一,这里指钟律。

  5 盐梅:借味的调和指声的调和。【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味咸,梅味酸,是调味的必需品。

  6 滑:使菜肴润滑的调料,这里取调和的意思。【周礼·天官·食医】:『调以滑甘。』贾公彦疏:『滑者,通利往来,亦所以调和四味,故云调以滑甘。』榆:木名,实可食。槿(jǐn紧):借指堇,堇菜。

  7 支离:不正,指前面说的方言。

  8 难隐:不能隐蔽则易显。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7-21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声律》篇义疏(节选)

刘勰《声律》篇以"剖字钻响"为要义,其论声律之精微,实为六朝文论之圭臬。今就所录文本,分疏如次:

一、和韵之辨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二语,实为全篇枢轴。考《周易·乾卦》"同声相应"本指阴阳感应,彦和化用为韵文原理。所谓"和",乃平仄清浊之协调,如《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韵"则指句末押韵,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可相发明。此二者,一重句中音步之跌宕,一重句尾音声之呼应,犹今之"旋律"与"和声"相济。

二、籥瑟之喻
"吹籥""调瑟"之譬,深得乐理要义。《周礼·春官》郑注:"籥有定孔,律吕备焉。"此喻曹植、潘岳之作如籥管天成;而陆机、左思则似瑟柱待调,暗合《淮南子·氾论训》"弦有缓急,然后成曲"之说。刘勰以此明创作境界之高下:自然声律如籥管自谐,人力经营若移柱求声,此中消息,正与《神思》篇"秉心养术"之说相通。

三、楚韵之失
论张华指陆机"多楚",实关方音雅俗之辨。《颜氏家训·音辞篇》载:"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可见六朝文人对方音讹韵之敏感。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等句,确存楚语入韵现象,彦和谓之"失黄钟之正响",乃本《汉书·律历志》"黄钟律吕之本"的雅正观念。

四、佩玉之制
末段"左宫右徵"云云,典出《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刘勰以此喻文章声律须如佩玉鸣銮,自有宫商节度。此说上承《毛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的传统,下启沈约《四声谱》"宫羽相变,低昂互节"之声律论。

要之,此篇以乐理通文理,其"音以律文"说,实为永明声律论之先导。然彦和之卓见,尤在指出"属笔易巧,选和至难",道破文学创作中形式与内容调谐之永恒命题。今人研习,当于"剖字钻响"处体会古人锻字炼音之苦心,更须识得"吹律胸臆,调钟唇吻"乃是以生命节奏化入声律的真谛。

(全文798字)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7-26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声律》篇阐微:论异音相从与同声相应之要义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以"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为核心,揭示了诗文音律之精微。此论非仅关乎技术层面,实乃贯通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和韵之辨:阴阳相济的声律哲学
"异音相从"体现阴阳调和之理,如《周易》"刚柔相摩"之道。句中平仄交替如"吹籥",籥管固定而气流变化,自然形成宫商大和。曹植、潘岳之作,恰似籥管含定,虽辞采飞扬而声律不紊。反观"同声相应",则如《乐记》"同气相求",韵脚回环构成时空标记,陆机、左思"瑟柱之和"虽有乖贰,然其刻意求变处正见才力。

二、楚声讹韵的雅俗之辨
刘勰指《楚辞》"讹韵实繁",实关涉文化正统性。周诗"清切"因其采风观政的政教传统,而楚声"衔灵均之馀声"却失"黄钟正响"。张华论陆机"多楚",暗喻西晋文人面临的中原雅音与地方声韵之冲突。此论与《颜氏家训·音辞篇》南北音辩可相发明,可见声律问题实关文化认同。

三、声律实践的工夫论
"剖字钻响"与"随音所遇"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如古人佩玉"左宫右徵",以声律为心性修养;后者则似南郭吹竽,徒具形貌。刘勰强调"练才洞鉴",实承《礼记·乐记》"唯君子为能知乐"的传统,将声律训练提升至"格物致知"的层面。

四、盐梅榆槿的审美境界
赞语"声得盐梅"化用《尚书·说命》,喻声律如调味,需使"响滑"而不滞。此说暗合禅宗"截断众流"之意,主张割弃支离破碎的音律安排,回归"宫商难隐"的自然律动。王渔洋《律诗定体》所言"神韵天然",正可为此注脚。

要之,刘勰声律论非徒技术规范,实为贯通天道人情的文艺哲学。其以"和韵"为纲,上承《乐》教传统,下启永明声病之说,于今日诗文创作仍具镜鉴意义。学者当于"吹律胸臆,调钟唇吻"间,体味其中道器相融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